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生醫生在阿富汗經曆了什麼?(下)
前篇連結:
華生醫生在阿富汗經曆了什麼?(上)
尋找曆史的真相,是件饒有趣味的事情,比如華生大夫自述受傷後從印度回國坐的那條船奧林特斯号(Orontes),就有幾個版本,一不留神就會弄錯。

兩萬噸級的奧林特斯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擔任過運兵船,參加了北非戰役和西西裡島登陸,不過它在1926年才下水,來不及送華生醫生回國。
比它早的還有一艘單煙囪的郵輪也叫奧林特斯号,作為運兵船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然而,華生大夫的船仍然不可能這麼豪華,它在1901年下水,對于阿富汗的那場戰鬥未免晚了一點。
這條2800噸的皇家海軍運輸艦奧林特斯号(1862年下水)才應該是正主,它在1880年11月12日通過蘇伊士運河,運送一批在印度的英軍官兵回國,如果真有一個華生醫生,他搭乘的應該是這班船。
之是以推斷他乘的是這條船,是因為華生描述他參加了邁萬德會戰,并在戰鬥中負傷。這次會戰發生在1880年7月,考慮到此後他養傷的時間,隻有這一班船來得及把他帶回英國。
順便說一句,華生大夫在阿富汗呆的時間應該并不長。
坎大哈城下的英國軍人。
華生自述在坎大哈追上了部隊,進而參加阿富汗戰争。考慮到這座城堡是在1879年被英軍攻陷的,他1878年從倫敦大學畢業後應該是隔了一年時間才進入戰場。
太慢了吧!早知如此,就應該同意中國人來幫我們修鐵路。
根據柯南·道爾在書中的描述,華生是作為諾森伯蘭燧發槍團的助理軍醫到達前線的,但是他參戰的時候,卻是在所謂的“巴克州旅”。這又是一個奇怪的譯法,原文“Berkshire”一般翻譯成伯克希爾或伯克郡,在邁萬德會戰中英軍打得最兇狠(也是受損最嚴重)的部隊,正是伯克希爾第六十六步兵團。該團曆史也頗為悠久。
這個團的徽章。
“他們很會打仗嗎?”小小魔問。
“呃,這個不太好說,他們執行的最有名的任務是在聖赫勒拿島看管複辟失敗的法國皇帝拿破侖。這位皇帝在1821年死後,靈柩便是由該團的六名士兵擡到墓地的。”老薩覺得這好像不能算作“英勇善戰”的诠釋,不過糊弄一下小小魔問題不大,她好歹知道拿破侖是誰。
實際上,這個團在1811年的戰鬥中曾丢過一次團旗,按說應該被取消番号,但不知什麼原因沒有被取消。可是他們在邁萬德又丢了一次團旗,似乎弄得陸軍部也不好再含糊下去,于是該團殘部在第二年被編入第四十九團(夏洛特公主團),番号徹底沒了。
這個團1879年2月才趕到阿富汗,屬于這個戰場上到得比較晚的英軍部隊,而且在和阿富汗人一連串的戰鬥中遭受了較多損失,也許正因如此,華生大夫才會被從諾森伯蘭燧發槍團派去支援。
在19世紀末的英國人眼裡,邁萬德會戰也是帝國慘痛的記憶,以至于今天在伯克希爾還可以找到被稱作“邁萬德之獅”的雕塑。
這座1886年建立的雕塑底座上雕飾有團長詹姆斯·加爾布雷思上校等329個名字,他們都是在邁萬德戰役中被阿富汗人擊斃或随後死亡的第六十六團官兵。
團旗都打丢了,這不是什麼光榮的事情啊?不過看一下邁萬德戰役的過程,應該說華生大夫他們還是對得起那份軍饷。
1878年,英國第二次發動入侵阿富汗的戰役,與36年前的第一次相比,殖民者們顯然準備更加充分,是以他們在1879年先後攻克了賈拉拉巴德、坎大哈和喀布爾等重鎮,阿富汗統治者希爾·哈裡汗親自去向俄國求救未果,回國後在馬紮裡沙裡夫郁悶地死去,繼任者被迫向英國人讓步。
但由于不熟悉當地民情,作風生硬,英國人的統治并不穩固,當地很快便爆發了大起義,其中,赫拉特的阿尤布·汗(希爾·哈裡汗)組建了一支大軍,向坎大哈進軍。
1880年7月26日,他的軍隊和前來截擊的英軍布羅斯将軍所率部隊在邁萬德山口狹路相逢。布羅斯的部隊包括了兩個印度騎兵營、兩個印度步兵營、一個皇家騎兵連、一個炮連,以及加爾布雷思上校指揮的伯克希爾第六十六步兵團的六個連,總兵力将近3000人。
阿尤布·汗,打這次戰役時他隻有20歲。
與之相比,英軍指揮官布羅斯将軍(George Burrows)是個經驗豐富的老軍人。
“那個什麼汗會赢。”小小魔說道。
“為什麼呢?”
