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标病死後,朱元璋才明白,17年前劉伯溫為何送他一本書一筐魚!

從古至今,智者無數,能人如雲,但真正能稱為神乎其神的,也隻有兩個人而已。一個是三國孔明:布衣為謀,一把羽扇,讓漢家死灰複燃。再一個就是劉伯溫,亂世紛纭,卻能一眼識真龍,隻身投奔朱元璋,成了開明勳臣。雖然兩個人都是大智之人,但境遇卻大不相同,劉備對諸葛亮是言聽計從,無比信任,但是劉伯溫卻隻能“鳥盡弓藏”。

朱标病死後,朱元璋才明白,17年前劉伯溫為何送他一本書一筐魚!

劉伯溫于公元1311年出生在浙南青田武陽村。他有三大特點:一是天賦高。《明史》上說,劉伯溫“幼穎異”, “基博通經史,于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天賦極高,再加上他自幼聰穎好學,還拜石門鄭複初先生為師,學習天文和兵書,很快便成了滿腹經綸的大才子。劉伯溫12歲就已經考中了秀才,這在當時算是一件了不得的事兒了,很多人可能努力一輩子都考不中,但他小小年紀就學有所成,前途一片光明。

劉伯溫赴入仕途後,一開始還是元朝的官員,後來跟随過陳友諒,最後才投靠了朱元璋。劉伯溫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裡之外,在許多重要的決策中,他極其準确的判斷力,起到了制勝的關鍵作用,是朱元璋奪天下、建明朝的第一謀士,被稱為“帝師”、“王佐”。然而,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隻封了劉伯溫“誠意伯”,俸祿也是衆伯爵之中最低的。相比諸葛亮高居丞相之位,皇帝都要尊稱相父,兩相懸殊,不可同語。

朱标病死後,朱元璋才明白,17年前劉伯溫為何送他一本書一筐魚!

但是劉伯溫的厲害,就在他能知時命,諸葛亮最後勞民傷财一心北伐,卻忘了自己早已勘破了三分大勢,最後逆勢而行,蜀漢成了昙花一現。反觀劉伯溫,在朱元璋成就帝業後,寡言少語,他已經看到朱元璋的心裡,藏着一把刀。功成名就之後,自然就是鳥盡弓藏。劉伯溫自然也成了朱元璋的眼中釘肉中刺。局勢穩定之後,他便請奏辭官歸家。《明史》記載劉伯溫辭了三次官,最後一次才被準許。

洪武八年(1375年)時,劉伯溫生病在家,朱元璋派胡惟庸前往探視,還給他送了補藥。劉伯溫吃過補藥,病情不見好轉反而日益嚴重,不久之後病逝。劉伯溫在“冤死”前,親自去垂釣了一些鯉魚,他吩咐兒子劉琏在自己死後,魚入筐,筐入缸,然後又拿出一本《時務十八策》,一并拿去南京送給皇上。

朱标病死後,朱元璋才明白,17年前劉伯溫為何送他一本書一筐魚!

劉伯溫死後,家人按照劉伯溫的囑咐,把鯉魚放到他親手編織的筐裡,然後置于水缸中,連同《時務十八策》,一并拉到南京,獻給了朱元璋。對于劉伯溫留下來的那本《時務十八策》,朱元璋表示很欣慰,但是卻看不懂魚的意思,隻好吐槽劉伯溫,說他就是一肚子玄機的人,死了也不消停。《明史》:“上知誠意伯薨,涕袍而悲,撫籍而歎,獨不知魚為何意,喟左右宮人:劉基善弄巧謀,影弓昭危,死亦為之,其性如此”。

朱标病死後,朱元璋才明白,17年前劉伯溫為何送他一本書一筐魚!

直到17年後,朱元璋想起了這筐魚,終于恍然大悟。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因病去世,年近七十的朱元璋深受打擊,一方面是為國事擔憂,另一方面為繼承人的問題煩惱。皇家最怕的就是皇子争儲,遠有李世民殺兄滅弟,近有趙光義燭影斧聲,太子之位必須盡早決斷。四子朱棣有曆練,有城府,有人心,脾氣性格和朱元璋最為接近,皇位傳給他,老朱還是比較滿意的。

但是權衡之際,朱元璋忽然想到了劉伯溫那筐魚。雖然那筐魚早已死了17年,但是朱元璋仍記憶猶新:那筐魚雖然放在水缸裡,但是卻有竹筐限制,導緻這些大魚都十分兇猛地遊來遊去誰也不讓誰,生存空間太過于狹小,擠在一起不出三天,就都死完了。想到這裡,朱元璋臉色大變,他想起了《時務十八策》的終篇之語:勢有所梏,則小柔可以服大力;形有所格,則大猛不能破小堅。

朱标病死後,朱元璋才明白,17年前劉伯溫為何送他一本書一筐魚!

朱元璋恍然大悟,原來劉伯溫的一筐魚,是在告誡他,到了形勢桎梏時,必須要變猛為柔,變密為疏,這樣才能用小柔破大力,用小堅守大猛,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以柔克剛”。朱棣心性和朱元璋一樣,都是大猛之人,而此時的天下更需要的是朱标太子這樣的仁君柔心。

朱允炆性情溫和,有容納百川之心,經過一番思索後,朱元璋放棄了才學過人的朱棣,選擇了立朱允炆為太孫,命朱棣鎮守邊關無旨不可回京。朱允炆執政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秉承“以柔克剛”的準則,赢得了廣大文武百官以及老百姓的贊譽。之後朱棣奪取天下,戰火紛飛,百姓苦不堪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