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大明王朝1566》為例,淺析商人在明朝的尴尬處境!

《大明王朝1566》目前依舊是我國評分最高,最為扣動人心的影視劇之一,深得廣大人民群衆的喜愛,這部劇前半部分有一個角色十分經典,雖然早早領了便當,但卻令觀衆印象深刻,那就是由趙立新老師所飾演的浙江首富沈一石!

以《大明王朝1566》為例,淺析商人在明朝的尴尬處境!

沈一石在劇裡,将其設定為一個富甲一方,但卻又利用自己的财富,瘋狂上下打點,行賄斂财的反面角色!然而當看到最後,該角色的形象大為轉變,他根本不像一個傳統的反面角色,更像是一個被卷入曆史洪流的悲情角色!

作為浙江首富,沈一石長得那叫一個眉清目秀,且談吐不凡,他在生意場上和官場的漩渦中,摸爬滾打、左右逢源地練就了一身本領,無論面對官場、商場還是情場都能夠應對自如,遊刃有餘,如此風光,着實令人稱羨!

以《大明王朝1566》為例,淺析商人在明朝的尴尬處境!

然而這些風光都隻是表面而已,但他的背後卻被各種勢力裹脅,以至于身不由己,最終連自己的命都沒能保住!劇中的沈一石是依靠制造局發家,得到了朝廷的庇護,因而可以順風順水地獲得巨額利潤,但于此同時也不得不向朝廷裡裡外外的人進行巨額打點,如此一增一減,可供沈一石自由支配的财産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麼多!

這也就是說他沈一石,已經完全成為了朝廷斂财的一個工具,如果他有能力持續為朝廷斂來财富,倘若他做不到了,就很容易被當做一顆棋子給丢掉!

以《大明王朝1566》為例,淺析商人在明朝的尴尬處境!

《大明王朝1566》開篇第一集就已經向觀衆點明了國庫虧空,而為支援抗倭大業又需要朝廷給予大量的錢糧支援。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朝廷内部一般大臣商量來商量去的結果就是改稻為桑!拼命地生産絲綢,拿去外國賣,賺取高額的利潤!

但改稻為桑損害的是貧困農民的利益,因為在這一過程中,一定會有官員設法逼迫農民賤賣土地。可農民一旦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就容易變成流民,進行激起民變!這是誰都不想要見到的局面。

以《大明王朝1566》為例,淺析商人在明朝的尴尬處境!

劇中的改稻為桑就遭受到了巨大的阻力,而推行不下去。可如果不改稻為桑的話,朝廷就沒有足夠的錢去支援抗倭大業。如此,負責改稻為桑的人也自然吃不了兜着走!

為此,矛頭就指向了全程雖然有參與,但卻插不了嘴的富商沈一石,意圖拿他去為自己頂罪,通過抄他的家來彌補國庫的虧空。

畢竟自古以來,朝廷如果缺錢了,要麼去搜刮民脂民膏,要麼就是劫掠商人。現在改稻為桑推行不了,也就是劫不了民,那就隻能去劫他沈一石,這樣一個在外人看來家産萬貫的大商人!

以《大明王朝1566》為例,淺析商人在明朝的尴尬處境!

沈一石就清楚地洞悉到這一切,并自知無法抗拒,是以選擇自焚而死,并且在遺書中,字字珠玑地寫道:

“我大明擁有四海,倘使朝廷節用以夫妻,使民以時,各級官員清廉自守,開絲綢、瓷器、茶葉通商之路,僅此三項即可富甲天下,何至于今日之國庫虧空!上下揮霍無度,便掠之于民;民變在即,便掠之于商。沈某今日之結局皆意料中事。然以沈某數十年倍受盤剝所剩之家财果能填補國庫之虧空否?”

以《大明王朝1566》為例,淺析商人在明朝的尴尬處境!

這段話的意思已經再清楚不過了,大明王朝之是以會出現國庫虧空,在于上下揮霍無度,其根源在于皇帝本人的不作為!

結果就是沈一石的家抄了,但卻搜刮不了多少銀兩,因為他平時都把賺取銀兩都拿去上下打點了,也就是都被官員給拿了,根本就沒有多少餘财可供抄家!是以國庫虧空的問題依舊解決不了!

以《大明王朝1566》為例,淺析商人在明朝的尴尬處境!

沈一石的悲劇性是由于當時商人社會地位過低,和資本主義萌發相沖突而導緻!我們都知道,在封建社會裡士農工商,商人的地位永遠是最低的,比如:在洪武十四年,大明法律規定:農衣綢、紗、绡、布,商賈止衣絹、布。農家有一人為商賈者,亦不得衣綢、紗。”

以《大明王朝1566》為例,淺析商人在明朝的尴尬處境!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商人所賺取到的财富,同他們所得到的社會地位是嚴重不對等的,他們看似賺取了衆多的金錢,出入于各種高端的上層社會,但卻處處遭受鄙夷,一旦出了什麼事情,也會是率先被賣掉的那一個!

是以劇中的胡宗憲都不禁表示:“逼他們(商人),總比逼百姓造反好!”

連沈一石這樣排得上号的大商人都如此處境的話,其他的小商人也過的,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光鮮亮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