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未了/盡是觀燈賞月人

青未了/盡是觀燈賞月人

說起正月裡看花燈,現在孩子大了,我們也老了,自然也提不起那個興緻了。而在孩子小時和我剛學攝影那幾年,幾乎每年正月十五都是要去看花燈或拍攝的,那時真有股新鮮勁兒。

印象最深的是,一九八八年正月十五,正趕上慶祝濟南解放四十周年紀念。市裡和街道辦在解放閣護城河西北街上,擺放了百米多長的一排排長龍花燈。花燈如河,觀者如潮,我扛着相機和三腳架,擠在人堆裡施展不開手腳,便離開人海,到隔河對岸的黑虎閣廊上拍照。

此處燈火闌珊,遠處人流燈火如河水般湧動,我以護城河的泊舟和已含苞的楊樹枝上的骨朵為中前景,以遠處一條龍的花燈街為遠景,拍了幾張,起了個片名就叫《東風夜放花千樹》。那張片子還入選了三年後的濟南國際大型攝影藝術展(多個國家參賽)。

青未了/盡是觀燈賞月人

(攝于1988年正月十五濟南解放閣護城河)

後來,在兒子小時,每年正月十五我和妻都帶他去看花燈。

兒子漸大,不跟我們玩了。拍的花燈次數多了,我也漸漸失去了拍攝的興趣。而護城河那次的燈節,在以後的三十多年,就沒再那地兒舉辦過。

那個年代的夜生活幾乎沒有,一年之中就是借着這個元宵節燈會,才讓忙碌了一年的人們能看上點燈光輝煌的景象。其實當年也是很簡陋的燈會。

青未了/盡是觀燈賞月人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濟南百貨大樓櫥窗.簡陋的物品擺設)

那個年代,如果某個景區的亭台樓閣或者某座樓房在其周邊挂了一圈簡單的小燈泡,就能讓人們駐足觀賞好久好久。再後來,各個社群街道,各大企業機關也各自舉辦元宵燈會,觀燈的地方和種類才豐富起來。

我們濟南趵突泉的花燈會最早是在1965年。公園籌集了五千元,在公園裡的建築物輪廓上拉起了燈線,一個燈頭串着,忽閃忽亮的,這就算是燈會了。文革時期就斷了,沒再舉行過。1978年公園派人到北京、濰坊、揚州、蘇州學習,帶着燈樣品回來,又組織人做了一批燈在大年初一開展。

當年燈會的門票是一角錢,那時候人均工資才三四十塊錢。開展後,人潮湧動,當時報載“空前熱烈”。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就是人頭攢動,摩肩接踵,用在這裡一點不為過,正是當年的真實寫照。人群中如果誰被踩掉了鞋,根本沒法去彎腰撿。據從業人員回憶,“每天晚上光那個鞋就撿好幾筐”,最多的一晚上觀燈人數超過了三萬人次。

青未了/盡是觀燈賞月人
青未了/盡是觀燈賞月人
青未了/盡是觀燈賞月人
青未了/盡是觀燈賞月人

(以上是1985年前後作者拍攝的趵突泉燈會。)

元宵燈會是大陸傳統民俗活動,早在南朝時期,國都建康(今南京)開始出現元宵燈會,元宵燈會興于唐,盛于宋,明朝時期達到頂峰。

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上至宮廷,下至大街闾巷,張燈結彩,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清朝時除點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家庭美滿、天下太平,張燈結彩的景況開始從深宮禁苑走向民間大衆。東晉、南朝時期南京是當時的首都,秦淮河畔居住了許多達官貴族和豪門名士,每到元宵節,他們也效仿宮廷,張燈慶賀。

古代“燈火滿市井” “火樹銀花合”的景色頗為壯觀,唐代時元宵節燈夜,洛陽皇城都要大點花燈,前後三天,夜不戒嚴,看燈的是人山人海。“洛陽晝夜無車馬,漫挂紅紗滿樹頭。” “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馬隘通衢。”即當時的寫照。

明朝建都南京後,将每年元宵節張燈時間延長至十天,成為中國曆史上時間最長的燈節。到了清代,宮廷不再辦燈會,但是民間的燈會卻仍然熱火,日期縮短為三至五天,一直延續到清末。

中國民間傳統,正月十五明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火、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

青未了/盡是觀燈賞月人

追溯起來,元宵節賞燈是起源于“火把節”。上古群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毒蟲野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一年獲得好收成。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

随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跷、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了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于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是年年歡慶不絕。

“正月圓時燈正新,滿城燈火白如銀。”

“圓圓月下燈千盞,灼灼燈中月一輪。”

“今宵月色燈光内,盡是觀燈賞月人。”

“火樹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春風”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月下看燈燈富貴,燈前賞月月精神。”

青未了/盡是觀燈賞月人

那些傳統的走馬燈、關刀燈、荷花燈、玉兔燈、龍鳳燈、宮廷花燈、孔雀開屏燈、姜子牙封神燈、三戰呂布燈、大鬧天宮燈等諸色花燈仿佛使人們進入了神話世界;還有葫蘆燈、西瓜燈、白菜燈、辣椒燈、貓兒燈、狗兒燈、羊羔燈、娃娃燈、禮花燈……更是形象逼真,色彩豔麗,美不勝收,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亂。

2008年,由全國多地合并申報的燈會經國務院準許列入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随着電視機的普及,網絡電腦和手機的發展,在家上網看電視或看手機已絆住了很多人的腿腳。正月十五到現場看花燈猜燈謎,已遠遠沒有過去那份濃郁地情趣了。

青未了/盡是觀燈賞月人

注:篇首拍攝于1992年正月十五洪家樓燈會.我妻子抱着三歲的兒子和衆人觀燈。篇尾攝于1999年正月十五濟南金菊巷。

文中老照片皆由本作者拍攝

作者簡介:文葦,1957年出生于濟南。從未離開過故土,雖期間在章丘、平陰居住過數年,現也劃歸為濟南市。自上世紀八十年代發表作品以來,在省内外報刊發表作品僅過百而已。詩歌、散文獲獎四十餘次;攝影獲獎七十餘幅。

青未了/盡是觀燈賞月人

壹點号文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