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南這些大自然的聽“語”者,各個身懷絕技!

在深山裡跋涉

嘗試追尋、“翻譯”每一聲猿鳴裡

蘊藏的喜怒哀樂

在濕地、雨林裡“潛伏”

練就“聽音辨鳥”的絕技

在田間地頭遊走

聽取蛙聲一片

探尋蛙類聲音的秘密

走進田園、山谷、森林、溪澗、海邊

采集風聲、犬吠聲、流水聲、海浪聲

融入音樂作品……

今天(1月17日)出版的

海南日報“海南周刊”特别推出

《聽語者》

帶你認識這些大自然的聽“語”者

在聽覺與美妙的自然之音間

建立起最爛漫的聯系

海南這些大自然的聽“語”者,各個身懷絕技!

2022年1月17日《海南日報》海南周刊封面圖

守得猿聲心自喜

海南這些大自然的聽“語”者,各個身懷絕技!

2022年1月17日《海南日報》B02版版面圖

冬日的清晨,霸王嶺山腰薄霧萦繞。50歲的海南長臂猿監測隊員李文永仰起頭,靜靜等待第一聲猿鳴的響起。“嗚——嗚——”對他來說,隻有聽到這聲清亮如口哨般的長音,這一天才算真正開始。

海南這些大自然的聽“語”者,各個身懷絕技!

一隻小長臂猿在樹上攀援。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日複一日的猿鳴不隻是親切如老鄰居般的問候,更藏着海南長臂猿的“基因密碼”。過去幾十年間,包括李文永在内的一代代海南長臂猿監測與科研人員,攜帶傳統的聲學監測裝置,翻山越嶺采集第一手猿鳴資料。如今,随着技術手段的更新,科研人員不僅可在千裡之外實時監測猿鳴,甚至開始嘗試“翻譯”每一聲猿鳴裡蘊藏的喜怒哀樂。

點選閱讀文章全文>>守得猿聲心自喜

聽音辨鳥踏歌行

海南這些大自然的聽“語”者,各個身懷絕技!

2022年1月17日《海南日報》B03版版面圖

幾聲短促的“啾啾”,夾雜一陣低沉的“咕咕”,似細碎竊語又如淺吟低唱,一下又一下輕叩耳膜。在海南中部市縣,清晨叫醒人們的往往不是鬧鐘,而是以不同力度從不同方位傳來的聲聲鳥鳴。

海南這些大自然的聽“語”者,各個身懷絕技!

海口五源河片區的栗喉蜂虎。麥笃彬 攝

半空中,大樹上,田野間,灘塗裡,公園裡,每一種鳥兒都有各自的“歌台”,它們有時伴着蟲鳴,有時蓋過風聲,從春天唱到冬日,由濱海唱到山林。

鳥兒一邊飛行一邊鳴叫,“追鳥人”便追着它們的倩影走。四時流轉,年年赴約,時間一長,竟也個個練出了聽音辨鳥的絕技。

點選閱讀文章全文>>聽音辨鳥踏歌行

“聽取蛙聲一片”

海南這些大自然的聽“語”者,各個身懷絕技!

2022年1月17日《海南日報》B04版版面圖

在與蛙類鳴聲有關的詩詞中,廣為傳誦的莫過于辛棄疾的“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賞詞人的眼中,這是稻花飄香、蛙鳴奏韻的豐收之景,而海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教授汪繼超則更關注蛙的鳴叫行為。

海南這些大自然的聽“語”者,各個身懷絕技!

紅蹼樹蛙。

自然界動物的通訊方式多樣,哺乳類、禽類能夠通過聲音傳遞資訊。長期從事兩栖爬行動物生态學研究的汪繼超也假設,蛙類個體也可能通過鳴聲向其他個體傳遞特定資訊。

為了證明這一猜想,汪繼超十年如一日,陶醉在片片蛙聲中,成為國内極少研究蛙類“說話”的“聽蛙人”。

點選閱讀文章全文>>“聽蛙人”上山下海研究蛙類“說話” “聽取蛙聲一片”

黎族歌手阿侬子黎:

把自然之聲放進音符

海南這些大自然的聽“語”者,各個身懷絕技!

2022年1月17日《海南日報》B05版版面圖

大自然中蘊藏着許多美妙的聲音。你聽,微風吹過樹林,摩擦出沙沙輕柔的聲音;河水流過石頭,碰撞出嘩嘩動感的聲音;鳥兒掠過枝頭,發出叽喳輕快的聲音……

海南這些大自然的聽“語”者,各個身懷絕技!

阿侬子黎在田野邊跟孩子們一起唱歌。受訪者供圖

對于海南黎族音樂人阿侬子黎來說,大自然的聲音裡蘊含着音樂創作的珍貴素材。他曾一次又一次地走進田園、山谷、森林,來到溪澗、海邊,傾聽和采集來自大自然的鳥鳴聲、犬吠聲、流水聲、海浪聲……自然之聲與音樂融合,呈現出的是原始、舒适、動人的音律。目前,他已創作了40多首原創歌曲,用音樂向世界傳播來自家鄉的聲音。

點選閱讀文章全文>>黎族歌手阿侬子黎:把自然之聲放進音符

來源:海南日報海南周刊

記者:李夢瑤 劉夢曉 李豔玫 實習生:張夢真

值班主任:楚煜

值班總監:李國棟

内容稽核:陳詠棋

責任編輯:陳楚甯

▊日報妹推薦(戳下方标題)

覺得内容好看

點個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