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美國的私人航天公司,大家可能都知道馬斯克的SpaceX,2021年這家公司共進行了32次軌道級火箭發射,全球排名隻在中國和美國之後,共将1217顆衛星,6艘飛船和1個行星攔截器送入太空,世界排名第一,真可謂“富可敵國”。

獵鷹9發射的暮光效應
對航天更了解一些的人,可能知道美國的藍色起源公司,他的老闆貝索斯是前世界首富、亞馬遜董事長。藍色起源的“藍色月亮”與SpaceX的“星艦”競标美國重返月球的落月飛船,而貝索斯本人則在2021年7月,乘坐自己公司的“新謝潑德”火箭和飛船,飛抵亞軌道進行了一次太空旅遊,體驗了幾分鐘的失重,被人稱為“比上廁所還快”。
新謝潑德火箭
但是,今天咱們要講的不說馬斯克的SpaceX,也不是貝索斯的“藍色起源”,而是咱們中國的民營航天公司。什麼?咱們中國也有民營航天公司?很多人可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沒錯,咱們中國不但有,而且高峰時期曾有176家,現在經過淘汰,也有十幾家民營航天公司,商業航天公司則更多,他們中很多也用自己的火箭發射過衛星,比如星際榮耀公司、星河動力、藍箭航天、淩空天行、長沙天儀研究院等。
國内民營的高超音速飛行器
高超音速太空旅遊飛機
而在太空旅遊方面,我國民營航天公司也正在研制自己的産品,比如淩空天行的高頻超音速旅遊觀光飛機、中科院力學研究所空天飛行科技中心的亞軌道旅遊火箭和飛船。特别是這個亞軌道旅遊火箭和飛船,非常有意思,它的設計類似藍色起源的“新謝潑德”火箭和飛船。火箭采用三台20噸推力的“玄鸢”發動機,把1.5噸載荷,也就是大約7乘客,送到88公裡的高度,分離後的太空梭會依靠慣性沖到100多公裡,沖破卡門線,這樣每位遊客将可以感受到約5分鐘的失重感體驗,而火箭和飛船都能進行回收重複利用。
就是這個
更有意思的是,咱們的這個亞軌道飛船的外形,類似SpaceX的“龍”飛船,艙體外面的黑色隆起,難道也是逃逸發動機?另外,火箭的發射方式、入軌高度與藍色起源的“新謝潑德”類似,而回收方式則借鑒“星艦”的助推器,精準落回發射塔,用捕捉臂抱住。這一刻,似乎讓藍色起源和SpaceX兩個老冤家合體了,不知道貝索斯和馬斯克怎麼看?
跟星艦一樣用捕捉臂着陸?
星艦的回收塔和捕捉臂
據說這個國産亞軌道火箭和飛船,2025年就可以投入使用,目前已經在試驗一些關鍵的技術。其實,對于我國的航天技術來說,要将它變成現實并不難。但至少會面臨兩個困境,首先,在商業巨頭紛紛埋頭菜市場的時候,是否有足夠的客源,保證這幾分鐘的亞軌道失重體驗有足夠的盈利空間?藍色起源在2021年共進行了4次類似的發射,據說2022年還會有更多,但其收支情況一直是個迷。
三傘系統回收
其次,現階段我們的模仿痕迹過于嚴重,特别是民營航天公司,甚至是對SpaceX和藍色起源的直接抄襲。比如雙曲線二号、智神星一号、新幹線一号等正在研制中的火箭,外形與馬斯克的“獵鷹”9、“重型獵鷹”就非常相似。
智神星一号火箭想象圖
雙曲線三号火箭想象圖
當然,在現階段,我國民營航天公司如果能成功抄襲“獵鷹”9和SpaceX,也不是什麼壞事,畢竟俄羅斯、歐洲和南韓都在抄襲,但是這個過程并不容易,需要一步步積累好基礎,而不是将過多的精力放在股票身上,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終究難以成功。
雙曲線二号的回收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