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美国的私人航天公司,大家可能都知道马斯克的SpaceX,2021年这家公司共进行了32次轨道级火箭发射,全球排名只在中国和美国之后,共将1217颗卫星,6艘飞船和1个行星拦截器送入太空,世界排名第一,真可谓“富可敌国”。

猎鹰9发射的暮光效应
对航天更了解一些的人,可能知道美国的蓝色起源公司,他的老板贝索斯是前世界首富、亚马逊董事长。蓝色起源的“蓝色月亮”与SpaceX的“星舰”竞标美国重返月球的落月飞船,而贝索斯本人则在2021年7月,乘坐自己公司的“新谢泼德”火箭和飞船,飞抵亚轨道进行了一次太空旅游,体验了几分钟的失重,被人称为“比上厕所还快”。
新谢泼德火箭
但是,今天咱们要讲的不说马斯克的SpaceX,也不是贝索斯的“蓝色起源”,而是咱们中国的民营航天公司。什么?咱们中国也有民营航天公司?很多人可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没错,咱们中国不但有,而且高峰时期曾有176家,现在经过淘汰,也有十几家民营航天公司,商业航天公司则更多,他们中很多也用自己的火箭发射过卫星,比如星际荣耀公司、星河动力、蓝箭航天、凌空天行、长沙天仪研究院等。
国内民营的高超音速飞行器
高超音速太空旅游飞机
而在太空旅游方面,我国民营航天公司也正在研制自己的产品,比如凌空天行的高频超音速旅游观光飞机、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空天飞行科技中心的亚轨道旅游火箭和飞船。特别是这个亚轨道旅游火箭和飞船,非常有意思,它的设计类似蓝色起源的“新谢泼德”火箭和飞船。火箭采用三台20吨推力的“玄鸢”发动机,把1.5吨载荷,也就是大约7乘客,送到88公里的高度,分离后的太空船会依靠惯性冲到100多公里,冲破卡门线,这样每位游客将可以感受到约5分钟的失重感体验,而火箭和飞船都能进行回收重复利用。
就是这个
更有意思的是,咱们的这个亚轨道飞船的外形,类似SpaceX的“龙”飞船,舱体外面的黑色隆起,难道也是逃逸发动机?另外,火箭的发射方式、入轨高度与蓝色起源的“新谢泼德”类似,而回收方式则借鉴“星舰”的助推器,精准落回发射塔,用捕捉臂抱住。这一刻,似乎让蓝色起源和SpaceX两个老冤家合体了,不知道贝索斯和马斯克怎么看?
跟星舰一样用捕捉臂着陆?
星舰的回收塔和捕捉臂
据说这个国产亚轨道火箭和飞船,2025年就可以投入使用,目前已经在试验一些关键的技术。其实,对于我国的航天技术来说,要将它变成现实并不难。但至少会面临两个困境,首先,在商业巨头纷纷埋头菜市场的时候,是否有足够的客源,保证这几分钟的亚轨道失重体验有足够的盈利空间?蓝色起源在2021年共进行了4次类似的发射,据说2022年还会有更多,但其收支情况一直是个迷。
三伞系统回收
其次,现阶段我们的模仿痕迹过于严重,特别是民营航天公司,甚至是对SpaceX和蓝色起源的直接抄袭。比如双曲线二号、智神星一号、新干线一号等正在研制中的火箭,外形与马斯克的“猎鹰”9、“重型猎鹰”就非常相似。
智神星一号火箭想象图
双曲线三号火箭想象图
当然,在现阶段,我国民营航天公司如果能成功抄袭“猎鹰”9和SpaceX,也不是什么坏事,毕竟俄罗斯、欧洲和韩国都在抄袭,但是这个过程并不容易,需要一步步积累好基础,而不是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股票身上,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终究难以成功。
双曲线二号的回收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