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說古論今|《水門橋》不應是一座簡單的“橋”

電影《水門橋》正式定檔,片方公布将上映日期确定在大年初一。前有《長津湖》勇奪影史票房冠軍的驕人成績,《水門橋》的票房表現自然也是大家關注的焦點之一。目前預測雖然并不打準,但不妨礙我們做一點猜想。如果《水門橋》的戰鬥場面能保持《長津湖》的水準,再把志願軍為什麼能打勝仗講清楚,赢得良好口碑并收獲高票房應該不是難事。

說古論今|《水門橋》不應是一座簡單的“橋”

對于類似題材的一部電影來說,有那麼多著名導演、影星加盟,把場面處理得刺激火爆,在大多數觀衆眼裡,算不上多大挑戰,換句話說,這應該是他們的“基本盤”。大家真正期待《水門橋》出彩的地方,是把志願軍打勝仗的那種精氣神表現出來,把他們為何具有這種精氣神的原因展示出來。之前,不少戰争題材的影片,就是在這方面挖掘不深,表現不足,除了震耳欲聾的槍炮聲,血肉橫飛的場面,缺少令人回味的東西,讓人感覺道理沒說透,看了不過瘾。不少觀衆還把電視劇《功勳·能文能武李延年》拿來當榜樣,認為如果《水門橋》達到或者超過這個水準,那麼根本無須擔心票房,就是再創個新高也絕不會讓人感到意外。

看過《功勳·能文能武李延年》的觀衆,對這部電視劇評價都相當高。大家給予好評的理由何在?理由之一,是成功塑造了一個部隊政治主官的新形象。李延年是連隊指導員,按一般了解,他的主要職責就是做思想政治工作,就電視劇中的故事來看,他在這方面極為出色,對每一個戰士的情況了如指掌,對每一個戰士的優缺點都十分熟悉,是以做起思想政治工作來極有針對性,再加上他講究工作方法和工作“藝術”,他提出的意見能讓戰士們心服口服,他的觀點能真正把大家的精神鼓舞起來,能真正把大家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能真正把大家的創造力發揮出來,能真正把大家的力量擰成一股繩。後來,他一人兼任連長、指導員,在軍事指揮上也同樣展現出高超的水準。他帶領戰士們靠英勇打仗,同時也教導戰士們用腦子打仗。他會根據戰鬥任務和敵我雙方實際情況,缜密謀劃然後确定戰鬥方案,也會根據戰場形勢變化及時調整作戰思路,确實是能文能武,有勇有謀。也正是以,李延年成為抗美援朝戰場上的“一級英雄”、特等功臣。

理由之二,是李延年能把為什麼打仗的道理講清楚,并且講得通俗易懂,讓人明白,讓人信服。李延年并不空講大道理,也不灌輸抽象概念,而是擺事實、講道理,從大家眼見耳聞的一些故事入手,讓戰士們了解“要想過上和平幸福的日子,隻有打勝仗,要把美國鬼子打得不得不罷手為止”。特别可貴的是,李延年也沒有回避犧牲這個話題,他清清楚楚告訴戰士們,“可能我們中會有很多人會看不到和平的到來,不能和親人團聚”,讓戰士們明白上戰場就有犧牲,但又讓他們能夠從更深層次上了解,付出這個代價是值得的,是有意義的,是高尚的,因為正是個人的犧牲,換來了親人的平安幸福和祖國的和平安甯。到這裡,作品的意義得到深化,主題獲得升華。這其實也正是這部作品的靈魂所在,同樣也是作品大獲好評的關鍵所在。如果沒有了這個靈魂,哪怕畫面再漂亮,也不過是些虛張聲勢的泡沫和碎片而已。

