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靖邊非遺|靖邊勾燈 從民間祭祀發展起來的舞蹈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靖邊勾燈 從民間祭祀發展起來的舞蹈

靖邊非遺|靖邊勾燈 從民間祭祀發展起來的舞蹈

“鑼鼓唢呐一哇聲,十二盞蓮燈勾了個紅,今年勾了這盤燈,一年四季保太平……”這段勾燈唱詞生動地反應了靖邊民俗舞蹈“勾燈”表演時的熱烈場面及其寓意。靖邊勾燈可溯源至清光緒年代,流傳于榆林地區靖邊縣的鎮靖、青陽岔、東坑、周河等地。

靖邊勾燈每逢春節必鬧

靖邊勾燈又叫“勾十二蓮燈”“十二年燈”“十二月燈”“十二生肖燈”。勾燈表演時場面熱烈壯觀,舞蹈活潑有趣,勾燈每逢春節必鬧。元宵節之夜是鬧社火的最高潮,勾燈、唱小戲、轉九曲、耍水船、舞龍燈,一鬧就是一通宵。

靖邊當地群衆評價勾燈為“正月十五鬧社火,勾燈最好看,勾勾燈,療百病,觀觀燈,一年順”。從這些俗語中不難看出,勾燈這一民俗舞蹈活動在靖邊人民的心中的地位。此外,勾燈也是祭祀活動的一種。人們在轉九曲前,秧歌隊必須先勾一盤燈敬神。

勾燈意義表達人們的美好向往

靖邊勾燈在表演形式上大緻有兩種:雙勾燈和單勾燈。勾燈過程,按序每一盤燈都要按照場圖布燈,勾燈時分兩隊進入,也有一隊進入的,不能亂布燈,更不能亂了陣腳。勾燈時,每勾完一盤燈,傘頭要唱兩段秧歌曲兒,并指揮布燈者按場圖減少一盞燈,勾燈者必須減少兩人,減至四盞燈為止。秧歌唱詞大都是“消災免難”“太平吉慶”“五谷豐登”等内容,表示人們對吉慶有餘、國泰民安的美好向往。

傳統的燈是用十二個瓷碗糊上各色紙,碗内放上燈撚,倒上麻油即可。有用瓷碗的,但也有做“五谷燈”、“六畜燈”等,種類繁多,應有盡有。

前景堪憂現在會勾燈的人不多

靖邊勾燈的舞蹈動作簡單大方,表演時用“十字步”“前進步”等秧歌步。傳統的靖邊勾燈,表演者全是男性,拉花女也由男性表演。解放後,表演者則男女各半進行表演。

靖邊勾燈是民間祭祀活動發展起來的一種舞蹈形式,它是靖邊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現在靖邊會勾燈的人不多,且想學勾燈就必須向老藝人學。

靖邊縣文化和旅遊文物廣電局主辦

主編:燕昆山 責任編輯:馬金娥

圖文編輯:王俐 周華

靖邊非遺|靖邊勾燈 從民間祭祀發展起來的舞蹈

靖邊文旅 /抖音·快手 /微網誌·微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