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财經戰略研究院聯合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舉辦的《中國文化地鐵發展報告2021》研讨會日前在北京召開,同時公布了報告的全文本。

據介紹,《中國文化地鐵發展報告》的編制工作正式啟動後,UCD新文創聯合社科院團隊在研、策、設、創、營的城市軌道交通公共文化建設鍊條基礎上,建構了”全生命周期文化地鐵建設理論架構“以及”中國城市文化地鐵發展名額體系“,并集結UCD分布于全國48座城市的分支機構,就57座城市的城軌交通文化發展資料進行了調研盤點。解讀、分析了全球8座城市、中國10座城市的具體案例,提出了文化地鐵在全球視野下的趨勢洞察。
中國社會科學院财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指出,在國家戰略導向對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文化空間與文化閱聽人高度重視的背景下,目前對于地鐵文化的研究還較為欠缺。《中國文化地鐵發展報告2021》既有對文化地鐵發展脈絡的梳理,又有對相關政策檔案的及時關注;既能感受到報告背後紮實的學理支撐,又有對研究方法的不斷創新;作者團隊既有城市經濟、文化創意等科研學者,又有計算機、設計學等領域的高校研究力量,還有在地鐵設計、建設、營運一線的工作實踐者。這些特點形成了報告開放的思維、開闊的視野、多元的視角,切合社科院财經戰略研究院長期以來奉行的多學科、問題導向的研究特點,也符合文化地鐵作為新興交叉研究的特點。
報告聯合主程式設計璐講述項目的緣起,并釋出“全生命周期文化地鐵建設”的方法體系。程璐回顧了報告編制的緣起,以UCD城建設計新文創政策研究室2018-2021年的發展脈絡,簡要介紹了在9座城市、26條線路的文化地鐵實踐。針對軌道總體線網與線路文化規劃滞後、文化藝術呈現内容及載體單一、非票務經營的廣通商要素與文化脫鈎的三大痛點,對城軌建設各個環節提出了文化”針灸式“介入的系統性解決方案。同時,發起城市觀察員計劃,吸引了來自 49座已開通地鐵城市的文化、設計、藝術、文物保護、傳媒等各領域專家加入觀察團,為報告完善乘客視角資料,最終形成了百餘人的報告研制團隊。
報告聯合主編馬繼東提出,中國地鐵在過去10年經曆了飛速的基建發展時期。不管從營運裡程還是客流量都居于世界領先水準,但眼下也面臨着由粗放型向品質型的轉型,從過去唯資料論、規模論,向如今服務提升、使用者體驗更新轉型的重要時期,文化是實作轉型至關重要的催化劑。随後,針對6個關鍵詞下的文化地鐵解讀,向6位專家依次提問展開研讨。
随後進行的UTALK論壇上,圍繞“地鐵新時代——如何定義中國文化地鐵”的議題,中央财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魏鵬舉,全國旅遊标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文化和旅遊部原科技教育司司長孫若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創意産業研究會會長金元浦,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文史部創新工程首席專家祁述裕,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黨委書記方勇,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進階顧問楊玲等專家學者,相繼透過文化政策、文旅産業、創意産業、公共文化服務、文化傳播、文物保護和藝術展覽等多個視角,對文化地鐵做出全方位闡釋。
魏鵬舉在發言中強調了地鐵不僅僅是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體系,也是實作人民美好生活更新的重要空間載體。"文化地鐵是一個文化空間,有文化符号、文化叙事、文化功能與文化場域,其核心是以文化賦能地鐵,在這個場景中,用服務塑造人的觀念。從傳播的角度,城市地鐵是城市文化傳播的大衆媒介,它的空間體量是巨大的,應該從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公信力四個方面來衡量其效果。"
孫若風在發言中表示,在文旅融合的時代,文化與旅遊的産業融合已展現在各個方面。通過本次研讨會,感受到以UCD為代表的城建設計機構,已經先行一步做出良好示範,在城市更新、城市軌道交通等領域,将文化、旅遊的元素采取鑲嵌的、繡花的辦法,植入到城市公共空間中,以此激活、增添城市文旅的内容。
金元浦肯定了此次研讨會是一個新起點,一個标志性事件。從此,人們對地鐵這個曾經單純的運載工具有了新的要求,進入到追求文化,尤其是美學、藝術、博物的新階段。報告整合的跨界團隊十分符合當下文化創意産業的團體結合方式,因為文化創意既需要對文化藝術的了解,也需要對科技的、行業原有專業技能的了解,同時對金融、管理等方面都有新的探索。也正因這種跨界運作的特點,主辦方UCD旗下的文創公司将有着很強的生命力。
祁述裕針對地鐵如何展現公共文化屬性的問題,表示對報告中全生命周期文化地鐵建設等理論架構的贊同。同時也提出了建構地鐵文化場景的視角:地鐵文化場景應該由六大要素構成,一是特定的社群,二是特定的空間,三是多樣化的人群,四是豐富的活動,五是場景的價值,六是數字化,以呈現地鐵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方勇指出,地鐵文化是自然形成的,而文化地鐵是要打造出來的。從衡量地鐵文化傳播效果的四個方面來看,一是傳播内容要新穎獨特,能夠引起乘客的關注和好奇心;二是文化内容要有深度、厚度,能夠激發情感共鳴,構成影響力;三是文化的價值導向明确而有效,引導人的行為,振奮人的精神,提振人的靈魂;四是傳播内容符合主流媒體價值,具有公信力。
楊玲曾曆任國家大劇院副院長、北京藝術博物館館長及北京市古代錢币博物館館長,分享了關于形成文化地鐵的社會共識,以及博物館展覽展示方面的見解。地鐵界定的文化空間與博物館空間的屬性是一緻的,有着大量文化開發的資源和必要性。從内容形式上,可以承載美術、戲劇、科普等活動,以及當代藝術的空間介入。比如,廣州地鐵的博物館知識普及、UCD在鄭州地鐵與河南博物院的演出合作,無論從審美的層面,還是曆史文化認知的層面,都存在極大的可能性,其中的營運機制設計非常重要,且有待進一步提升。期待報告的誕生,能對國家相關政策的制定、學術界的研究起到推動和引領作用。
據悉,《中國文化地鐵發展報告2021》成稿計劃在年後正式釋出,由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出版。未來将以每兩年一期為周期,持續更新雙年報告。同時,報告團隊即将在各個城市展開文化地鐵建設的深度共建,并圍繞“全生命周期文化地鐵建設理論架構"完善應用體系。聯合媒體針對報告統計資料,展開最美車站、最美地鐵城市事件等單項評選。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