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人出行講“排面”:普通人架馬遊船,而有身份的都坐“房車”

古人出行講“排面”:普通人架馬遊船,而有身份的都坐“房車”

先秦戰車

交通工具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甚至一個時代各個方面的綜合展現,是整體軍事、經濟、科技甚至社會地位的綜合衍生。但在古代社會裡,社會物質和生産力水準比較低下,彼時人們所能選擇的出行交通方式比較有限而且速度很慢,之後伴随封建制度的逐漸發展,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都蒙上了“封建”階級思想,就連交通工具上的車馬都不例外。

古人代步工具“花樣多”——騎馬坐船

1、以馬為代表的牲畜交通工具

人類最原始的交通工具就是以馬為代表的動物,除了馬以外還有牛、驢、騾子等。正是因為對于這些具有實際生産效用動物的馴化,使得人類開始擴大了生存範圍和活動空間。在二十世紀末,全世界範圍内衆多專家學者參與的“人類最偉大的發明”活動中,有許多人将票投給了幹草,也就是牲畜的飼料。原因是這種幹草料的發明使人類擺脫了自然對于畜力的束縛,可以長期在不同地區擴大活動,拓展了人類的生存空間,使得更多的生産資料被發現和利用。

2、因輪而生的畜動力車子

我國曆史上對于車的應用時間非常早,早在黃帝大戰蚩尤時就有黃帝造指南車的傳說。實際上車的出現與輪子的發明密不可分,在新石器時期的河姆渡遺址中就發現了輪子。古人在需要運輸物資時逐漸發現僅靠人力或畜力的效率很低,便尋找替代品。将輪子應用到運輸中則能極大的提高運輸效率。

古人出行講“排面”:普通人架馬遊船,而有身份的都坐“房車”

河姆渡遺址

畜力作為動力的車最早出現在商代,當時普遍使用牛來拉車。直到先秦時期出現了馬車,但主要是用做軍事用途,稱為“乘”,音同聖。東周時期列國的軍隊在作戰時是按照乘來編制的,一輛戰車有駕車者一名,左右持武器者兩名,随車作戰的步卒甲士七十二名。也就是說一“乘”的士兵數量是七十五人,千乘之國則代表擁有七萬五千規模的軍隊,而萬乘之國就是七十五萬的兵力。

3、早期計程車——轎子

轎子是我國文化的特殊産物,并影響了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目前發現最早的轎子是夏朝時期。中國的轎子與西方的擡輿雖然都是依靠人力來扛起行走,但是中國的轎子已經明顯的具備了某些房屋的特性,不像西方僅僅是把椅子用添加把手而已。最早的轎子是女子出行時使用的,到了明朝時四人擡及四人擡以上轎子逐漸成為官員出行的标配之一,普通人隻有在紅白喜事的時候可以使用,但是二人擡的小轎已經發展形成一定規模,類似于今天的計程車,可以随時租賃使用。

4、北馬南船

古人早已總結過我國的交通工具特征,即“南船北馬”,意為北方多依靠畜力走陸路交通運輸,而南方因為水系發達加之山川衆多,使用船隻的情況較多。不僅在我國,在世界各地區船都被普遍應用,而且西方國家對于船的應用也更為普及和實用。

古人出行講“排面”:普通人架馬遊船,而有身份的都坐“房車”

船泊

但并不是說我國的造船業沒有亮點。在唐代、兩宋和明初時,因為海洋貿易、軍事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船舶設計與制造一度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唐代洪州制造的大型船隻據說進不去波斯灣,因為當時波斯灣的水流湍急不利于大船航行。兩宋時與南洋、西洋的貿易往來十分頻繁,各種類型的戰船和商船層出不窮。明初時鄭和下西洋所使用的“寶船”更是以大聞名,比當時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最大的船舶還要大,一支艦隊相當于一個南洋小國的軍事實力。

天子與庶民“坐架”有别

至少從周代起,交通工具就成為了身份地位的象征。周朝對于天子、諸侯、士卿等各個等級的人所乘坐的馬車做出了嚴格的限制,隻有天子才能乘坐雙驷馬車,其餘人依照等級逐漸降低馬匹的數量。成語驷馬難追就是取自馬車飛快的意思,而驷馬就是四匹馬所拉的車,雙驷就是八匹馬的馬車。

秦朝時統一天下,也對交通工具進行了管理和規定,并将“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作為了準則,使得人們自發的接受了統一的概念。秦始皇出巡時每次都要準備若幹輛相同的禦辇,以防止有人刺殺時直到他的具體位置。漢代建立之初因為社會經濟的嚴重破壞,馬車已經成為了相當奢侈的物品,高祖劉邦出行時都無法做到八匹馬的顔色相同,許多官員隻能乘坐牛車。

古人出行講“排面”:普通人架馬遊船,而有身份的都坐“房車”

秦始皇禦辇

兩晉南北朝時期馬逐漸失寵,在當時的士族思想嚴重,無論是騎馬還是乘坐馬車都是不入流的表現,也因為當時太多的政變與戰争,馬甚至成為了血光之災的象征。此時由人擡挑的輿開始流行,因其舒适性和平穩性等優點被衆多上流社會人士所接受,唐代時在皇宮之内已經流行這種交通工具,也為轎子的最終成為主流交通工具打下了基礎。

