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陸多部抗日戰争片中,中國人都毫不例外的扮演着仁義、善良的角色,那麼肯定會有很多人疑惑,曆史事實果真如此嗎?電視劇是否存在刻意美化本國人的形象一說呢?一部日劇《紅十字:女人們的入伍通知單》就可以告訴你答案。
這部劇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由真實的事件改編,講述的是戰争時期,日本關東軍随從女護士的故事,日本戰敗蘇聯時,他們被國家抛棄,流落在大陸的東三省,但中國人民并沒有把他們當成敵人對待,反而是用以德報怨的做法,讓他們感受到了戰争時期難得的溫暖。

關東軍曾是日本軍團的驕傲,是皇軍的驕傲,那麼他們為何會被抛棄在别國他鄉?其實還在明治維新時期時,關東軍确實是日本衆多軍隊中,最突出的一支軍隊,他們常年駐紮在中國東北,使用的武器裝備和衣食資源都是最精品的,即使是打仗,他們都不會輕易上場,都是作為壓軸出場的存在。
但就是這樣一支被日本國家極其重視的軍隊,在太平洋戰争中,當他們成為國家最後的希望時,卻被美軍擊潰了,就是這一次失敗,開始讓日本對關東軍的态度大轉變,不僅減少了他們各方面的投入,還減少了他們軍隊的人數。
俗話說,捧得越高、跌得越慘,或許是關東軍一時間無法接受這樣的冷待遇,官兵們的士氣再也不同往日,很多人甚至在蘇聯攻占日本時,選擇了當逃兵,有資料記載,68萬名關東軍中,就有将近60萬人當了逃兵,抛開國家立場而言,逃兵不管在哪裡,都是最不受待見的存在。
後來,蘇聯軍隊挑選了強壯精銳的俘虜為己所用,至于那些受了重傷的殘疾和老弱婦孺,都被他們所抛棄了,而日本也并沒有管他們的死活,那十來萬的關東軍被遣送回了東北,都知道東三省的冬季特别長,又是大陸最冷的區域,那些身患重傷的殘疾軍人在沒有食物、醫療資源的情況下,都隻能等死,其他人又因為饑荒、瘟疫等原因,相繼病死異國他鄉。
随着時間的流逝,這些流亡在大陸的日本人民也成為了大陸的一大問題,中國政府和當地百姓都怎麼處理這些難民呢?中國人内心的寬容和仁厚是無法用三言兩語來表達的,事實也正是如此,當地的百姓都覺得那些日本遺孤被抛棄本就十分可憐,根本狠不下心來驅逐或是置于死地,他們甚至動員有能力的家庭來認領。
最後,大部分的日本孩子都被中國人帶回了家,而那些随從女護士,被解放軍分散在了各地的野戰醫院,戰争結束之後,她們又被安全送回了日本,結局十分美好。
中國人面對侵略大陸的日本,仍然忘不了刻在骨子裡的恨意,但當他們看到同為日本人的孩童、婦女時,又泛起憐憫之心,伸出援助之手,正是這種以德報怨的品質,讓那些日本女護士對中國有了不一樣的看法,在他們的心裡,他們既是日本人,也同樣是和中國人一樣的黃種人,内心埋藏了一顆對中國的感恩之心。
不管戰争再殘忍,刀劍再無情,人心的善良都足以讓我們在冷漠的戰争中獲得一絲溫暖,中國人面對他國的殘暴,卻仍然可以有着一顆同理心,善待他們,這就是我們中國傳承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生在這樣一個充滿正義和愛的國家,我倍感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