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标病死后,朱元璋才明白,17年前刘伯温为何送他一本书一筐鱼!

从古至今,智者无数,能人如云,但真正能称为神乎其神的,也只有两个人而已。一个是三国孔明:布衣为谋,一把羽扇,让汉家死灰复燃。再一个就是刘伯温,乱世纷纭,却能一眼识真龙,只身投奔朱元璋,成了开明勋臣。虽然两个人都是大智之人,但境遇却大不相同,刘备对诸葛亮是言听计从,无比信任,但是刘伯温却只能“鸟尽弓藏”。

朱标病死后,朱元璋才明白,17年前刘伯温为何送他一本书一筐鱼!

刘伯温于公元1311年出生在浙南青田武阳村。他有三大特点:一是天赋高。《明史》上说,刘伯温“幼颖异”, “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天赋极高,再加上他自幼聪颖好学,还拜石门郑复初先生为师,学习天文和兵书,很快便成了满腹经纶的大才子。刘伯温12岁就已经考中了秀才,这在当时算是一件了不得的事儿了,很多人可能努力一辈子都考不中,但他小小年纪就学有所成,前途一片光明。

刘伯温赴入仕途后,一开始还是元朝的官员,后来跟随过陈友谅,最后才投靠了朱元璋。刘伯温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在许多重要的决策中,他极其准确的判断力,起到了制胜的关键作用,是朱元璋夺天下、建明朝的第一谋士,被称为“帝师”、“王佐”。然而,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只封了刘伯温“诚意伯”,俸禄也是众伯爵之中最低的。相比诸葛亮高居丞相之位,皇帝都要尊称相父,两相悬殊,不可同语。

朱标病死后,朱元璋才明白,17年前刘伯温为何送他一本书一筐鱼!

但是刘伯温的厉害,就在他能知时命,诸葛亮最后劳民伤财一心北伐,却忘了自己早已勘破了三分大势,最后逆势而行,蜀汉成了昙花一现。反观刘伯温,在朱元璋成就帝业后,寡言少语,他已经看到朱元璋的心里,藏着一把刀。功成名就之后,自然就是鸟尽弓藏。刘伯温自然也成了朱元璋的眼中钉肉中刺。局势稳定之后,他便请奏辞官归家。《明史》记载刘伯温辞了三次官,最后一次才被批准。

洪武八年(1375年)时,刘伯温生病在家,朱元璋派胡惟庸前往探视,还给他送了补药。刘伯温吃过补药,病情不见好转反而日益严重,不久之后病逝。刘伯温在“冤死”前,亲自去垂钓了一些鲤鱼,他吩咐儿子刘琏在自己死后,鱼入筐,筐入缸,然后又拿出一本《时务十八策》,一并拿去南京送给皇上。

朱标病死后,朱元璋才明白,17年前刘伯温为何送他一本书一筐鱼!

刘伯温死后,家人按照刘伯温的嘱咐,把鲤鱼放到他亲手编织的筐里,然后置于水缸中,连同《时务十八策》,一并拉到南京,献给了朱元璋。对于刘伯温留下来的那本《时务十八策》,朱元璋表示很欣慰,但是却看不懂鱼的意思,只好吐槽刘伯温,说他就是一肚子玄机的人,死了也不消停。《明史》:“上知诚意伯薨,涕袍而悲,抚籍而叹,独不知鱼为何意,喟左右宫人:刘基善弄巧谋,影弓昭危,死亦为之,其性如此”。

朱标病死后,朱元璋才明白,17年前刘伯温为何送他一本书一筐鱼!

直到17年后,朱元璋想起了这筐鱼,终于恍然大悟。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因病去世,年近七十的朱元璋深受打击,一方面是为国事担忧,另一方面为继承人的问题烦恼。皇家最怕的就是皇子争储,远有李世民杀兄灭弟,近有赵光义烛影斧声,太子之位必须尽早决断。四子朱棣有历练,有城府,有人心,脾气性格和朱元璋最为接近,皇位传给他,老朱还是比较满意的。

但是权衡之际,朱元璋忽然想到了刘伯温那筐鱼。虽然那筐鱼早已死了17年,但是朱元璋仍记忆犹新:那筐鱼虽然放在水缸里,但是却有竹筐限制,导致这些大鱼都十分凶猛地游来游去谁也不让谁,生存空间太过于狭小,挤在一起不出三天,就都死完了。想到这里,朱元璋脸色大变,他想起了《时务十八策》的终篇之语:势有所梏,则小柔可以服大力;形有所格,则大猛不能破小坚。

朱标病死后,朱元璋才明白,17年前刘伯温为何送他一本书一筐鱼!

朱元璋恍然大悟,原来刘伯温的一筐鱼,是在告诫他,到了形势桎梏时,必须要变猛为柔,变密为疏,这样才能用小柔破大力,用小坚守大猛,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以柔克刚”。朱棣心性和朱元璋一样,都是大猛之人,而此时的天下更需要的是朱标太子这样的仁君柔心。

朱允炆性情温和,有容纳百川之心,经过一番思索后,朱元璋放弃了才学过人的朱棣,选择了立朱允炆为太孙,命朱棣镇守边关无旨不可回京。朱允炆执政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秉承“以柔克刚”的准则,赢得了广大文武百官以及老百姓的赞誉。之后朱棣夺取天下,战火纷飞,百姓苦不堪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