北宋起轎子成為了官場等高層人物出遊的标配,一直到清末都是官員的主要出行方式。将轎子文化做到“發揚光大”的是太平天國時期。太平天國建立後設定了森嚴的等級,官職分為十三級,最小的官階為兩司馬,負責統領二十五個人,出行就要乘坐四人擡的轎子。洪秀全本人在皇宮基本不出門,但也備用六十四人擡的轎子。

人力移動的“行宮房車”

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不僅有軍事方面使用的交通工具,普羅大衆使用的車船,也有衆多獨樹一幟的交通工具。這些交通工具的出現并不是以交通運輸或友善為第一目的,大多是以突出自身尊貴的身份而被發明設計出來的,也就是炫富或者顯示地位而用。

1、典型的“房車”:移動的住宅轎子

明萬曆朝的首輔張居正,因為身份崇高、大權在握,内有皇太後李氏、大太監馮保的支援,外有戚繼光等将領的投靠,可以說在萬曆皇帝未成年時已經是當時實際的統治者。以張居正的身份和地位,自然不會将尋常的法規放在眼裡。雖然明朝有着嚴格的官員出行标準,即在京大臣隻能乘坐四人擡的轎子,出京時隻能乘坐八人擡的轎子,即所謂的“八擡大轎”。張居正當時所使用的轎子則明顯超出了這一标準,因為這個轎子需要三十二人擡。

這個三十二人擡的轎子是當時真定府專門制作的,按照今天的計算來說絕對不小于五十建築平方米。内有書房和卧室兩間,用于辦公和生活需要,還有獨立的衛生間使用。在轎子四周還有帶欄杆的走廊,可以在旅途之中觀賞風景。與張居正一同的還有兩個貼身小厮,專門負責照顧張居正的日常。完全稱得上是一座較高價的電梯大廈了。

古人出行講“排面”:普通人架馬遊船,而有身份的都坐“房車”

首輔張居正

2、太平天國的超豪華轎子

中國轎子的巅峰時期出現在清代晚期,具體說就是太平天國時期。張居正的三十二人擡轎子如果說是“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的話,那麼洪秀全和楊秀清的六十四人擡大轎和四十八人擡大轎就可以說是“别墅”等級的了。僅用“房車”已經不足以來形容了,應該稱之為“堡車”了。

堡車既是一座小型的、可以移動的城堡。洪、楊二人是太平天國的領袖,早期一個負責宗教管理,另一個負責具體的軍政事務。太平天國在建立,尤其是占領南京改為天京後,制定了嚴格的乘坐轎子的規定。最低等的官員乘坐四人擡,身份越高擡轎子的人數越多。最高的就是洪秀全的六十四人擡和楊秀清的四十八人擡。

他們的轎子分上下兩層,張居正的轎子所具有的一切格局和應用設施全都具備,上層主要用于生活,下面一層用于辦公和接見臣屬。更絕的是他們的轎子内部還擁有當時最先進的溫控系統:由衆多玻璃櫃組成的水恒溫系統。這些玻璃櫃不僅可以在炎熱的南方降低室内的氣溫,還可以飼養金魚,供洪、楊兩位天王閑暇時觀賞。

3、隋炀帝的“行殿”、“行宮”

若是論好大喜功,恐怕中國曆史上很難有能和隋炀帝比肩的人物。之前提到的交通工具還是在轎子上做文章,隋炀帝則直接讓手下的宇文恺設計出可以移動的宮殿和城池,并命名為“行殿”、“行城”、“行宮”,即可以自由移動的宮殿、城池。

行殿較金銮寶殿來說規模較小,但是也能同時容納數百人。外形完全仿造了金銮殿,甚至可以登高遠望。在殿下裝配了許多輪軸,也能拆分為若幹個部分,運作起來十分友善。隋炀帝在出巡或者接見外國使臣時經常選擇行殿,衆多百姓和域外的胡人看到後都驚歎不已,以為神工所成,不是人間能夠産生的。

行城則更是規模巨大。外表模仿城寨的形制,卻可以移動。整座行城一百二十步見方,高達四丈二尺。設立兩座城門,四角都有望敵樓。城底有可以拆卸的軸輪,停止時可以拆卸下來組成栅欄。城中還設有多重機關,如鐵蒺藜、弩床等,城牆外圍還有絲線、鈴铛組成的報警裝置,一旦觸碰就是發出聲音示警。

古人出行講“排面”:普通人架馬遊船,而有身份的都坐“房車”

天王洪秀全

總結

我國古代的交通工具不僅是軍事、生産所需的工具,在更多時候也是社會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但是許多人挖空心思弄出了奇技淫巧的交通工具,如大型轎子、行殿、行城等,不僅對自身沒有實際好處,反而損害了自己,甚至有亡國之禍。張居正就因為三十二人擡的轎子而被彈劾,并在死後被政治清算。隋炀帝、洪秀全等更是因為自身的腐敗堕落而最終國破家亡。堪稱古往今來炫富而不仁者鑒。

參考資料

1、《司馬法》

2、《禮記》

3、《堪輿錄》

4、《方技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