“這個比較帥一些……”
實際上,兩人最初的交鋒中,比較老的布羅斯将軍是占上風的,他在邁萬德會戰前一個星期擊敗了阿尤布·汗的先頭部隊,繳獲六門大炮。不過老将軍也是以有一點輕敵,覺得對手不過如此。
當他聽說阿尤布·汗的部隊繼續向坎大哈進軍時,便耀武揚威地迎了上去。戰鬥在邁萬德山口附近的山谷中打響,布羅斯将軍赫然發現,來的是阿尤布·汗的主力部隊,竟有2.5萬人之多——阿富汗人記載自己隻有大約8000名戰鬥部隊,雙方兵力對比沒有那麼誇張。
也許數字對比不那麼強烈,但阿富汗人(就是差一點俘虜了華生醫生的嘎吉戰士)狂熱的戰鬥精神和阿尤布·汗攜帶的阿姆斯特朗大炮(繳獲的)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戰鬥細節無需贅述。
總之,雙方進行了三個小時的炮戰和槍戰,然後在側翼部隊炮彈用盡後,英國人便被突破了,布羅斯将軍僅僅在少數随從的保護下逃到了坎大哈。第六十六團奮勇斷後,打得十分英勇,團長加爾布雷斯上校在保衛團旗時戰死,六個連官兵非死即傷,幾乎損失殆盡。
他們的視死如歸同樣赢得了阿富汗對手的尊重,阿尤布·汗随即圍攻坎大哈。
從這樣的戰場上,華生醫生能夠在受傷後逃脫,可算幸運兒了。
人們判斷華生大夫的原型之一,便是該團軍醫普雷斯頓少校,他在受傷後依然努力搶救傷員,表現出色,是少數得以撤回坎大哈的該團軍官之一。
至于說為什麼講普雷斯頓少校是華生的原型之一,是因為他回到英國後,在樸茨茅斯曾和《福爾摩斯探案集》的作者柯南·道爾爵士相遇,相談甚歡。柯南·道爾沒有去過阿富汗,關于那個戰場上的所有知識,幾乎都來自于普雷斯頓少校。華生在那邊的經曆,也和少校的戰場生涯若相符合。
“可是……這個普雷斯頓似乎長得一點也不像華生大夫。”小小魔提出了她的問題。
是的,哈德威克塑造的華生,和布雷特塑造的福爾摩斯,似乎已經成了兩人形象的定型闆,後人很難超越。
這個華生,和普雷斯頓少校的确不大像,但他……非常像另外一個人!
瞧,你能厘清這個是電視劇中的華生大夫,還是他本人嗎?
這個人就是……《福爾摩斯探案集》的作者阿瑟·柯南·道爾爵士,他和華生一樣,身材粗壯,精通醫學,喜歡參加案件的偵破而且有過海外冒險經曆,惟一的差別是他沒有去過阿富汗。
那麼,我們是不是發現了什麼?證明華生醫生的原型是柯南·道爾爵士本人?事實顯然不是如此,自負的柯南·道爾大約更願意人們把他看做福爾摩斯吧。
“那他為什麼長得和華生那麼像?“
”哈哈,這就要問格瑞那達版《福爾摩斯》的導演哈蒙德了,我很懷疑是這個家夥故意和柯南·道爾開了個大玩笑,才找了長得和他十分想象的哈德威克來扮演華生這個角色。有機會可以找他核實一下……”老薩得意地分析道。
然而……小小魔忽然問道:“是當過演員的彼得·哈蒙德嗎?”
“是的。”
“你見不到他了。”
“為什麼?”
“他死了……”
彼得·哈蒙德,2011年10月12日因病去世,年87歲。
一瞬間,忽然有一種失之交臂的遺憾——這個秘密,可能被這位導演永遠地帶到墳墓去了。
……
一直到晚些時候,老薩才忽然回過味來,和小小魔的對話怎麼這麼耳熟呢?
這似乎是《第二塊血迹》中,福爾摩斯準備去調查國際間諜盧卡斯時,華生大夫和福爾摩斯一段台詞的經典吧?
趕緊去查,原文應該是這樣的——
我向我手中的晨報瞟了一眼。“是高道爾芬街的艾秋阿多·盧卡斯嗎?”
“昨天晚上他在家裡被殺害了。”
在我們破案的過程中,他常常使我吃驚,而這一次我看到我使他吃了一驚,不免心中十分高興。他驚訝地凝視着報紙,然後從我手中奪過去。下面就是他從椅子上站起來的時候,我正在讀的一段。
看來,這個丫頭還是認真讀書了,這是在扮演華生大夫啊。也許,下次可以讓丫頭cosplay一下阿富汗戰場上的華生醫生。
想象着小小魔頭戴熊皮帽,上面再插一根紅白相間的雞毛,老薩忽然覺得這世界越來越有意思了。
【完】
歡迎關注公衆号【薩蘇】(sasu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