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BEN編輯|路由社
回頭去看2021年,對于很多普通人來說,要麼,是不經意被“偷走”的一段空白,要麼,是一段陷入波動迷惘的艱難歲月。
在仍未褪去的疫情陰霾之下,大到國計小到民生,充斥于無數個白天與黑夜之間的,常常是看不清前路、道不明心境的無助感和無力感。
然而,正如羅曼·羅蘭所說,“真正的英雄主義,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即便時世艱難,總有人選擇做點什麼來增加掌控感,通過保持定力、專注當下、有所作為,選擇用思考、行動、探索去消除或者對沖來自時代、環境和社會的不确定性。
譬如,趕在2021年末投放中國市場的寶馬純電動SAV旗艦——BMW iX xDrive 50(以下簡稱寶馬iX),就在BMW i品牌誕生十周年的時間節點,用一種“超越電動”的進取姿态,志在引領未來豪華出行的方向與路徑。
那麼,作為2022年高端豪華純電市場最熱門的車型之一,系出名門又有BMW i品牌此前十年技術、研發和制造打底的寶馬iX,究竟要憑什麼去“超越電動”?
同時,處于80萬+區間的豪華純電SUV細分市場,寶馬iX又帶來了哪些差異化的特色與賣點,在延續寶馬品牌固有基因和特性的同時,在電動車新賽道又要如何繼續打動消費者的人心?
日前,在三亞近距離品鑒和試駕了這款明星車型之後,我們基于第一手的初步體驗、感受和認知,試着來一一回答上面這兩個問題。
三重沖突和三個平衡
如果将iX的初步體驗、感受和認知概括成一句話,那應該就是——在具體的沖突、沖突中達成某種動态的平衡,iX繼續要在數字智能、電動駕趣的路上破浪前行。
接下來,不妨具體來看一看iX身上肉眼可見的三重“沖突”與“沖突”,以及寶馬的設計師、工程師們是怎麼去完成調和與平衡的。
其一,據稱從自然界水滴獲得靈感的圓石外觀造型,我們看到的是車輛前部典型的中大型運動SUV的體量感,與後部溜背式的轎跑動感,以及MPV居家、商務質感的沖突與統一。
車身4955mm/1967mm/1698mm的長寬高資料,轉換到視覺體驗上來,是車輛B柱以前的部分依舊保留着寶馬SAV典型的高大剛猛的形象。
隻不過,在車頭最為吸睛的前臉部分,設計師們通過外形狹長纖細的LED前大燈,與尺寸更加寬大帶菱形格紋的多邊形雙腎進氣格栅(帶內建式自修複功能)形成的強烈對比,進一步強化視覺上的科技、先鋒印象。
來到B柱以後的部分,溜背式車頂弧線一直延伸到車輛尾部,加上懸浮式車頂的設計,一改車輛前部的方正、剛毅形象,使車輛後半部分顯得飄逸、動感,又飽滿、圓潤,與前部形成強烈視覺反差的同時,帶來更多類似轎跑車的動感,類似MPV的居家感、商務感。打開車輛尾門後,平整而寬大的行李箱空間,也印證了iX滿足居家、實用需求的功能性特征。
其二,來到設計師們用力更勤,創新豪華配置更加集中,也是和以往BMW品牌車型差異最大的座艙部分,最突出的乘坐感受就是,前排現代豪華會客廳氛圍與後排之間出現的落差和斷層。
實話實說,iX的駕駛艙是個人迄今為止目力所及,也是實際體驗下來,最具現代氣質和審美水準,同時,又在駕駛操作的功能性層面和座艙科技屬性的層面上平衡得最好、完成度最高的一款車型。
憑借多項BMW品牌首次搭載,也極為驚豔的座艙配置的巧妙組合,包括一體式懸浮曲面屏、橄榄葉鞣制真皮内飾、中控台的原木觸控面闆、玻璃控件、Bowers & Wilkins 4D鑽石環繞音響系統,加上全景可調光天幕、無框車門,設計師們的确做到了“用極簡主義的設計理念,營造出現代豪華會客廳的感受”的設計目标。
然而,略顯可惜和遺憾的是,這種前排的大膽創新和有效突破,在後排明顯減弱。除了一體式後排座椅、頭頂全景可調光天幕,還有智能感應氛圍燈,前排豪華會客廳的獨特氛圍,并未在後排得到充分的延續。
比如,實際乘坐後的感受是,并未搭載獨立的娛樂系統的後排,加上角度不可調的座椅,在包裹性和舒适性上也不如前排,等等。可見,在iX上想要興緻高昂地開寶馬的同時,舒舒服服坐寶馬似乎依舊不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
其三,回到當下智能電動汽車圈最熱門的焦點,智能互聯的功能與應用、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的應用水準,以及電驅系統與底層電子電氣架構、整車控制與內建之間的耦合,經過一天的駕駛、乘坐與各種功能操作後,iX給人的最大感受是表象與内在的沖突與統一。