我們的傳統文化,對戰争有自己的獨特認知和闡釋。整體而言,是不好戰,不求戰,但也不畏戰,連孔子都主張“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當然,這裡的“備”,主要是指有備無患,而絕對不是為了主動發動戰争。孫子則特别強調“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表達對于用兵的慎重态度。但是,傳統的戰争觀有幾點特别值得重視。第一,強調戰争的正義性,認為打仗要合乎“道”。第二,重視人心向背,反對“唯武器論”,認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反複提醒“堅甲利兵不足以為勝,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第三,強調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謀,所謂謀定而後動,若能謀高一籌,實作“不戰而屈人之兵”,則可稱“上之上者”。在創作有關戰争題材的作品時,這些内容無疑都應該是關注、把握和表達的重點。

一部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更應如此。71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同北韓人民和軍隊一道,曆經兩年零9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赢得了抗美援朝戰争偉大勝利。我們的志願軍參加的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之戰,是以他們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在條件極其艱苦,武器裝備遠遠落後于敵人的情況下,志願軍通過一場又一場勝利證明,一支有信仰、有組織的隊伍,能夠積聚起何等強悍的能量,能夠爆發出何等強大的戰鬥力。

水門橋的戰鬥屬于長津湖戰役的一部分。長津湖戰役于1950年11月27日打響,戰役展開過程中,志願軍通過積極穿插,将敵人分割包圍在湖西側柳潭裡、湖東側新興裡、湖南端下碣隅裡等處。眼看有被志願軍圍殲的巨大危險,美軍陸戰一師拟定計劃,準備從北向南沿着下碣隅裡、古土裡、真興裡一線撤退逃跑。水門橋就位于古土裡和真興裡之間,也是往來兩地的必經之路。計劃打“圍殲”戰的志願軍一旦截斷水門橋,敵人的唯一退路也就被切斷了,如此一來,這部分敵人就會完全落入志願軍包圍的“口袋”裡,再難逃出生天。但是,怎麼截斷呢?對于志願軍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難題。按照志願軍當時的裝備情況占領并控制這座橋顯然并不現實,因為即使能夠暫時占領,在根本沒有空中力量支援,又缺乏坦克大炮支援的情況下,肯定也守不住。是以,唯一的辦法就是把橋炸斷。根據資料記載,長津湖戰役打響前,美軍陸戰一師工兵參謀兼工兵營營長帕特裡奇中校,就已經指令工兵隊伍把水門橋重新加強了一番。因為“潘興”坦克重達40多噸,為了保證這些“大塊頭”通過,美軍通過維修加強,把橋的承載能力提高到50噸。但是,橋剛剛加強好,就被志願軍炸毀。敵人再架,志願軍再炸。第三次架橋,第三次被炸毀。最後,敵人動用運輸機空投架橋器材,勉強修複橋梁,僥幸且狼狽地逃出包圍圈。對于志願軍來說,在這樣極端艱難的情況下,每一場勝利都來之不易,每一場勝利都是勇氣、智慧和強大組織力聚合的結果。炸橋行動,就是一個生動诠釋,三次炸橋,既展現出志願軍戰士們視死如歸的精神,也展示了志願軍部隊強大的組織力和協同作戰能力。我們特别希望,《水門橋》能把志願軍的這種精神這種力量充分表達出來,能把這種精神和力量的來源準确表現出來。

此前有些軍事題材的影視作品,因為受曆史虛無主義等不正确觀念影響,有意淡化或者忽略這些内容的表達,更甚至于出現了一些引發廣泛批評的“神劇”,這類“神劇”消解價值,調侃崇高,害莫大焉。好在,如今這種作品已經越來越難找到生長的空間了。

是以,《水門橋》不應該是一座簡單的“橋”,我們對這部電影也寄托了更多的期待。我們期待着,這部作品不是隻有硝煙戰火、馬革裹屍,而是能讓我們從中感受民族的血性、風骨和力量,能讓我們從中學習克服各種風險挑戰的勇氣、精神和信仰,進而激勵和鞭策我們,面對任何困難都敢于“殺出一條血路”來。(大衆日報用戶端記者 于國鵬 報道)

說古論今|《水門橋》不應是一座簡單的“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