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古代戰争類型的影視劇層出不窮,許多導演都會打着“還原曆史”的旗号拍電視劇。不得不說,近年以來,還是有一些進步的。古裝劇中的建築、首飾、服裝逐漸都開始變得考究起來,但還是會出現一些細節上的錯誤。

能發現這些小細節錯誤的那可不是普通的“鍵盤俠”,是帶着腦子去思考的觀衆。比如某部電視劇裡的戰争畫面,攻城戰。面對并不高大的木城門,裝備齊全的大軍卻屢攻不下,因為他們一直在用大木樁撞擊城門,手段太死闆。如果要是一把大火燒直接怼過去,這個木城門不就馬上繳械投降了嘛!不禁有人會驚呼:古人太笨!
這話就小瞧古人的智慧了,也太高估現在影視劇的還原程度了。咱們對古人要有敬畏之心,我們能想到的他們都知道,而且都會用身邊的資源作出最好的應對。用火攻城門的辦法攻城并不可行,原因有以下三個:
原因一、木城門穿着盔甲
守護整個城市的城門當然要非常堅固,不可能用普通的木頭作為城門的。影視劇中的鏡頭不必太苛責嘛,畢竟涉及到成本問題,把成本用在更合适的地方不好嗎?真實曆史上的城門都會用百年巨木作為材料,主要選用的鐵桦木、棗木、榆木這樣的進階木材。本身這些木材防火能力都是不錯的,而且城門上會裹上鐵皮,用釘子固定住,要想用火攻城門的辦法,首先得把鐵融化了,顯然這基本做不到。
原因二、滅國設施齊全
有一個成語叫“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說的就是城池的大門被燒着了,于是百姓們用城池邊上護城河裡的水去救火,在百姓的努力之下,終于撲滅了大火,可是護城河裡的水也幹了,河裡的魚卻是以渴死了。
這說明火攻的手段古人早已了然于胸,自然會有應對政策。那麼古人的應對政策是什麼呢?
那就是在城樓上扣一個洞,在敵人意圖火攻城門時,直接往下澆水就能熄滅敵人的火焰,敵人隻會白費功夫,是以并不會有敵人會使用火攻城門的手段攻城。
原因三、甕城的存在
城門遠不止一道,進入到城門裡面之後還有數道甕城(wèngchéng),每個甕城都是一門一閘。甕城是古代城市的一種防禦設施,用于加強城池的防守,屬于中國古代城市城牆的一部分。這樣設計的城池導緻攻城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哪怕隻有很少的人也能守住城池很長時間。守軍有的是辦法對付進入甕中的敵軍,甕中捉鼈”說的就是這樣的事。
綜上所述,火攻城門不是明智之舉!是以我們看到更多的影視劇中的鏡頭是用爬上雲梯的方法來攻城的,是以攻城必然損失慘重,除非挖道地……咦,這是個不錯的手段,我們下次再聊!
咱們看古裝劇帶得着腦子去看,才有意思,發現一些小細節會更有意思,如果仔細分析這些細節,增長曆史知識,真的很充實!你說呢?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關注我,讓我們一起為曆史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