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優秀青年人才成長搭建快車道——中國社會科學院職稱制度改革卓有成效

“青年強,則國家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年人才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源頭活水”,要“給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幫助、更有力的支援,支援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上司小組成立後,明确将青年人才培養作為人才隊伍建設的戰略重點。

青年人才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生力軍和後備隊。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高度重視青年人才培養,把青年人才培養作為事關中國社會科學院長遠發展的一項戰略性工作。院長、黨組書記高翔多次出席座談會,與青年科研人員面對面交談,了解青年之需,回應青年關切。他指出,院黨組決心采取有力舉措加強對青年人才的培養,持續優化人才管理和評價體系,加大職稱制度改革力度,鼓勵和支援青年學者形成學術共同體,為青年人才搭建更多幹事創業的平台,助力青年人才更快成長成才。

在院黨組的有力上司下,2023年底,《職稱破格及名額調劑規程》(以下簡稱《規程》)出台并實施。全院職稱名額資源得以盤活,多元度職稱破格名額體系得以建立,優秀青年人才成長通道得以搭建完善。

《規程》的實施吹響了此次改革的号角,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舉措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相繼問世,人才培養機制不斷完善,全院青年幹事創業熱情大大激發。

發揮職稱破格“指揮棒”作用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社會科學院就開始探索實行職稱破格,一批青年才俊通過該管道晉升職稱,嶄露頭角。90年代後,職稱工作進入常态化規範化發展階段,破格主要集中于學曆破格。

為優秀青年人才成長搭建快車道——中國社會科學院職稱制度改革卓有成效

時間來到2020年。面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加快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培養和集聚一批優秀人才,站在曆史和時代制高點上,做有靈魂、有思想、有擔當的學問成為當務之急。中國社會科學院主動作為,求新求變,拉開了新時代職稱和人事制度改革序幕,将職稱破格聚焦于支援青年人才脫穎而出這個關鍵所在。

這一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印發了2020年職稱評聘通知及新修訂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職稱評審工作管理辦法》,明确規定:對專業能力強、确有真才實學、作出重要貢獻的青年專業人才,可适當放寬年限條件,允許其破格申報進階職稱。

2021年,經濟研究所青年學者倪紅福破格晉升正高,古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者楊博破格晉升副高。

“2020年,也就是我破格晉升副研究員的前一年,我們古代史研究所副高職稱名額為0,也就是說,根本沒有副高名額,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提及自己的破格晉升之路,楊博認為,用“及時雨”“雪中送炭”這些詞來形容,再恰當不過。

2022年,根據院黨組部署,人事教育局起草了有關規定,中國社會科學院又建立了職稱名額調劑制度。這一年,3人破格晉升進階職稱,3人使用調劑名額晉升進階職稱。其中,破格晉升正高人員中,年齡最小的為1989年出生的哲學研究所青年學者楊洪源,當年32周歲。

在楊洪源看來,中國社會科學院實施職稱破格政策,有效破除了論資排輩、重顯績輕潛績的陳舊觀念,激發和引導青年人對學術研究全身心投入,有助于促進青年科研人員成長,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科研生産力。 

加大破格力度釋放人才制度改革強信号

一石激起千層浪。一系列改革信号的釋放,讓青年學者看到了希望,大家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幹勁十足。正如破格晉升研究員職稱的考古所周振宇所言,破格具有明顯的積極意義,它打破了傳統的職稱評審限制,為那些具有突出才能和成果的青年學者提供了快速晉升通道,有助于激發青年學者的創新潛力和提升整個學術界的水準。

為優秀青年人才成長搭建快車道——中國社會科學院職稱制度改革卓有成效

然而,處于探索階段的職稱破格及名額調劑的力度還不夠大,覆寫面還不夠廣,惠及的青年人才還不夠多。為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制定更加符合哲學社會科學發展需要及青年人才發展需求的制度措施,2023年,人事教育局按院黨組部署,開展了曆時數月的調研。

從訪談調研院屬機關所局級上司到與中青年骨幹座談,從摸底優秀青年人才學術成果到問卷調查各群體意見,廣泛、深入、紮實的調查研究給政策制定打下了堅實基礎。經過多次專題會議讨論,數易其稿,最終研究制定的《規程》獲院黨組會議審議通過。

這一年,共有11人通過破格及調劑名額晉升職稱。其中,6人破格晉升進階職稱(5人破格晉升正高、1人破格晉升副高),比2022年度翻了一番;5人使用調劑名額晉升副高職稱。

1995年出生的曹婧,2021年底博士畢業後即入職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2023年6月,28歲的她被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

曹婧深切地感受到,改革後的職稱制度建構了一個以創新能力、品質、貢獻為導向的綜合評價體系,極大地激發了青年學者的研究熱情和創新動力。

多元度評價标準讓各類人才各展所長、競相湧現

《規程》以提高職稱評價科學性、激勵促進各類人才成長為目标,進一步優化了現行政策規定,力圖使制度設計更加全面準确反映科研人員的學術水準、創新能力和工作業績,更加符合科研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

