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努力就去撿瓶子!”父母的一席話,有時是孩子的一行淚

“不努力就去撿瓶子!”父母的一席話,有時是孩子的一行淚。

近期,沈陽有一個失聯的9歲男孩,在失蹤40多個小時之後,終于“找到了”。令人遺憾的是悲劇還是發生了,孩子确認溺亡。事後,溺亡男孩的媽媽在采訪中表示,事發前自己是有責備過男孩,原因是孩子在學校讀書不用功,自己為了激勵孩子,于是對他說“如果不想學習的話,你什麼都做不了,隻能到垃圾桶裡撿瓶子。”

可令她沒有想到的是,孩子會真的走出去,并造成這樣的慘劇!

“不努力就去撿瓶子!”父母的一席話,有時是孩子的一行淚

現在的孩子個人意識很強,凡事喜歡按自己的想法做,但他們畢竟還不成熟,需要學校和家長的引導。年齡小的孩子調皮搗蛋挨家長幾句數落,他頂多是傷心,然後藏在櫃子裡鬧情緒,但年齡稍微偏大的孩子他會離家出走,有的可能激動之下轉身就是訣别。

教育孩子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必每個父母都對此深有感觸。

“不努力就去撿瓶子!”父母的一席話,有時是孩子的一行淚

有網友說,學校和家長不能隻是用學習的好壞來衡量一個孩子,現在的孩子往往比較缺愛,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注意方式方法。也有網友說:“誰不是從小孩子過來的,誰小時候還沒挨過幾次訓斥,沒挨過幾次打,我們不照樣長大成人了嗎?還不是現在的小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脆弱,生活閱曆的膚淺,抗挫能力較低,因而更易産生心理障。”

筆者以為,網友們的觀點都有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

“不努力就去撿瓶子!”父母的一席話,有時是孩子的一行淚

事實上,時常有人說不管孩子幾歲,犯錯歸犯錯,教育歸教育,但起碼應該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孩子在學校和同學發生不愉快,老師和家長應該正确引導,弄清緣由,一味譴責,很容易讓孩子做出過激行為!

筆者對此有個疑問:是什麼導緻現在的孩子變成這樣,難道不是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共同造成的嗎?

“不努力就去撿瓶子!”父母的一席話,有時是孩子的一行淚

我們常說要加強家長和學校的聯系,互相配合,使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可是現在的真實情況是,有一些老師隻管教孩子知識,不管思想道德教育(因為現在對孩子打不得罵不得,老師也不敢管),孩子有問題動不動就叫家長。而家長白天上班,晚上當思想道德老師兼家庭作業輔導老師,恨不得三頭六臂。長期下來,再好的脾氣都沒法好好說話,孩子們經常吐槽:“父母一天不發脾氣那都是奇迹!”

是以,孩子難,家長和老師又何嘗容易呢?

“不努力就去撿瓶子!”父母的一席話,有時是孩子的一行淚

另外,重視孩子的心理引導,訓練孩子的抗壓能力,是我們每個人應該深思的問題。關心孩子,不僅僅是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質環境,還需要從心理和生活等多方面考慮,一些家長覺得孩子年紀小,講道理聽不懂,簡單粗暴的方式最有效。可是人的三觀都是需要從小培養的,小孩子心理層面的關心和教育更加重要。

孩子在學校遇到事情,肯定會想得到父母的關懷。

如果家長隻是一味數落和指責,本來就不夠平穩的情緒也許會雪上加霜。作為成年人的家長,控制自己的情緒,跟孩子站在同一位置思考就顯得很重要。其實讓孩子聽話是有竅門的,當家長放低姿态,願意平等溝通的時候,便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時候。

“不努力就去撿瓶子!”父母的一席話,有時是孩子的一行淚

最後想說:

時代不一樣了,繼續沿用我們小時候被教育的那一套真的不适合這個時代,現如今的孩子早已不是我們當年的樣子,心智過于早熟,自我意識很強,但是心理承受能力和身體承受能力完全不在一個水準線上。

今日話題:

對于孩子的教育,家長朋友們還有什麼好的方法?請在留言區和大家分享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