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是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這是南宋抗元丞相文天祥的絕筆辭。相傳文天祥寫了這首詩後,用繩子系在腰上,坦然走出監獄,問清楚南北方向後,向南方長跪叩首,以示訣别,從容就義,享年僅47歲。
文天祥,南宋最後一個丞相,吉州廬陵人。從1275年被授丞相職位到1283年就義的八年間,文天祥在獄中度過了五年的漫長歲月。在此期間,獄外,南宋江山風雨飄搖,獄内,元朝多次利誘相逼,而文天祥巍然不動,一心取義,其浩然正氣,曾在《正氣歌》中點滴全陳。關于獄外的情況這裡就不多做陳述,就說說文天祥在獄内的一些事迹吧。
1278年12月,文天祥不幸在廣東海豐被捕。當時南宋大将張世傑正在廣東江門的崖山,與元軍做最後的抗争。元軍久攻不下,就将文天祥押解至崖山,試圖讓文天祥去招降張世傑。遭到文天祥的嚴詞拒絕。寫下了著名的《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讀完這首詩,我們其實明白,此時文天祥已萌死志。但是元朝統治者不死心啊,降将張弘範受元世祖忽必烈旨意,将文天祥解送至大都。因為忽必烈對文天祥的才華和氣節非常敬重,希望能招降他。于是至元九年十二月初八,忽必烈在宮中召見了他。
文天祥見到忽必烈也隻是行使臣之禮,表示自己還是南宋的人,宮中侍衛想強行按他下跪也不能做到,并慷慨陳詞:“宋無不道之君,無可吊之民;不幸母老子弱,權臣誤國,用舍失宜,北朝用其叛将、叛臣,入其國都,毀其宗社。天祥相宋于再造之時,宋亡矣,天祥當速死,不當久生。”
忽必烈見他如此铮铮鐵骨,更是喜愛,許諾隻要文天祥入元,就安排他做宰相或者樞密使,這都是文武重臣啊。可文天祥更是含淚而告:“天祥為宋狀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願一死足矣。一死之外,無可為者。”
忽必烈的參知政事麥術丁,非常害怕文天祥降元,那樣自己的地位不保,便暗中極力促成殺害文天祥。1283年1月9日,本文開頭的那一幕出現了,大宋最後一個“支撐之臣”文天祥于大都就義。
相傳文天祥行刑之時,面色如常,舉止自然。向南拜别後,用非常平淡的口氣對行刑的人說:“我的事都已經處理好,你可以動手了”。看到這種情景的或者聽說的人都無不為之淚流滿面。
他的絕筆詩的意思:“孔子說殺身成仁,孟子說舍生取義,為人臣者,隻有盡了人臣的責任和義務,才能算是擁有了仁德。我們讀古代聖賢的書,所學的不就是成仁取義的事嗎?我今以一死報大宋,從此以後,幾乎就不會有愧疚了!”
近代有名人讀了“文天祥”傳後,給他的評價是:代表全中華民族之精神與人格,為萬古不磨的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