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2083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

看到一條消息:外婆給10個月大嬰兒面部刮痧,緻其面部潰爛。我立刻打開檢視詳情,原來是孩子咳嗽、反複發燒。
外婆因心疼孫女,用銀戒和蛋清給孩子額頭面部刮痧。老人的心願很簡單,希望通過這種“土方法”,能夠幫助孩子緩解不适。
然而對于一個10月大的小女嬰來說,面部何其嬌嫩!而且刮痧這種方法,在大人身上都需要因人而異,更可況是孩子。醫生表示:如果破損嚴重的話,細菌可能會跑到血液裡面,引起敗血症。
相信聽到“敗血症”這三個字的時候,一大波的老人都不會再使用“土方法”來給孩子“治病”了!
你還敢讓老人帶娃嗎?
剛懷孕11周的朋友聊天時表示:過段時間我會辭職,我要自己帶孩子。
我問她:“不是公公婆婆早就要過來幫忙嗎?”
她說:“我不放心他們帶,我的孩子要自己帶,他們給經濟上的支援就可以了。”
“你的工作那麼好,辭職是很可惜的”。想到朋友年薪30萬,我不禁替她有點惋惜。
“是有些可惜,但不放心給老人帶,我錯過孩子的成長,也有可能被溺愛出一大堆的壞毛病。”朋友如實說道。
作為過來人,我完全能夠了解朋友的想法。如今社會中,老人帶娃的負面新聞層出不窮。老人帶孩子闖紅燈,導緻被撞飛;老人溺愛,孩子沒規矩;老人帶娃,小孩用木劍刺傷他人……各種新聞,都在展現着:老人帶娃弊端大。但是在年輕人抱怨老人帶娃弊端的同時,卻忽略了一個問題:老人帶娃幸福嗎?
老人帶娃幸福指數低
最新研究表明,雙方都不照料孫輩的祖父母幸福度最高,本人照料孫輩的祖父母幸福度最低。
老話都說“隔輩親”,那麼老人不應該是很願意帶孩子嗎?為什麼幸福指數會低呢?原因有三:
1、體力與精力雙重消耗
在哥哥和妹妹3歲以前,基本都是我自己帶。作為一個年輕媽媽,帶孩子是一個體力活。不會走的時候還好,但會走以後無時無刻不在操心,他們的一舉一動是否有危險。
而這對于老人來說,更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有的孩子調皮,老人還得跟在後面追,是以在照看孩子的過程中,對老人的體力和精力是一個考驗。
2、沒有私人空間
鄰居王太太曾經向我抱怨,公公婆婆在她回到家後,一個躺在床上玩手機,一個出去跳廣場舞,為此還發生過沖突。
其實,于老人而言,他們一輩子的時間幾乎都在為兒女付出,到老為了能為兒女減輕負擔,還要幫忙帶孩子,導緻沒有私人空間,相對他們原有的社會性聯系會是以減少。
Tips:每一個年齡階段的人,都是需要有自己私人空間的。
第三,教育理念與生活觀念不同帶來的壓力
年輕人經常會與老人發生沖突,而沖突的根源就是教育理念與生活觀念不同所導緻的。老人帶娃,會延用舊的方式,因為他們的孩子,也都是這樣長大的。
但對于接觸過新鮮觀念的年輕人卻不是如此,他們有一種執念,希望能夠給孩子一個非常好的環境,是以家中所有人的觀念必須達成一緻。而這樣無疑會給老人帶來很大的壓力,這也不對那也不對,沖突更新,心中的不快樂會更多。
老人帶娃如何平衡?
《2019職場媽媽生存現狀調查報告》顯示,有将近6成的職場媽媽帶孩子現狀是:白天老人帶,晚上自己帶。
對于如今年輕的媽媽們來說,休完産假就會去上班,一方面不想讓自己與社會脫節,另一方面在證明自己價值的同時,也能擷取相應的報酬。
而這意味着,年輕父母需要得到老人的幫助,來幫忙照看孩子。也許有人說:“可以請保姆啊,這樣就省了老人的事”,請保姆會有更多的顧慮。身邊有些朋友認為祖輩照顧孫輩起碼是比較安全,用心的,自己也會放心。
那麼需要老人帶娃,又如何平衡自己擔心老人帶不好,又不是讓老人心情愉悅的關系呢?這三招一定要試試:
第一招,對父母心存感恩
父母為兒女操勞一輩子,到老是該享清福的,他們沒有責任與義務再去養育兒女的下一代。當然,中國的國情下,父母都會去幫忙。兒女們要對父母的幫忙心存感恩,大事小事上給予包容、尊重、與關愛。
第二招:協商好育兒底線
舅媽幫表妹帶孩子1年多的時間裡,已經跟我哭訴過好幾次。大部分的原因都是育兒方面出現問題,年輕人與老人觀念不同,造成的家庭沖突。建議年輕父母選擇讓老人幫忙帶孩子時,與他們進行協商,明确育兒方面的一些底線問題。
比如孩子與他人發生沖突時,如何處理較為妥當?或者玩耍的時長是多少,看哪些方面的書,學哪些規矩等等,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會發生的問題,可以逐一溝通。
Tips:溝通的時候,要注意方式方法。并不是年輕人的育兒觀點就對,也不代表老人的方法就是錯,互相探讨,隻是為了孩子更好地成長。
第三招:給老人“放假”
平日都是老人帶孩子,下班後或者節假日,給父母放個假。給他們發一個紅包,作為購物經費或者旅遊經費,讓他們出去玩一玩。
這樣既能讓父母放松身心,又能保持愉悅的心情。而且對于年輕父母與孩子來說,也是進行有效陪伴與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重要時間。
隔代教育的沖突是客觀存在的,這是一個社會性問題,延續了很多年。如今的年輕父母,有屬于自己的職業規劃,大多是需要父母幫忙的。但又有屬于自己的育兒理念,是以想要解決隔代教育這一問題,必須采取積極主動的态度對待。
淩晨媽媽來叨叨:
對于中國的父母們來說,他們習慣了為兒女奉獻自己,包括心甘情願照顧孫輩。正是以,年輕父母更應該感恩,讓老人真正享受到“天倫之樂”。不能一味地往下親,而忽略了為自己操勞的父母們。
一位淩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本文圖檔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