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講的故事是關于一個泰國皇帝的故事,這個泰國皇帝是一個華裔,當時的泰國還是清朝的附屬地。
由于當時東南沿海地區是有相關海禁的,是以沿海地區的人們生活比較艱難,是以其中一些人不得不沿海而行,尋找可以繼續生活的方法。

其中就包括故事中皇帝的父親鄭镛,他沿河而行,最終到了泰國,當時是清朝的附屬地,每年會給清朝上交最好的珍貴禮品。
命遇貴人
古人經常講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可能在鄭信就是有這樣的一種皇帝命運吧。
鄭信的父親鄭镛沿海而行到了泰國,在泰國不斷經商,并且在泰國結識了當地的女性,生下了孩子鄭信。
在經商過程中認識了一位泰國的大臣昭披耶節基,昭披耶是泰國的一個爵位,泰國五爵位:一等昭披耶、二等披耶、三等是帕,四等是銮、五等是坤,相當于中國古代的公候伯子男。
正是遇到了節基,是以改變了命運,有一天,節基去鄭镛家中找鄭镛,當走到他家時,首先看到了一個搖籃,搖籃裡躺着一個小男孩。
小男孩身上居然有一條毒蛇,恰好讓節基看見了,節基沒有慌,隻是輕輕地走到小家夥旁邊,突然用手一抓,便把蛇給抓住了。
之後鄭镛他們知道了這件事,便讓孩子認節基為義父,節基家中沒有孩子,對這個孩子也十分喜愛就答應了。
正是這件事改變了孩子的命運,之後鄭信被送到了上座部佛教學習,後來又開始學武功,和其他貴族弟子一樣接受貴族教育。
20歲時,鄭信接受皇帝考驗,皇帝對鄭信比較滿意,于是便安排鄭信到皇家寺廟進修,之後被任命為興府的副府尹,副府尹後來也被稱為達府,保衛泰國與緬甸相鄰的疆域。
鄭信由于建立的軍功比較多,是以之後被封為二等爵位“披耶”,習慣被人們稱為披耶達信。
沒落與鬥争
1765年緬甸敵軍兵分兩路其中一路打入了泰國都城,随後鄭信得到消息慌忙往回趕,趕到之後把敵軍擊退了。
雖然勝利,但是卻因為作戰中私點炮火進攻敵人而被進讒言,打仗的最怕的就是打仗的将軍在外面打仗,而一些小人在朝堂裡面私進讒言。
從古至今,大多數将軍一旦被進讒言,那就是這個國家敗亡沒落的開始,比如嶽飛與秦桧。
秦桧聯合王貴、王俊給嶽飛等人扣上了兵變等莫須有的罪名,最終宋高宗賜死了嶽飛,從此國家走上了沒落,宋朝與金朝簽訂合約,宋朝向金俯首稱臣,向金貢獻物品。
屈原也是因為皇帝身邊的人向皇帝進獻讒言,進而不對屈原進行信任,是以楚國最後的結局也很悲慘,皇帝被囚禁到了秦國還是自己的兒子同意送去的,最後結局可想而知,楚國滅亡後,屈原投江而死。
是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旦能者不被皇帝信任,一般結局都是比較悲慘的,諸葛亮曾經就在《出師表》中對劉禅說了這個道理。
告訴劉禅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是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是以傾頹也。
今天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因為私自點燃炮火進攻敵人,被人向皇帝進讒言,是以皇帝對鄭信失去信任。
由于泰國内部的不團結,最終國王餓死在了逃亡路上,泰國也漸漸走向滅亡。
此後由于緬甸軍隊對泰國的人們比較殘暴,再加上鄭信自己的名聲又拉起了萬餘名士兵,經過多年的奮鬥,1769收複了吞武裡城,之後又北上襲擊緬甸軍隊,最終泰國又恢複到泰國全盛的時期。
這時因為幾年與緬甸的戰争,是以泰國皇室也沒有留下後代,于是衆人推舉把鄭信推為吞武裡王朝的第一位皇帝,定都吞武裡。
并把12月28日定為“鄭皇節”還給鄭信設定了紀念碑和紀念儀式,這個時候鄭信35歲。
功名就,家鄉探
泰國是清朝的附屬國,當鄭信當皇帝這件事被家鄉的人得知後,家鄉裡的人派出代表來探望鄭信,并為鄭信祝賀。
鄭信也為家鄉的人們拿出家裡最好的飯菜來款待他們,就在吃飯喝酒之際時,鄭信聽說了他父親當年在家鄉的事,也聽說了鄭氏家族的事情,在得知家族中的人過得不好時,鄭信沉默了。
就在分别之際,鄭信命人拿出十八大缸的鹹菜給他們拿回去,并叮囑他們路上别拆,回去再拆。
結果在路上人們就把那個鹹菜給拆開了,拆了幾缸都是鹹菜,鄉親們一怒之下便把鹹菜投入江中。
人們邊投邊嘀咕,現在都混成皇帝了,怎麼還真給我們幾缸鹹菜?這也顯得太小氣了吧,泰國可是以珠寶聞名的,怎麼會給這麼多鹹菜。
于是扔着扔着便剩下了一缸,這一缸順利送到村中,村裡很多人見他們的船回來了,便都上前聚集。
村中年輕人也聽說了這件事,幾個人合夥把缸子倒了出來,看看到底裡面有什麼秘密。
這一倒不要緊,關鍵倒下去之後人們都傻眼了,原來鹹菜底下是珠寶,這時候後悔也沒有用了。
後來鄭氏家族把這一缸東西留存下來,一直供奉祭拜,不輕易拿出來。
這時人們幡然悔悟,原來途中不讓拆是為了防海上盜賊,沒想到卻把他們給防住了。
之後鄭氏家族好像還派人去尋找那些珠寶的下落,可是都沒有找到一點蹤迹,這應該也算是一個警示吧,看事情不能隻看表面。
鄭信因為從小在泰國長大,雖并未見過家鄉模樣,但依然會惦念家鄉及家鄉的親人,這應該就叫不忘本吧,不管做人做事都應該學習這種不忘本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