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乘聯會公布了2021年全年銷量資料榜單。根據其資料統計顯示,2021年12月,全年國内轎車市場銷量104.9萬輛,同比下降1.7%。2021年1-12月,國内轎車市場累計銷量984.6萬輛,同比增長6.4%,跑赢了整體大盤,也領先于SUV和MPV。

對比2020年的年度銷量結構來看,2021年轎車市場變化主要有以下幾點:
宏光MINI EV首次打破了“軒朗卡”的格局,跻身前三,且成為了整個TOP15榜單中增幅最大的車型。
盡管在2021年迎來了思域的換代更新,第十一代思域正式上市,但是在轎車銷量榜中,思域卻滑出TOP10,位列第十五。
凱美瑞不僅反超雅閣,更是迎來了同比17.5%的兩位數漲幅。
對比2021年,新能源成為華系轎車的主要增長引擎,除了宏光MINI EV之外,比亞迪秦也跻入榜單,且增幅僅次于宏光MINI。兩款車型分别奪得2021年新能源轎車榜冠亞軍。
在高端轎車細分市場中,寶馬5系和寶馬3系,分别超過2020年的年度高端轎車冠亞軍奧迪A6和奧迪A4,奪得魁首。
總體從全年的表現來看,合資仍然占據着較大的比例,但是包括德系、日系和美系在内,幾乎是清一色的呈現同比下降趨勢,而中國品牌中,除了帝豪靠着較強的“市場底子”,仍然堅守在TOP10隊伍之中,宏光MINI和比亞迪秦作為新能源,則展示出了強大的增長機能。
那麼,這些資料的背後,到底折射了國内轎車市場哪些走勢?
首先從中國品牌的角度來看。衆所周知,不同于SUV細分市場,在轎車市場,中國品牌的話語權一直以來都弱于合資品牌。這主要是由于合資品牌的價格陣地,在經過終端優惠之後,事實上和中國品牌有着很大一部分的重疊。諸如以軒逸、朗逸和卡羅拉“三劍客”為代表的家轎細分市場,終端底線幾乎已經觸及8萬級别。
盡管中國品牌素來以較高的配置收割使用者,合資的品牌溢價和産品口碑,事實上更能打動有着家用車需求的消費群體。不過,若再度細分使用者的需求,相比于品牌知名度,用車周期過程中的成本經濟優勢又要更具優勢,是以這也是為什麼比亞迪秦系列和宏光MINI可以在整體大盤疲軟之下,收獲三位數的高速增幅。
宏光MINI EV的熱銷很簡單,主要在于其代步功能實用性強、購買和用車成本經濟、差別于老頭樂的潮玩等多個優勢驅動。尤其是伴随着女性消費群體的崛起,這類微型車更容易抓住關鍵使用者,且成交率較高。并且,盡管近兩年來也有不少微型電動車崛起,但事實上正是由于這一細分市場的需求較為單一,且在成本的預算之下,難以形成“内卷”,是以即便後來者逐漸增多,但對宏光MINI EV的沖擊力度并不大。
而有着純電動和插電混動的比亞迪秦系列中的擔當車型秦PLUS,同樣抓住了經濟實用的這一關鍵需求點。在平均的車型售價和經濟的用車成本驅動下,包括秦PLUS在内的比亞迪秦系列,也緊逼自主轎車老大吉利汽車旗下的帝豪家族。
是以說,從兩款車型的産品畫像來看,中國品牌之是以能夠逆勢大幅增長,不僅在于新能源風口的利好,更在于産品還占領了這一賽道的先機。事實上,這一趨勢從比亞迪漢EV以及包括小鵬P7在内的造車新勢力車型的熱銷,也可以尋迹一二。
基于此不難看出,在小型車、主流家轎、高端轎車做好了全線布局,以新能源狙擊主流家轎市場的比亞迪,或是2021年度國内轎車細分市場的最大赢家。
那麼,合資品牌陣營呢?從目前的銷量結構來看,TOP15中合資品牌占據12席,而僅有凱美瑞、寶馬5系和寶馬3系這三款車型保持增長,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三款車型增長的背後,消費結構更新帶來的利好不容忽視。當然,結合全年晶片緊缺的産業痛點來看,在卡羅拉、思域、朗逸等車型同比下滑的背景下,這其中也不排除終端缺車的無奈。
畢竟,翻看乘聯會2021年以來的曆月榜單,可以發現,進入下半年以來,受疫情反彈,極端天氣以及晶片危機加劇等多重環境影響,轎車市場從2021年6月份正式進入負增長以來,主流熱銷的朗逸、卡羅拉、英朗、軒逸等車型也陸續進入負增長階段,而高端轎車市場中的奧迪A6更是傳言曾因晶片緊缺停産一個月。
并且,今年來,由于晶片緊缺,部分車型的終端優惠也回收不少。是以從整體環境的不确定來看,在缺芯的影響之下,合資品牌2021年受挫較大。但這并不是合資品牌和中國品牌形成兩極化的關鍵原因。
事實上,盡管中國品牌2021年在轎車市場上的規模突破程度有限,但是不可否認,中國品牌“換道”超車已經取得初步實質性進展,而合資品牌在燃油車市場的優勢視窗期又在不斷收縮,且諸如大衆、豐田、本田等新能源産品基本向SUV領域集中,轎車的新能源化又相對較為保守,是以兩個陣營的打法,是有差異的。
伴随着中國品牌的新能源賽道越拓越寬,即便合資品牌逐漸走出的晶片影響,但是也很難擁有如此之大的增長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