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個覆滅的封建王朝是清朝,它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就是腐敗、無能、割地賠款。其實,清朝的前半段曆程還是比較勵志輝煌的,尤其是在康乾統治時期,可以說在經濟文化等領域都取得了超越前朝的成就。清朝的統治者為滿人,滿人中也根據階級層次劃分為了貴族與平民,其中八旗就是貴族階層。随着清王朝的傾覆,曾經呼風喚雨的八旗子弟都去了哪裡呢?

原本的八旗子弟生活相當優越,高貴的出身就決定了他們的人生軌迹,一輩子都不用靠雙手吃飯。不過,随着封建王朝的颠覆與新時代的變革,八旗子弟瞬間失去了先祖們傳承下來的财富與尊貴地位,隻能慢慢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做個普通人。本世紀初,在黑龍江省拉林市發現了大量滿族後裔的生活足迹,其中不乏一些昔日的貴族後裔,如索額圖、和珅後裔等。
滿族在入統中原之前就生活在東北一帶,拉林也是他們的發祥地之一。這裡土地富饒、森林資源豐富,卻少有人煙。畢竟,和熱鬧繁華的中原、江南一帶相比,東北地區的氣候條件更加惡劣。然,乾隆皇帝上位後突然想要振興一下這片祖先的發源地,于是就有了後來的“京旗二十四屯”。随着京津地區的八旗子弟越來越多,再加上他們都不用勞作,全都依靠朝廷供養,是以乾隆帝就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從京津地區的八旗子弟中挑選人員遠赴拉林駐守,一可以守衛邊疆,發展祖地,二可以緩解朝廷沉重的财政負擔。這些八旗子弟後來在當地發展出了二十四個村莊,村名以旗名命名,一直沿用到現在。清亡以後,又有不少沒落的八旗子弟來到了拉林生活,他們在這裡從事農業勞作,生活平淡安逸,其中就包括和珅的後裔。
村民和英琦據說就是和大人的後裔。由于先祖生前最喜歡講排面,是以這個規矩就一直沿用到了現在,家族裡每有婚喪嫁娶事宜都非常的隆重,流程繁瑣。在拉林,不少村民都有拜祭“老影”的傳統,就是在除夕之夜祭拜先祖的畫像。原本八旗各有一張“老影”,不過由于時代的變遷,隻有和珅的“老影”還是真實的,其他家族均為副本。
昔日的王公貴族變成了平民百姓,不過生活在拉林的八旗後裔們雖然從事着和普通人一樣的工作,卻在思想上有着超越普通人的優越感。他們一直都以祖先的榮耀與尊貴而驕傲,這種強烈的家族榮譽感伴着他們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還将繼續傳承下去,甚至有人将這種現象稱之為“京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