天天看點

歌唱永不褪色的南泥灣精神,做新時代“追風人”

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指導,IPTV總分平台共同承辦的《一首歌一座城?精品展播季》系列作品,于1月17日起正式登陸IPTV歌城專區,優酷、騰訊、愛奇藝等全網二十餘家新媒體平台同步亮相展播。其中,陝西音樂故事作品《南泥灣》以五組人物經曆為切入點,圍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南泥灣精神,生動展現了南泥灣翻天覆地的發展變化和南泥灣老百姓努力奮進的精神面貌。

歌唱永不褪色的南泥灣精神,做新時代“追風人”

從“爛泥灣”到“好江南”,南泥灣精神“開花結果”

抗日戰争進入相持階段後,日軍大規模“掃蕩”、國民黨頑固派封鎖和嚴重的自然災害,使抗日根據地物資供應面臨極大困難。在嚴峻曆史關頭,黨中央、毛澤東同志号召廣大軍民開展大生産運動,以實作自給自足。

1941年,八路軍一二〇師三五九旅遵照黨中央訓示,分批開赴南泥灣,“一把镢頭一支槍,生産自給保衛黨中央”的口号響徹在這片土地上空。短短3年時間,戰士們不僅把荒涼的南泥灣改造成了美麗的“陝北江南”,更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财富——南泥灣精神。

歌唱永不褪色的南泥灣精神,做新時代“追風人”

今年76歲高齡的侯秀珍老人是原三五九旅七一九團九連副連長劉寶齋的兒媳婦。2020年底,她自籌經費40萬建成家風館,陳列了近百幅南泥灣大生産期間珍貴的老照片,每天為遊客講解南泥灣精神。劉寶齋開荒時用過的老镢頭也一直被老人珍藏着,它見證了波瀾壯闊的南泥灣大生産,也記錄着侯秀珍一家的家風傳承。侯秀珍說:“沒有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就沒有綠水青山,這就是我們南泥灣精神……時代不一樣了,我們也不能忘本,我們要扛好新時代的老镢頭。”

歌唱永不褪色的南泥灣精神,做新時代“追風人”

用歌聲唱響南泥灣精神,助力“陝北好江南”建設

1943年,延安魯迅藝術學校的秧歌隊赴南泥灣慰問,為三五九旅精心準備了秧歌舞《挑花籃》。《南泥灣》是其中一首插曲,詩人賀敬之結合自己對邊區軍民大生産運動的感受,特别是對第三五九旅墾荒南泥灣的深刻體會進行作詞,作曲家馬可則采用陝北民歌的調式為其譜曲。

歌唱永不褪色的南泥灣精神,做新時代“追風人”

“花籃的花兒香,聽我們唱一唱,唱一呀唱……”整首歌曲旋律優美,熱情歌頌了八路軍戰士把荒涼的南泥灣改造成“陝北好江南”的壯舉,在慰問演出中大獲成功。随後,這首《南泥灣》在陝甘甯邊區迅速走紅,并很快傳遍大江南北,“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南泥灣精神從此由延安傳播到全國各地。

做“新時代追風人”,讓南泥灣精神代代傳

“為什麼往年的南泥灣處處是荒山”“為什麼現在的南泥灣與往年不一般”……在《南泥灣》音樂故事作品中,我們将和延安市寶塔區姚店鎮振華學校的學生們一起,探尋南泥灣精神的深刻内涵。

延安市寶塔區麻洞川鄉金盆灣村是三五九旅部舊址所在地。作為三五九旅老戰士的後代,今年53歲的張鎖三傳承着父親的優秀品質,始終以共産黨員标準嚴格要求自己。擔任村主任期間,他帶頭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和村民們一起建設美麗鄉村。從廣場舞、大秧歌,再到皮影戲、剪紙,如今當地群衆不僅物質生活得到改善,精神生活也更加豐富多彩。

歌唱永不褪色的南泥灣精神,做新時代“追風人”

在新興産業發展上,南泥灣精神更有着生動的寫照。陝西省子長市李家岔鎮風能資源豐富,當地黨和政府利用這一優勢着力打造綠色能源基地,帶領群衆脫貧緻富。過去2年裡,新能源行業工作者們在當地建起了96台風機,一年正常發電6億度,使當地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這些堅守在新能源戰場上的 “新時代追風人”,他們讓風刮來的不再是黃沙,而是照亮人們幸福富裕之路的明燈。

歌唱永不褪色的南泥灣精神,做新時代“追風人”

從現實生活的跨越,到紅色精神的傳承,再到新科技發展,陝西人民把喜悅心情、嶄新故事唱進《南泥灣》音樂故事作品中,多元度展現了曆久彌新的南泥灣精神。相信不僅是振華學校的學生,觀衆也能在歌聲中對南泥灣精神有更生動的了解。更多音樂故事作品即将推出,敬請關注《一首歌一座城?精品展播季》!

來源:中國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