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将軍力排衆議,使出一個奇招,西方學者贊歎:太有想象力了

對于一名軍事指揮員來說,擁有靈活多變的戰術思維非常重要,隻有這樣才應對戰場上極其複雜的情況,牢牢把握住主動權。

開國少将鄧嶽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指揮員,他在抗美援朝戰争中創造了頗為奇特的戰術,被西方軍事研究者倍加贊賞。

那是在1951年2月,志願軍第四十軍一一八師師長鄧嶽(1955年成為開國少将)接到軍部指令:率領你師作為主攻部隊第一梯隊,向駐守在橫城的南北韓軍第八師發起正面攻擊。

年僅33歲的鄧嶽将軍是一位富有創造力的軍事指揮員,他在研究作戰計劃時,從地圖中發現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在一一八師的攻擊路線上,有一個由兩條公路交彙而成的三岔路口。

将軍力排衆議,使出一個奇招,西方學者贊歎:太有想象力了

這個三岔路口看似平平無奇,但對于鄧嶽這樣一位身經百戰的将軍來說,卻敏銳地意識到一個問題:隻有在這個位置安排一支部隊,切斷敵人逃路的路線,才有可能将敵人全部殲滅!

鄧嶽之是以做出這樣的判斷,是因為一一八師自入朝以來,遇到的南北韓軍都有一個共同特點:仗打得稀爛,但逃跑功夫卻是一流。

而敵人在橫城一帶遭到我軍多個主力軍的合擊之後,必然向南逃竄,這個三岔路口就是敵人南逃的必經之地。

當然,要達到在此處殲滅敵人的目标,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那就是一一八師必須派一個部隊冒着極大危險,迂回穿插至這個三岔路口。

将軍力排衆議,使出一個奇招,西方學者贊歎:太有想象力了

志願軍對于穿插作戰是很擅長的,但以往都是派出小股部隊來執行穿插任務,因為目标小、不容易暴露。

可是這一次,鄧嶽認為人太少難以完成殲滅敵人的任務,竟提出要打破慣例,派出整整一個團穿插至三岔路口!

營連幹部們都吃了一驚,因為這個戰法實在太大膽了:整整一個團,必須急行軍50華裡,在次日黎明前趕到目的地,這一路上危機四伏,萬一被敵人發現,後果不堪設想。

面對衆将的質疑,鄧嶽卻力排衆議:想要打勝仗,就必須冒一點險,否則就隻能眼睜睜地看着敵人溜掉。

将軍力排衆議,使出一個奇招,西方學者贊歎:太有想象力了

為了保障這個團能成功穿插至三岔路口,他經過一番苦思,提出了一個極具創意的戰法:派兩個團一左一右并肩推進,突破南北韓軍第八師第二十一團的防線,掩護我軍另外一個團從中間趁虛而入,滲透至敵軍腹地,再穿插到三岔路口。

好一個并肩突破、中間滲透!真是讓人拍案叫絕!

這個極具創意的戰法,不僅讓一一八師衆将感到新奇,後來也讓西方一些搞軍事研究的學者贊歎不已:真是太富有想象力了!鄧嶽将軍簡直是一位戰場上的藝術家!

事實也證明,鄧嶽提出的這個戰法看似異想天開,實則非常管用。

将軍力排衆議,使出一個奇招,西方學者贊歎:太有想象力了

一一八師向敵人發起攻擊後,負責掩護的三五三團、三五四團分别隻用了一小時和半小時就突破了南北韓軍的陣地,繼續向縱深推進。

就在敵我雙方激烈厮殺時,負責穿插的三五二團趁此機會,悄然向敵後發展。由于南北韓軍被三五三團、三五四團打得焦頭爛額,根本沒有注意到另外一支志願軍部隊越過了防線,一路向南推進。

也就是說,三五二團在前沿根本沒有遇到敵人的阻擊,在激烈的槍炮聲中大搖大擺地向敵軍腹地穿插。

将軍力排衆議,使出一個奇招,西方學者贊歎:太有想象力了

直到作為尖刀連的三營七連行經上榆洞時,才與南北韓軍的一個排狹路相逢,七連指戰員沒費什麼力氣就将這股敵人全部消滅了。

次日淩晨四點多,三五二團主力部隊順利到達鄧嶽師長指定的三岔路口,在那裡設定了伏擊陣地。

出人意料的是,首先自投羅網的不是南北韓軍,而是美軍陸戰第二師的一個裝甲營。

他們奉命趕往橫城前線,任務是增援一敗塗地的南北韓軍第八師,沒想到在距離前線數十裡的三岔路口,竟然埋伏着志願軍的一個團。

将軍力排衆議,使出一個奇招,西方學者贊歎:太有想象力了

面對三五二團的突然襲擊,美軍裝甲營猝不及防,幾乎沒有組織起像樣的抵抗就潰敗了。

讓三五二團指戰員大喜過望的是,敵人送上了一份大禮:140多輛汽車、10挺高射機槍、20多門榴彈炮,以及其他各種軍用物資。

沒過多久,在橫城一線遭到慘敗的南北韓軍第八師也來到了三岔路口時,同樣落入了三五二團設下的天羅地網,殘敵全部被殲滅。

戰鬥結束後,美軍和南北韓軍的俘虜在接受審訊時,都連稱不可思議:志願軍真是神出鬼沒,居然悄無聲息地穿插到遠離前線的“聯合國軍”縱深處,讓美軍和南北韓軍都遭到慘痛的失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