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兩千餘年的漫長帝制中,先後湧現出四百餘位皇帝,雖然大部分人都能過着鐘鳴鼎食的富貴生活,但卻隻有很少一部分皇帝能夠得享天年,大多數都是非正常死亡,比如被毒死、被大臣殺害等。相比而言,清朝皇帝的壽命普遍較長,不過有意思的 ,清朝前中期的皇帝們非常長壽,比如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和嘉慶皇帝,但到了中晚期,皇帝們的壽命卻越來越短,以鹹豐皇帝為例,他在31歲的大好年齡就離奇暴斃于煙波緻爽殿。

鹹豐皇帝到底是如何死的呢?《清史稿》對此隻字未提,隻是在記叙鹹豐皇帝從患病到去世的過程,“辛醜,上不豫。壬寅,上大漸……癸卯,上崩於行宮,年三十一。”不過《清稗類鈔》一書倒是對此有所記載。按照此書的說法,鹹豐皇帝其實自幼體弱多病,登基為帝前就經常生病,而且面色蠟黃。後來經過四處詢問,“醫謂鹿血可飲,于是養鹿百數十,日命取血以進”。也就是說,鹹豐皇帝每天都得靠飲用鹿血來進補續命。
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鹹豐皇帝倉促間以“木蘭秋狝”的名義從圓明園逃至熱河避難。到了避暑山莊,鹹豐皇帝每天沉溺于聲色犬馬之中,以此來排解内心的苦悶和惶恐。次年8月22日,“(文宗)咯疾大作,令取鹿以供,倉卒不可得,遂崩。”從這些記載不難看出,鹹豐皇帝之是以英年早逝,有很大程度是因為他的身體素質差,而這乃是先天不足,畢竟他當初是早産兒。按理說來,如果先天不足,後天好好調養,倒也可以能夠加以彌補,但鹹豐皇帝偏偏還有三個壞習慣,更是加速了他的死亡,使早逝成為“命中注定”。
第一個壞習慣就是酷愛飲酒。“文宗嗜飲,每醉必盛怒”,鹹豐皇帝喜歡喝酒,但酒量和酒品都不太好,一喝就醉,一罪就發脾氣罵人,甚至還會責罰身邊的宮女和太監。順便說句題外話,長期喝酒還對其後代産生不良影響,比如詩仙李白的兒子個個都是癡傻兒,鹹豐皇帝的兒子載淳也同樣去世得早。第二個壞習慣就是吸食鴉片。當年道光皇帝還曾明令查禁鴉片,然而到鹹豐皇帝這一代,他竟公然違背祖訓,為掩人耳目還取了個“益壽如意膏”的稱呼。當然,這并未讓他延年益壽,反倒使其精神日漸消沉萎靡,身體狀況也一落千丈。
如果說前兩個壞習慣是鹹豐皇帝逝世的重要原因,那麼第三個壞習慣則加速了他的死亡。清朝皇帝的後宮妃嫔數量整體是少于其他朝代的,不過鹹豐皇帝卻一反常态,其後宮非常充盈,除皇後薩克達氏、繼後鈕钴祿氏、懿貴妃葉赫那拉氏、麗妃他他拉氏、婉嫔、玫嫔、祺嫔、吉貴人、璷貴人、禧貴人、慶貴人、榮貴人、玉貴人、璹貴人等有明确名号記載的妃嫔外,紫禁城和圓明園裡還養着不少漂亮姑娘,都是鹹豐皇帝授意太監從全國各地搜羅來的,其中最美的四位女子分别取名杏花春、武陵春、牡丹春和海棠春,在圓明園裡有自己的庭院,十分敞亮豪華,而且院子和院子之間是互相連通的,友善鹹豐皇帝來往行走。
對于鹹豐皇帝而言,他的身體狀況本來就不太理想,然而又不知道節制,過度縱欲最終使其被酒色掏空身體,經常頭昏眼花、四肢無力,連正常朝政都無法處理,全靠懿貴妃協助。歸根結底,鹹豐皇帝要為自己的早逝負責,畢竟連他自己都不在乎,那些奴才哪裡還會直言勸說呢?當然,鹹豐皇帝的經曆對于現代人而言也具有警示性,畢竟大多數男人都有喝酒抽煙這樣的習慣,其實這都是在損害自己的壽命。
參考文獻:
《清史稿·卷二十·本紀二十》《清稗類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