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6月4日,志願軍第六十三軍一八八師五六三團三營八連臨危受命,前往漣川至鐵原公路邊的無名高地構築陣地,阻擊北犯鐵原的美軍。
這場戰役就是以慘烈卓絕而名揚軍史的“鐵原阻擊戰”,一旦讓美軍越過鐵原就可以長驅直入,志願軍将無險可依,後果不堪設想!
其實八連在接受這個阻擊任務之前,已經連續作戰一個多月了,在與敵人多次激戰的過程中減員嚴重,又無法及時補充兵員,最初的120人現在隻剩下三分之一了。
然而大敵目前,困難再大也要頂住,連長郭恩志号召40名指戰員發揚“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堅決完成阻擊任務。

6月4日上午,八連剛進入陣地沒多久,工事尚未搶修完成,美軍騎兵第一師一個加強團就殺過來了,随即開始了瘋狂的炮擊,而且整整持續了一個多小時!
炮彈如同暴風驟雨般無情地向志願軍陣地傾瀉下去,将美軍所标榜的所謂“範弗裡特彈藥量”戰法發揮到了極緻。
可想而知,這樣一番狂轟濫炸下來,八連的陣地哪裡還像什麼陣地?整個山頭都被削去了一尺多高,到處是火光和硝煙。
好在全連一開始就在山頭的反斜面挖好了防炮工事,敵人炮擊一開始,郭恩志就帶領大家及時隐蔽,沒能讓敵人的炮轟造成大量減員。
炮擊過後,陣地上變得靜悄悄的,郭恩志卻非常警覺,馬上告訴大家:敵人的步兵馬上就要沖上來了,大家做好戰鬥準備!
果不其然,沒過多久,隻見大約200多名敵人正貓着腰從山坳裡往上攀爬。
郭恩志立即叫來兩名迫擊炮手:“等會兒我的槍聲一響,你們就朝敵人最密集處打6發炮彈。注意!這6發炮彈的落點必須是梅花形,目的是把敵人朝中間趕!”
接着他又叫來重機槍手王森茂:“6發迫擊炮打完,就看你們的表演啦!注意要對着敵群正中間掃,把他們趕到兩邊去!”
說到這裡,郭恩志又對其他幹部戰士說道:“當敵人開始朝兩邊亂跑時,大家就組成兩個反擊小組,一左一右沖殺過去,痛扁這些敵人!”
正所謂“将在謀而不在勇”,連長這樣的戰術安排讓戰士們心裡有了底,大家異口同聲地答道:“好!痛扁敵人!”
當敵人接近時,郭恩志一聲令下,迫擊炮、重機槍、反擊小組輪番上陣,戰場上的形勢完全按照郭恩志的思路在發展——迫擊炮把敵群趕到中間,重機槍又把他們掃到兩邊,反擊小組沖上去就把200名敵兵打得狼狽逃竄。
戰士們正準備擴大戰果,郭恩志卻突然下令:“不要追,馬上退回來,進洞隐蔽!”
事實證明他的預判完全是正确的,大家剛進洞隐蔽好,美軍又開始了瘋狂的炮轟。
郭恩志又對戰士們說道:“大家趁此機會好好休息一下,天黑後敵人就不敢進攻了。”
夜幕降臨了,害怕夜戰和近戰的美軍果然不敢再出動,退到山下宿營了。
郭恩志帶領戰士們把陣地上散落的武器彈藥全部收集起來之後,又使出一招新的戰術——選派8名最精幹靈活的戰士組成兩個戰鬥小組,悄悄溜到山下去,趁敵人不備,用手榴彈對他們的宿營地發起突然襲擊,攪擾得他們覺也睡不成,整夜惶惶不安。
戰鬥小組完成襲擾任務之後,還現場發揮了一下,從敵人手中搶來一批自動槍,這才凱旋而歸。
第二天,疲憊不堪的美軍再次向志願軍發起進攻,郭恩志這位傑出的基層指揮員又帶領全連,用層出不窮的新戰術來對付敵人,直至将他們打退。
八連指戰員在郭恩志的巧妙指揮下,充分利用無名高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形優勢,将靈活機動的戰術發揮得淋漓盡緻,完美诠釋了“兵在精而不在多”的妙處,牢牢堅守住無名高地。
美軍雖然在武器裝備和兵員數量上占據着絕對優勢,還擁有完備的後勤補給,卻始終對這個僅有40人的志願軍連隊束手無策,無論如何啃不下來,被他們死死拖住無法逾越。
在八連堅守四天四夜之後,五六三團首長指令他們撤離無名高地,轉移到下一道防線去阻擊敵人,美軍這才從差點被八連拖死的煎熬中解脫出來,他們最終以夢斷鐵原而收場。
據戰後的統計,八連指戰員在這四晝夜的浴血阻擊中,以區區40人的弱勢兵力,竟打退美軍一個加強團15次攻擊,共擊斃擊傷敵人860多名,卻僅僅付出了傷亡16人的代價,成為志願軍戰史上一個極為罕見、令人驚歎的光輝戰例。(相關資料絕非杜撰,在各類檔案中均有明确記載)
戰役結束後,六十三軍軍部為郭恩志榮記特等功,并授予他“一級戰鬥英雄”稱号,八連則獲得“特功第八連”的集體殊榮。
值得一提的是,一戰成名的郭恩志後來成為解放軍副師長,是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