為優秀青年人才成長搭建快車道——中國社會科學院職稱制度改革卓有成效

增加申報條件可選項,更加注重成果品質和水準——

《規程》進一步完善了“菜單式”的綜合類評價标準,增加了申報條件可選項,優化了對策研究成果評價、高品質學術專著評價、課題項目和科研獎項評價以及境外期刊論文評價,不同類别人才可根據學科特點及自身所長自主選擇努力方向。

依據“菜單式”評價标準,在智庫研究和應用對策成果方面成績顯著的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馮明、發表高品質論文并入選國家相關人才計劃的工業經濟研究所渠慎甯、在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方面成果突出的生态文明研究所黃承梁、在高品質外文期刊論文發表方面成果頗豐的生态文明研究所禹湘等青年學者,紛紛破格晉升正高職稱。

有的科研人員感歎,“‘菜單式’評價标準的推出,不拘一格評人才,讓青年學者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實作更好發展,而不必在一般化的研究成果數量競争中陷入内卷。這有助于激勵青年科研人員不忘初心,志存高遠,在各自研究領域潛心治學”。

單設成果類标準,引導科研人才靜下心來做有思想的學問——

此次改革以創新為導向,以科研能力、理論創新、學術水準等作為評價重點,在原有綜合類标準之外,單獨設立了成果類标準。在評價名額設計上,更加注重成果的品質、貢獻和影響力,鼓勵科研人員長期聚焦特定領域,提升學術原創能力,集中時間和精力出高品質研究成果。

得益于新的政策規定,一直專注于采資料、跑調研、寫論文的财經戰略研究院青年學者張昊,憑借在頂級期刊及權威期刊發表的數篇高品質論文,破格晉升了正高職稱。

打破論資排輩,探索建立跨層級破格制度——

新制定的《規程》取消了原有的最低任職年限限制,對年限破格晉升人員不再設定最低任職年限,符合條件的優秀人才具有相應職稱即可申請破格晉升。

此外,探索建立跨層級破格制度,學術成果突出、表現優異的青年人才,可不受層級限制,破格直接申報正進階職稱,徹底打破論資排輩。在條件設定上,堅持高标準,将為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服務作出突出貢獻的應用對策成果、對策資訊獎特等獎及頂刊論文納入職稱破格評價體系。

金融研究所青年學者張珩認為,這是一項重大制度性突破。通過這種更具實效的破格晉升職稱措施,不僅解決了研究所職稱評審難、晉升名額不足的問題,也為社科院遴選出一批學術成果好、有望成為中堅力量的青年學者,激發其做大學問的激情和熱情,更加有效確定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後繼有人。

打通職稱與人才引進工作,将人才評價前移——

為加大對有潛力、有發展前景的青年人才的吸引和支援力度,此次職稱改革将人才評價環節前移,對于來院工作的全日制高校博士畢業生及出站博士後,之前發表的成果被納入破格成果計算範圍。此舉意味着,隻要達到破格标準,剛畢業的優秀青年才俊一入院即可申報進階職稱。

建構青年人才全鍊條全周期培養體系

制定和完善職稱破格和調劑名額政策隻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助力青年學者成長的一個縮影。除此之外,202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還制定實施了青年學者導師制以及“青啟計劃”“培遠計劃”等一系列人才制度,為青年人才成長創造一流的環境。

為優秀青年人才成長搭建快車道——中國社會科學院職稱制度改革卓有成效

2023年底,青年學者導師制在全院全面推行,199名青年學者納入首批青年學者導師制培養範圍。院屬機關遴選配備219名政治可靠、理論清醒、學風優良、學養深厚的資深學者作為導師,對青年學者開展為期兩年的指導培養,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質和科研業務能力,幫助其扣好學術生涯“第一粒扣子”。

2024年,193名新入院青年人員獲“青啟計劃”資助。與以往青年科研啟動項目相比,“青啟計劃”實施細則更為科學合理,資助範圍更大,年齡有所放寬,資助力度大大增強。與此同時,考核要求則變得更為嚴格明确。

青年學者導師制、“青啟計劃”面向的是剛入院或者入院不久的“小萌新”,“培遠計劃”則針對的是已嶄露頭角、政治素質硬、理論功底紮實的青年學人。入選者自主确定選題,可撰寫學術理論專著,亦可形成應用對策研究成果,為黨中央決策提供重要參考。

“2023年,在高翔院長和院黨組的上司下,社科院推出了一系列創新性人才支援項目,形成了全鍊條、全周期、系統化的人才培養體系,社科院研究人員的春天來了。”面對未來,繼破格晉升正高職稱後又入選“培遠計劃”的倪紅福充滿無限期待。

在一系列紮實舉措的作用下,各學科、各領域的優秀青年人才不斷凝聚,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逐漸形成。有的中青年科研骨幹感慨地說,現在的社科院人才政策利好就像“盲盒”,給青年學者不斷帶來驚喜。社科院很大,可以容下每個人的自我發展;社科院在變,青年學者手上的“盲盒”會越來越超出期待。

春潮湧動,萬象更新。中國社會科學院正在成為廣大青年科研人才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的熱土,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複興偉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