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毀了中國美食?傷身又緻癌?從味精到雞精,我們終究冤枉了多少年

毀了中國美食?傷身又緻癌?從味精到雞精,我們終究冤枉了多少年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于鮮味總是充滿執念。

無論是傳統豆類制作的各種醬,還是各種食材熬制的高湯,凡是一些被認為人間美味的食物,多數都離不開鮮味的陪襯。

毀了中國美食?傷身又緻癌?從味精到雞精,我們終究冤枉了多少年

然而,這鮮又是如何而來?

正當現代科學技術将本源展示給大家時,似乎大家又有些猶豫不決,仿佛感覺那珍貴、不可多得的鮮味,如今卻能在幾塊錢一包的調味品就能品嘗得到。

也正因這種偏差,讓人開始下意識到,這鮮味是否是一個詐騙。當“味精”這新鮮産品橫空出世的時候,謠言也開始逐漸走開。

而讓鮮味更上一層的雞精,也很快不可避免牽扯近這場輿論風波。

毀了中國美食?傷身又緻癌?從味精到雞精,我們終究冤枉了多少年

(1908年,日本的池田菊苗博士發現了味精)

雞精和味精到底有哪些成分?

味精的成分是谷氨酸鈉,它的原材料是玉米、大米等谷物,經發酵工藝後産生的物質。谷氨酸鈉是一種氨基酸,它實際上存在于許多食物中。

而雞精是什麼呢?

其實就是帶有雞肉味的雞精。它與味精的差別就在于,雞精會更鮮美一些,因為它裡面的成分要比味精多很多,其中還添加了鹽、糖和其他香料。

毀了中國美食?傷身又緻癌?從味精到雞精,我們終究冤枉了多少年

雞精和味精是否有毒副作用?

有的人說味精有毒,是因為當味精加熱到120度時,可能會産生有害物質,這會增加身體患癌的風險。

但事實上,谷氨酸鈉不會緻癌,很多食物中都有谷氨酸鈉,難道說含有谷氨酸鈉的食物都緻癌麼?這其實就是誤導,谷氨酸鈉本身是不緻癌。

即便長時間加熱生成的焦谷氨酸鈉,也已經被證明并非緻癌物,隻是與焦谷氨酸鈉對比失去鮮味而已。

是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建議無論是雞精,還是味精都盡量出鍋前再放,效果會更好。

毀了中國美食?傷身又緻癌?從味精到雞精,我們終究冤枉了多少年

日常調味品,其實也都離不開味精

凡是都有個度,使用調味料也要有度。

注意使用的時候無論是雞精還是味精都不宜放的太多,抛開健康不健康這個問題,如果放的太多會有特殊的味道,反倒會影響口感,是以應該把握好用量。

由于雞精、味精含有鈉,是以在使用過程中也控制好量,不過雞精、味精隻需要放一點點,本身就能帶來鮮味足夠了,一般來說,建議每天味精或雞精的用量不宜超過2g。

當然,對于本身有鮮味物質的食材,比如肉、蛋、海鮮等,就需要酌情少放味精,不僅浪費味精,而且還容易遮蓋食材本身的鮮味。

毀了中國美食?傷身又緻癌?從味精到雞精,我們終究冤枉了多少年

合理使用,雞精和味精也能發揮出健康的優點

要知道,味精中鈉含量隻有食鹽的1/3,合理使用味精情況下,可以在不改變食品風味情況下,大大減少鹽的用量。

與隻加鹽的情況相比,不妨用少量的雞粉或味精代替部分食鹽,這樣既可以吃到足夠鹹的菜肴,又比較新鮮,又可以少吃鈉,更有利于健康。

當然,其他的調味料的鹽分可不少,比如深加式的豆腐乳、番茄醬、黃豆醬、等,這些食物确實是可以增加食物的口感,但如果過量食用,其中的大量鹽份肯定會影響健康。

對于高血壓患者,無論是雞粉、味精還是其他調味料,都需要嚴格控制,避免過量攝入鈉,過多的攝入鈉可能導緻血壓飙升。

毀了中國美食?傷身又緻癌?從味精到雞精,我們終究冤枉了多少年

無論是雞精,還是料酒、蚝油等,隻要在配料表上出現“谷氨酸鈉”、“味精”等字樣,這個産品其實就已經添加了味精。

甚至在一些跟鮮味完全無關的調味料中,也都往往添加味精。

是以,我們生活中已經離不開味精,盡管我們表面拒絕,但它依然也會存在我們各種調料之中。

随着科技的發展,人類也已經發現了更多的鮮味劑,比如5'-呈味核苷酸二鈉、酵母提取物、水解植物蛋白等,鮮味更加自然,層次更加豐富。

說到底,味精也好,雞精也罷,隻要适量用都是安全的,是以放心吃吧!

毀了中國美食?傷身又緻癌?從味精到雞精,我們終究冤枉了多少年

參考文獻:

【1】Geha, RS; Beiser, A; Ren, C; Patterson, R; Greenberger, PA; Grammer, LC; Ditto, AM; Harris, KE; Shaughnessy, MA; Yarnold, PR; Corren, J; Saxon, A. Review of alleged reaction to monosodium glutamate and outcome of a multicenter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2000-04, 130 (4S Suppl): 1058S–62S.

【2】]孫長颢. 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第6版)(供預防醫學類專業用)[M].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2.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