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神舟13号航天員即将凱旋,飛船着地後,為何要等近40分鐘才出艙?

曾是空間站一部分的天舟2号已受控墜毀,空間站上的神舟13号航天員即将凱旋,神天舟4号、神舟14号和神舟15号蓄勢待發,兩批航天員都已經選出來了,中國空間站很快就要迎來中國航天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神舟13号航天員即将凱旋,飛船着地後,為何要等近40分鐘才出艙?
神舟13号航天員即将凱旋,飛船着地後,為何要等近40分鐘才出艙?

現在,神舟13号航天員正在加強鍛煉身體,“太空跑步機”,“太空單車”等多種體育器材都用上了,鍛煉時間也由之前的2個小時增加到現在的3個多小時,甚至有可能是4個小時,這都是為了更好地去适應傳回後的重力環境。

神舟13号航天員即将凱旋,飛船着地後,為何要等近40分鐘才出艙?

飛船着地後,搜救人員和拍攝人員将會以最快時間趕到着陸點,很多人都希望第一時間能看到凱旋的航天英雄,但是他們一般都要等待幾十分鐘後才出艙,甚至有可能是40分鐘。問題來了,出艙按理說是一件極其簡單的事情,為何航天員要等上近40分鐘才出艙呢?

神舟13号航天員即将凱旋,飛船着地後,為何要等近40分鐘才出艙?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長期在太空生活下航天員的身體變化,主要有三大變化,一個是身體供血變化,第二個是骨骼疏松,第三個是全身肌肉變化,其它的變化就不做讨論了。

身體供血變化,人體習慣了地面重力環境,心髒均衡地對身體各部分進行供血,但到了外太空中,由于沒有重力限制,流向頭部的血液量自然就變多了,反之,流向身體下部的血液量自然就變少了。

神舟13号航天員即将凱旋,飛船着地後,為何要等近40分鐘才出艙?

人體有自動調節能力,為了減少流向頭部的血液量,人體會自動地控制身體的血液量,這會導緻太空中的航天員可能會出現貧血的症狀。

骨骼疏松,人體骨骼的主要成分是鈣等礦物質,骨骼主要依靠重力來堆積這些礦物質,然而在沒有重力的太空中,骨骼内的礦物質密度每月要下降1-2%,如果是6個月,那麼骨骼的礦物質密度減少6%至12%,骨頭變脆,尤其是腿部。

神舟13号航天員即将凱旋,飛船着地後,為何要等近40分鐘才出艙?

這就是骨質疏松症,是中老年人很容易患上的一種病症,當出現骨質疏松症時,最簡單的方法是補充礦物質,例如服用鈣片之類的,但即便是太空中的航天員補充再多的鈣片,也很難被骨骼吸收進去。

全身肌肉變化,人體骨骼206塊,但人體肌肉超過了639塊,在地面上,為了應對重力,人的639塊肌肉每天都在賣力的工作,尤其是大腿肌肉,每天都要長時間支撐上百斤重的身體,還包括了跑步、蹦和跳。

神舟13号航天員即将凱旋,飛船着地後,為何要等近40分鐘才出艙?

但在沒有重力環境的外太空,一個手指頭的力量都能讓你飄出幾十米,幾乎都用不到大腿,大腿失去了作用,腿部肌肉開始萎縮,其他部位的肌肉也是如此,在太空時間越長,那麼肌肉萎縮現象就越嚴重。

體育鍛煉的确能阻止肌肉的萎縮,但是無論用什麼方法,也無法做到讓全身638塊肌肉都參加鍛煉,真正能鍛煉的肌肉也就幾十塊肌肉而已,是以,大多數肌肉都會萎縮。

神舟13号航天員即将凱旋,飛船着地後,為何要等近40分鐘才出艙?

飛船着地後,為何航天員要等上近40分鐘才出艙呢?這是出于對航天員的身體健康考慮,航天員從太空傳回,一下子從零重力環境進入到重力環境,這需要一個短暫的适應過程,等身體适應過來後才出艙。

前面說了太空中航天員可能會出現貧血的症狀,當傳回後,身體供血再一次出現大變化,大量的血液開始流向腿部,頭部供血突然減少,貧血症狀會瞬間加重,可能會出現頭暈目眩,視力模糊等症狀,如果幾十分鐘後還無法緩解,可能需要增加體液了。

神舟13号航天員即将凱旋,飛船着地後,為何要等近40分鐘才出艙?

由于航天員身體肌肉萎縮,一下子從零重力環境進入到重力環境,這也需要一個适應的過程,再加上身體骨質疏松,隻怕連站立都是一件難事。

知道太空讓宇航員肌肉萎縮到什麼程度嗎?2019年6月傳回的加拿大宇航員大衛·聖雅克表示:剛回來時,連說話都很吃力,明顯感覺到嘴唇和舌頭的重量,不得不改變說話的方式,很長時間才适應過來。

神舟13号航天員即将凱旋,飛船着地後,為何要等近40分鐘才出艙?

中國航天科普欄目在微網誌中寫道:航天員傳回地面後需要一段時間重新适應重力環境。科學的出艙時間應該是在傳回艙着陸後40分鐘左右。

回到地面後的航天員短時間内無法恢複正常生活,在專家的指導下,需要3個月至一年的恢複期,身體供血變化和肌肉萎縮問題,一般在3個月内恢複,恢複最慢的是骨質疏松問題,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當然,這也要視情況而定。

神舟13号航天員即将凱旋,飛船着地後,為何要等近40分鐘才出艙?

神舟13号在4月中旬傳回,現在已經是4月份了,我們很快就能看到航天英雄英姿了,有不少國人正在掰手指頭計算着神舟13号航天員傳回的日子,尤其是航天英雄的家人們,肯定非常想念他們吧。有趣有料的科學内容請關注唯一的微信公衆号:有趣探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