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90歲謝冕:為平常食物畫像

北京大學東門的“紅辣仔”、頤和園附近一家見證時代變遷的餐館、做法不同的各式面食、等了三代人的羊雜碎湯、一碗鹵煮火燒……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謝冕在其最新出版的随筆集《覓食記》中,記錄了他對美食的探尋。在謝冕筆下,美食與人生、美食與做學問之間有詩意的關聯,他作為一位“覓食者”,樂于為平常食物畫像,并以“餃子記盛”“餡餅記俗”“包子記精”“饅頭記粗”和“一路覓食到高郵”“除夕的太平宴”“那一碗鹵煮火燒”等為題,寫下一篇篇食物的小傳。

以《覓食記》出版為契機,謝冕與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曹文軒,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孟繁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學文學講習所副所長邵燕君以“唯詩歌與美食不可錯過”為主題進行了分享。

90歲謝冕:為平常食物畫像

活動現場

對食物的了解,從饑餓年代開始

謝冕剛過了九十歲華誕,回憶起自己已經有些遙遠的童年,他談及:“我的童年是充滿饑餓的年代,當時正是抗戰時期,貧窮和饑餓一直伴随着我。長大後有一段時間在郊區給農村做工作,一天兩頓飯,早上10點吃一頓,所謂的4兩飯其實就是一碗苞米面茬子湯,湯裡什麼也沒有。下午4點吃第二頓,又是一碗湯,兩個8兩加一起,就是我一天的口糧。”謝冕對食物是敬重的,正是因為對饑餓的記憶非常深刻,謝冕才對糧食、對種植稻谷的農民們充滿了珍重和敬愛。

曹文軒也回憶了自己對于饑餓的記憶:“一旦談到童年,我的關鍵詞、核心詞一定是饑餓。人餓到極緻的時候是什麼感覺,就想啃石頭,這個是我深刻的童年記憶。我就是在饑寒交迫中長大的,我有一段時期是在為我營養不良、長不高的焦慮中度過的,是以我對吃是非常在意的。”曹文軒也談起父親的一句話“如果肚子餓,哪怕柴火在十裡地以外,也要把它抱回來,把火點上做一頓飯吃”,“我從謝冕的《覓食記》想到我父親當年的這番話,我覺得,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實在是不容易,好好地生活,好好地吃。”曹文軒說。

《覓食記》的寫作始于一些“後悔”的情緒體驗,謝冕分享道,自己曾在貴州的某一個地方的一個小攤上吃到了一碗面,當時夜色蒼茫、燈火迷茫,“那碗不知道是莜麥還是什麼麥做成的小面實在好吃,可是我沒有記下來它是用什麼樣的原料做成什麼樣的面條,再加上什麼樣的佐料。我很後悔吃了那麼多面條卻沒有詳細地記下來。”

90歲謝冕:為平常食物畫像

謝冕

“味”後之“道”

“‘味道’是‘味’與‘道’兩個字構成的,很多人關于美食的文章大部分都停留在味的描述與抒情之上,謝冕在對食物的‘味’關注和講究的同時,他更在意的是‘味’背後的民族文化、地方文化,食物誕生的物質環境,還有更有哲學的物質底蘊。”曹文軒感歎道,“我讀《覓食記》最大的收獲,就是幫助我強化了一種非常好的人生态度,熱愛生活,一個人活着就該認認真真地吃每一道菜,認認真真地把筷子握在自己的手裡。”

孟繁華對這一點也表達了贊同,“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大概有幾篇文章印象很深刻,一篇是寫遼甯新賓這個地方有遼甯的名吃,就是‘八碟八碗’,因為我是東北人,這菜太司空見慣了,沒有覺得有多好。結果謝先生吃完之後大加贊賞,說東北的‘八碟八碗’食材并不名貴,司空見慣,但是它的食料新鮮充足,顯示了東北人的大氣磅礴。看完之後,我想謝先生說的是對的。沒有想到的是,吃‘八碟八碗’和東北人豪放的性格還有關系。看到這裡,我作為一個東北人當然非常高興。”

在《覓食記》中,《一碗雜碎湯等了三代人》講述了謝冕曾在新疆發生的故事,當時新疆文聯陳伯中主席承諾請謝冕吃羊雜碎湯,結果因為一些原因沒有吃到。幾年過去,謝冕再到新疆的時候,陳主席退休了,他就把這個事情交代給他的女婿沈葦,但這次還是沒能有機會吃到,沈葦就告訴他的女兒,以後謝先生再來你要請他吃羊雜碎湯。“一碗羊雜碎等了三代人,謝先生真的要等這碗羊雜碎湯嗎?我覺得不是,他主要寫與陳主席一家三代人的友情,謝先生是會吃的美食家,同時也是多情重義的人,這篇文章寫與三代人的情義遠遠勝過那碗雜碎湯。”孟繁華說。

90歲謝冕:為平常食物畫像

《覓食記》

“覓食”與“覓詩”

“美食就是詩歌,在《覓食記》裡,我們看到在謝冕的筆下,他的詩歌之道和美食之道是一體的,謝冕先生講堅持美食一定要有味、夠味,要恰到好處的足味。《覓食記》裡面講糖要放足、鹽要提味,他有他的一套理論,至于血脂血糖血壓一概不管,放任自己吃去,謝先生現在90歲了,身體依然很好。在這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其實這就是謝先生的人生觀,而這種豁達也是他的詩歌文學觀。”邵燕君說。

謝冕以一則案例來談自己的美食觀:福建的一道菜叫作“西施舌”,其實就是海蜊子,福州菜的“西施舌”是雞湯做的,非常嫩且發脆,湯沒有顔色,是透明的,這吃起來就非常的到位。“對意大利面條,我就不太滿意,那麼多、那麼好的海産品一鍋煮,煮出來都非常老,不嫩,意大利面條還很硬。我們中國人真了不起,我們烹饪的食物,該嫩的地方就嫩。這是食物足味的展現。”

而對于美食與做學問之間的聯系,謝冕主張:“做學問也是體驗,體驗人生、體驗學術,需要細緻,要了解它的源頭,了解它的許多變化和創造性,這就和我們的飲食有關系。”

孟繁華曾和謝冕去了南平的一個小飯館,小飯館挂着一副對聯:“高朋滿座指點山珍,勝友常臨可修食譜”,“謝先生說,這個對聯寫得實在是太好了。這就是當地的風情風貌和對食物文化的了解,有曆史,有傳統,再小的飯館也不失大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