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韓松:生存在科幻的時代

韓松:生存在科幻的時代

2022 年 1 月 11-14 日,騰訊研究院、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聯合主辦的“騰訊科技向善創新周”召開。科幻作家韓松在大會上發表了題為《生存在科幻的時代》主題演講。

以下為演講全文:

大家好,我是科幻作家韓松。

我想從科幻角度談談對世界的看法。可能不正确,因為科幻常常被認為是一種哄小孩睡覺的玩具。不過現在關注科幻的人漸漸多了起來。比如有房地産商說要把小區建成科幻樣式,有人說要在城市交通卡上加入科幻元素,做石材生意的老闆也找到科幻作家幫忙搞展覽設計,中考試卷中也出現了科幻命題。一些企業家乃至政府幹部都說自己是科幻迷,北京正在把鋼鐵廠改造成科幻産業園區,敦煌市剛剛在佛像下面舉辦了科幻節,南京也忙着為古都打造科幻電影的名片。

再比如,今天大家犧牲寶貴時間來聽我講科幻,這也是以前沒有過的。當然在我看來,這些跟現實中找不到新的題材有一定關系,元宇宙就是如此。

不過也可能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現實正變得越來越科幻。很多科幻小說描寫的,都在現實裡發生。比如你回家喊一聲就有機器人來為你掃地,到酒店就有機器人迎上來為你服務,它甚至還會安撫你的旅途情緒。你用手機就可以導航到一個遙遠陌生的地方,你的孩子坐在家裡就能收看航天員在太空中上實體課。

再比如一夜之間我們就生活在一個由口罩組成的世界上,要不停做核酸,每個人都被當作潛在的病人。十年前我曾經在科幻小說《醫院》中寫道:“不止是我們的城市變成了醫院,整個地球都變成了醫院。”“如果有一天我們不管在做什麼,都被當作病人看待,那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呢?”這一幕好像正在成為現實。

過去一年,還有許多匪夷所思的事情發生。比如一個省會城市的地鐵會發洪水淹死人,跑一場馬拉松會冷死一群人。十幾億人之前從來沒有看到過無人機直播大象進城,幾百萬人遇到平生第一次拉閘限電,還有人一個晚上的網絡直播就賣出上百億元商品。電競則似乎在取代體育賽事和影視節目成為一個新物種。

是以有時我會覺得好像是生活在未來世界,本來應該在明天發生的事情提前在今晚來臨。

為什麼會這樣?有人向科幻找答案。科幻 19 世紀誕生在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的首發國英國。它被稱作科技時代的神話,關注的正是人類的未來。它對應了一個新的地質時代,就是“人類世”,人類成了影響地球曆史程序的主要因素,而不再是大自然。人類在改變未來的軌迹,未來不再是通過舊的路徑漸次到來。人類正造成生态破壞和生物滅絕,而人類自身滅絕的可能性也在增大。基于對原子能、亞粒子結構、生物遺傳密碼的掌握,過去一百年人類第一次創造出了能毀滅自己也毀滅地球的技術手段。

出于對未來的擔憂,人類找到一種新手段就是科幻,來思考自己的命運。顧名思議,科幻包括了科學,代表邏輯理性;包括了幻想,代表了想象力;另外它是用藝術形式比如小說和電影來表現的,而不是公式和論文,代表了感性,但是搞藝術的人常常是瘋子。是以科幻隐喻的是,我們生活在一個理性和感性、正常和瘋狂、現實與未來交織最激烈的時代。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征就是科幻,科技成了第一現實,同時充滿前所有未有的幻覺感,乃至幻滅感。

在這樣一個新時代,需要關注科幻的邏輯。這是因為,在科技和未來成為關鍵詞時,僅僅關注武俠的邏輯已經不夠,那是農耕時代的主題。

科幻有幾個邏輯:

一是創造新概念。我們現代生活中的發明創造最早都來自科幻概念。科幻預言了手機、網際網路、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汽車。元宇宙這個概念最早是科幻小說提出來的。後人類的概念也來自科幻,它指的是人和機器的對接,或者生物工程改造人。手機已經事實上成了一個新的人體器官,跟眼睛氣管肝髒一樣一刻也離不開。基因科技改造人的身體,讓人長壽,甚至成為超人。在相對論、量子力學基礎上衍生出的新概念,成了引領或塑造未來的工具。