譬如,基于一體式懸浮曲面屏,率先上車的BMW iDrvie 8.0系統,還有為國内使用者量身定制的騰訊小場景2.0和車載微信功能等本地應用,iX的人機互動總體操作便捷,功能豐富,尤其速度流暢。
與此同時,在一些基本的語音喚醒,包括不同應用界面的功能切換上面,即便是智能如Siri的BMW 個人智能助理這樣的AI助手,也會表現出時而過于靈敏,時而又在跳轉層級上過于繁瑣,響應并不盡如人意的狀況,出現使用車機系統中常見的陷入無語的局面。
兩種真實體驗的背後,看不見的是豪華汽車市場率先應用的5G技術、千兆帶寬帶來的硬體支撐。
譬如,為了實作車身剛性與輕量化的平衡,車身結構上的關鍵部位,大量采用了碳纖維材料,它們在B柱、車門邊框、尾門等位置清晰可見。同時,在使用者觸手可及或者一目了然的地方,像前排座椅靠背、中控台下方的飾闆等處,卻仍舊在采用大量的硬塑膠件包覆。
從駕駛性能優化上來看,碳纖維增強型複合材料的使用,加上大型豪華車上才有的底盤技術,包括前雙叉臂後五連杆懸挂、自适應雙軸空氣懸架、電子控制減震器、xDrive全輪驅動、後軸主動轉向、內建式制動系統、17寸大尺寸刹車盤等,都為iX極緻、硬朗的運動操控特性打下牢固基礎。
然而,從乘坐體感和視覺觀感來說,尤其是國内消費者會普遍看重的内飾奢華感上,大面積使用的塑膠件,不僅與橄榄葉鞣制真皮内飾、多面切割流光玻璃控件,形成了極強的視覺反差,也極大了沖淡和消解了前排努力營造出的獨特豪華會客廳氛圍。
對此,難怪同車一位媒體朋友會感慨,這種看似沖突的材料使用方式,既讓他覺得德國人的方腦袋和中國人的圓腦袋不在一個頻道上,也直接讓售價80萬+的iX可能會直接勸退那些隻看表面豪華的消費者。
簡單做個小結。以上三重肉眼可見的沖突,和内裡試圖統一和平衡的努力,我們認為大約可以概括這款寶馬集團電動化轉型路上第二階段的标志産品,處于轉型期、過渡期的鮮明特征。而設計師、工程師們的種種努力和嘗試,則是寶馬一向秉持的一種平衡之道,正如之前在無數經典車型上始終堅持的前後軸負載50:50的安排。
看得見與看不見的選擇
随着和這位朋友一路的交流、讨論,我們也結束了與iX一天短暫的相處。然後,我在朋友圈寫下了對于iX的幾句初印象:
“僅從中國使用者的普遍偏好和需求來看,BMW iX的亮點和賣點,可能不是他們眼中最推崇的個性、炫酷、智能和款待。更多的還是在于其可持續的理念、材料和生産制造,特别是前排豪華會客廳的設計,寶馬一如既往擅長的操控性能,還有背後三電系統與整車的比對、可靠與穩定。
至少,對于拿着85萬預算,準備入手一台中大型豪華純電SUV的國内使用者來說,前面四條考慮層級會更加優先,而BMW iX提供的價值則隐而不顯。
在造車這件事情上,把錢花在看不見還是看得見的地方,這恐怕是德國人和中國人本然的族群差别。想要改變一種既定觀念從來都是困難的。從源頭上由地域、文化、觀念差異構成的GAP,恐怕也并不容易跨越。
這大機率會是所有歐美汽車大廠都要面對的長期挑戰和現實難題。隻不過,這一點在智能電動汽車時代會更加凸顯。”
由此,當我們回過頭辯證地去看待上文提到的三重“沖突”,也就更加能夠了解,這背後其實是一種積極平衡的努力。概而言之,寶馬iX身上的這三重“沖突”與“平衡”,既是用具體而實際的行動,去對沖未來的不确定性,也是在用具體的嘗試,去彌合本然存在于不同市場、不同文化之間的GPA。
是以,除了好看、好用、好開這些表面的特性之外,我們認為,内在的可持續核心理念,才是了解這款純電豪華SUV的真正入口。
結語:
就在我們搶先試駕體驗BMW iX xDrive 50之後不久,在2022年初開幕的北美消費電子展(2022 CES)上,iX系列的頂配車型——iX M60也首次亮相,并同步在中國市場上市,售價99.69萬元。
這款售價近百萬元的純電動高性能SUV,不僅是寶馬史上性能最強、速度最快的純電動量産車型,也是寶馬第一款扭矩超過1000牛米的車型,它将寶馬M品牌的極緻駕駛樂趣帶入了電動時代,再次重新整理了BMW i的性能天花闆。
另一項同台展示的最新研究成果——“電子墨水”技術(E-ink),或許更能說明BMW i在用一種開放的嘗試和探索,迎接不确定性未來的态度與行動。
“電子墨水”技術(E-ink)首次在BMW iX車身上實作了車身一鍵變色的功能。這項技術不僅能根據不同場合與環境,實作車身顔色的個性設定和變化,還能和全景可調光天幕一樣,提升車内環境的舒适性,降低電氣系統的能量消耗,更加節能環保。
豹窺一斑。
這兩項新技術,不僅再次印證了智能電動汽車本身可疊代的特性,也表明BMW iX始終處于一種可以被重新定義的開放狀态,寶馬以“可持續”為抓手的一場曠日持久的電動化轉型,步履也始終不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