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紀是一個十分傳奇的年代,人類的發展在這段時間仿佛按下了快進鍵。
經濟上,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爆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文化、藝術上,西方文藝複興運動達到鼎盛,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科學家、藝術家大多生活在那一時期,如牛頓(力學之父)、巴赫(音樂之父)等等,都是神一樣的人物。

左:有點不高興的牛頓;右:也不是太高興的巴赫
政治上,民主啟蒙運動在歐洲展開,在中國這片東方土地上也開始滋生;同時封建專制制度也達到頂峰,東西方同期出現了三位“大帝”級别的君主,分别是清王朝的康熙大帝、法國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四和俄羅斯帝國的彼得一世。
美國舊金山教會聖人群體像中,赫然出現了康熙皇帝的畫像,因為教會認為康熙鼓勵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是以也是基督教的聖人,行吧……
今天,我們就聊聊橫貫東西、享譽世界的康熙、路易十四和彼得一世這三位帶頭大哥的實力值。
一、都有些厲害在身上
生活在17-18世紀的這三位帝王——康熙、路易十四和彼得一世在位時間都很長,畢竟全世界的宮廷鬥争都是一樣的殘酷,在這種條件下能超長待機且還得善終的帝王自然是傳奇中的傳奇。
康熙1654年出生,在位61年;路易十四1738年出生,在位72年;彼得大帝1672年出生,在位43年;三位帝王執政時間有很長的交集
1722年公曆12月20日,清聖祖康熙皇帝崩于暢春園,他終究沒能實作再活五百年的夢想,終年69歲。這位力挽狂瀾的中國皇帝,不但中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且自8歲繼位以來接連除鳌拜、平三藩和噶爾丹、收複台灣,開啟了康乾盛世的局面,再次将中國帶入到鼎盛時代。
而法國國王路易十四,5歲即位,比康熙還早三年,在位72年零110天,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也是有确切記錄在世界曆史中在位最久的主權國家君主。現在的英國女王在位時間都還沒有超過路易十四(伊麗莎白二世:我可以搏一搏)。
曆史上的路易十四有很多“不着調”的發明:因為個子矮(僅有1.54米)發明了高跟鞋;因不愛洗澡,為了掩蓋體味而研制出香水,真是現代女士知音
他40歲時通過法荷大戰的勝利,成為歐洲名副其實的霸主,同時也讓他“太陽王”的名号響徹歐洲。路易十四比他的兒子和最大的孫子活得都長,最後是他的曾孫路易十五繼承了他的王位(英國查爾斯王子哀怨地看了過來)。
再看俄國的彼得一世大帝,他在位時間43年,雖然擠不進世界最長在位時間的帝王排名(路易十四排第一,康熙勉強擠進前十),但人家效率高啊,他的功績一點不比前兩位差。
他的一生都緻力于改革和為俄國争奪出海口。他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發展本國經濟,建立了完整的中央集權統治機制,并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為他在與土耳其和瑞典的戰争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并最終赢得了在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在這裡建立了一個“瞭望歐洲的視窗”——聖彼得堡。
二、三位大帝的過招
這三位看似天各一方的王者,本着英雄惜英雄的精神(其實都是為了擴大學國在海外的利益),彼此間有很多互動。
以現在的地圖來對照,這三位住得都不算近
康熙與路易十四的交往主要是宗教、貿易和文化層面,比較溫和。
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因感受到康熙對歐洲傳教士的寬容态度,于是寫信回歐洲,号召更多的傳教士來東方,這對法國宮廷産生了很大的影響。路易十四是以派了一批精通近代科學知識的傳教士組團來華,一部分傳教士成為了康熙皇帝的私教,教授康熙西方科學知識,還在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的談判中充當了翻譯。
康熙皇帝39歲時得了瘧疾,就是吃了張成、白晉兩位法國傳教士進獻的金雞納霜得以痊愈。後來在衆多法國傳教士的參與下,清政府組織了一次全國性測繪活動,并于1719年編成了《皇輿全覽圖》,也就是大清詳細版地圖。
而康熙與彼得大帝的交往開始得就不那麼愉快了。
沙俄軍隊多次襲擾清朝國土雅克薩,清軍圍剿時,他們就把遊擊精神發揮出來,“敵進我退,敵退我追”,不過最後康熙還是完勝了雅克薩之戰。
但當時清朝西北準噶爾部正大舉入侵,氣焰十分嚣張。為集中精力平定西北叛亂,兩害相較取其輕,康熙讓度了彼得一世一些利益,簽訂《尼布楚條約》,暫時換取了東北邊疆的安甯。
《鹿鼎記》中的韋小寶被康熙派去沙俄,其實就是參加尼布楚條約談判。不過在真實的曆史中,康熙派去的是身邊一位玉樹臨風的侍衛。
有趣的是,拉丁語作為歐洲的“官話”,很受康熙的重視,康熙本人也學習了拉丁語,而當時俄國的貴族大部分都會說法語,是以,中俄談判中使用的是法語和拉丁語。
最後簽訂的《尼布楚條約》是用滿文、俄文和拉丁文三種文字寫成的
自此,彼得一世的注意力就轉移到向西奪取出海口的戰争中去了,康熙卻不敢松懈,下令在額爾古納河和格爾必齊河等地建立了中俄兩國邊界的界碑,并将《尼布楚條約》的條款,用滿、漢、蒙、俄、拉丁等5種文字镌刻在碑上作為标記,規定要定期派人巡視界碑的情況。
雖然交往的開始并不算美好,但大家都不太記仇,畢竟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後來兩國互派使團,關系逐漸緩和下來。
三、不拉偏架比一比
現在問題終于來了。
讓康熙、路易十四和彼得大帝這三位PK一下,你會站誰?
如果這種PK隻是武力上的,主觀講,我站康熙,客觀講,我也站康熙。畢竟雅克薩之戰,康熙是完勝。要不是西北邊患更加緊急,康熙可不會對彼得一世那麼客氣。
給你個眼神自行體會
如果武力PK完了,論治國方略,主觀講,我還站康熙,客觀講,我站彼得一世。畢竟人家勇于學習、吸收西方的先進技術,緻力于國家改革,把昔日的蠻荒之地建設成為了一個騰空而起的俄羅斯帝國。
彼得一世為了施行改革,甚至不惜殺掉阻撓自己的皇太子阿列克謝,并與皇後離婚
如果再論知人善用方面,主觀講,我不得不站康熙,客觀講,我站路易十四。這位有着寬廣的心胸,本着“你行,你上”的原則,給予臣子們充分的信任。自己的軍事才能很有限,但在位期間法國卻擁有孔代、杜倫尼、盧森堡、維拉爾四個歐洲一流的名将給他打仗,不得不說這位帶頭大哥真的很會征服人心。
凡爾賽宮就是路易十四時期的王宮,這才是真正的“凡爾賽”本賽
不過,在18世紀之後,領先世界發展2000多年的東方大國出現了曆史性的拐點,而西方世界興起并占據優勢,東西方之間差距由此拉大,這确實是康熙這位千古一帝萬萬預料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