面對科幻一般的現實,可能需要建立兩個實驗室,一個是技術實驗室,另一個是思想實驗室。我認為這也是科技向善的内容。善,就是在劇變發生時,能進行獨立思考,提出人無我有的新概念。

二是創造新奇觀。舊的奇觀,可能是珠峰的雲彩,北極的極光。但新奇觀是人造的。比如比人腦快億萬倍的金屬機器,在跟灰塵一樣大的地方內建幾十億個半導體,還有音速幾十倍的空天飛行器,代替星空的星鍊,月球火星上的基地。

更厲害的奇觀是一種叫做夢境的東西,科幻從一開始比賽的就是造夢的本事。魯迅在把科幻介紹入中國時說,是夢想的不同在決定未來的不同。這意味着對想象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愛因斯坦說的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如今變得更現實。

我們去城裡和農村國小上課,發現在城鄉青少年之間出現了夢想的落差,而不僅是知識的落差。能否創造出新的奇觀,取決于擁有什麼樣的神奇夢想,也就是取決于對未來的定義權和話語權。對“什麼是明天的人類”這個問題的回答将決定一切。如何在下一代人身上培養好奇心、遊戲心和想象力,讓他們腦洞大開,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重要,這是創新的秘訣,也是更大的善意。

三是創造新世界。科幻創造了四個新世界:

一個是時間自由的世界,在那裡時間可以加速或者壓縮,甚至可以進行時間旅行。技術還能直接在神經系統中創造一種感覺,讓人覺得一小時像是活了幾個世紀,經曆許多次人生。

二是空間自由的世界。我們有能力去到遙遠的星際空間,也可以創造出納米級别的新空間,或者改造傳統的人類空間,比如設想把城市折疊起來,讓不同階層的人居住,或者拆分普朗克空間,把過多的人口移民過去。

三是數字自由的世界,即人在虛拟空間裡可以随意騰挪,人的數字化身無所不能,擁有新生命。

四是意志自由的世界,也就是技術使大腦的潛能得到釋放,自我意識獲得解放,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前所未有的豐富。

所有的科幻都在這四個新世界裡發生,所有的創造發明也都是這四個新世界化出的碎片,本質是尋求四種自由,同時創造出新的審美。英國科幻作家克拉克說,去外太空幹什麼?并不僅僅是地外行星上挖幾個礦,最根本還是去看看宇宙有多美,進而激發我們的生存欲望和潛能。最好的産品是藝術的,比如喬布斯的蘋果手機,然後才是技術。善的前提是美。是以擁有架空建構世界的能力很重要。據說有的企業已經有了一個新職業或新崗位叫做世界觀建構師。但問題是,在這四個世界之外,我們有沒有可能創造出第五個新世界?它到底是什麼?目前還沒有答案和線索。

新概念、新奇觀、新世界,是正在到來的烏托邦。資本、技術、産品、流量,都在湧向這三個方向。我們之是以每天寝食難安,就是希望拼命在現實中找到新概念、新奇觀和新世界的蛛絲馬迹,并把它們迅速搶先變現。

但科幻的時代還有另外的邏輯:

一是延遲性。凡是科幻預言的,大都會成為現實,這是科幻與魔幻的差別,但是出現的時間往往比預言的要晚。比如科幻預言 21 世紀初人類實作太陽系航行自由,但這一刻并沒有到來。科幻預言我們将生活在一個遍布智能機器人的世界,看上去也還有距離。科幻早就描寫過物聯網、3D 列印和飛行汽車,這些也都沒有如期來臨或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可以預料肉身的存活而不是虛拟生存仍,将是我們有生之年的頭号問題。普通人對基礎必備物資而不是高精尖技術的需求還在增加。是以要對夢想保持謹慎,說得越熱鬧的就越要小心。有時候不做,或者慢做,同樣是一種善意。

二是不确定性。科幻描述的未來世界是不确定的,也是不穩定的,像《侏羅紀公園》那樣,受制于混沌效應和非線性法則。一個小小的零部件出問題就會颠覆整台大機器。科幻描寫了未來具有無窮可能性,任何事情不能想當然它一定就如此。科幻作家更喜歡保持一種思考習慣,就是設想如果這樣,那會怎樣,去考慮最極端情況。為什麼科幻總是會描寫一些科學怪人?因為新事物誕生時,首先會産生一批傻子、騙子和瘋子。大部分瘋子會破産,會被關起來,或者會自殺,少數瘋子堅持到最後才會成赢家。

三是不完整性。科幻描寫了極其豐富多彩的未來世界,同時暴露出巨大的匮乏。比如以為有了大資料就仿佛一切盡在掌握,這是低估了宇宙的複雜性。如同《銀河系漫遊指南》這個科幻小說裡,超級計算機算出來的宇宙答案,是一個誰也了解不了的神秘的“四十二”。我們面對的未知遠大于已知。我們将長期在巨大的資訊不對稱下生存,同時有可能是誰擁有資訊越多誰越危險,因為别人會把他當成威脅。科幻中連神級文明都不可能單獨擁有控制宇宙的完整生産鍊,是以不是試圖創造和掌控一切,而是要設法在環境、他人和某種不可言說的力量之間保持平衡并建立信任鍊。這需要更大的善意,盡可能減少敵意。

四是脆弱性。正如科幻小說《三體》描寫的,沒有什麼是強大的,你随時會被替換、會被消失、會被蒸發。意想不到的東西可以攻破貌似強大的城堡。一個病毒就能改變所有習慣。科幻很早就預言了智能汽車的脆弱性,最近在演習中,黑客可以很容易侵入智能汽車的自動操縱系統,取代駕駛員和乘客,這給如何定義交通事故提出了難題。今後所有智能機器相關領域都會遇到同樣問題,從無人機到醫療裝置。新的生存環境是機器越來越像人,而人越來越像機器。所謂善意,就是保持謙卑,處處小心。

五是短暫性。一方面是長生不老看似到來,同時很多事物的生命周期好像越來越短,從完美人設的明星,到大型的科技或地産企業,從一項技術,到一個行業,乃至文明,無不如此。就像科幻作家何夕在《異域》裡描寫的,一切進入快進模式,在産生新事物的同時産生怪物,技術最需要對抗的是朝不保夕。料理好後事有時比創造新事物更要緊。元宇宙更像一個羅馬,在那裡永生是妄想。取代元宇宙的東西在元宇宙到來之際就已經在蘊釀中。

我覺得,延遲性、不确定性、不完整性、脆弱性、短暫性構成科幻時代的特征。所謂善意,就是對時代的劇變有所準備。《神經浪遊者》也就是《黑客帝國》的鼻祖、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說,未來已經到來,隻是尚未流行。現在可以修改為,未來已經到來,正在風靡一時。

幾千年來,人們今天的生活是由昨天發生了什麼決定的,考慮當下要做什麼事,就要去讀《史記》和《資治通鑒》。但情況變化了。今天是由明天決定的。洞察未來才能掌控現在。這裡我告訴大家一個消息,就在剛剛的 12 月底,中國的成都市連續擊敗法國的尼斯、美國的孟菲斯和加拿大的溫伯尼,赢得第 81 屆世界科幻大會的主辦權。這是創辦于 1939 年的世界科幻大會第二次來到亞洲,上次是 2007 年在日本。這将是地球上最有想象力的人們首次彙聚在中國,一起探讨科技時代人類的前途命運。有外國人說,要了解中國的未來,就要了解中國的科幻,也才能知道世界的未來。

但我同時覺得,這方面也在出現困難,因為最近以來現實變得更加科幻了,并且開始超出科幻的預言。這值得注意。新冠挑戰的實際上是人類的想象力。我懷疑未來可能成了一種獨立的生命,它不按人類的安排發生,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加速入侵現實,并從根本上修改乃至颠覆現實。同樣科技也是一種獨立的生命,它在擺脫人類的操控,獲得了自主演化的能力。

科技是用來改變未來的,但未來可能并不希望被改變。某種情況上講,我們今後能否生存下去,取決于科技與未來這兩大力量之間能否彼此懷有善意。這考驗着人類的智慧和運氣。

最後祝大家新年夢想成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