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軍事家孫武曾說過,上兵伐謀其下攻城,不到萬不得已不要打攻城戰,因為守城一方居高臨下占據有利地形,攻城一方往往死傷過半,都無法越過城牆,付出的代價過于慘重;而在必須要攻城的戰役中,都會用到一些工具,例如雲梯便是很常見的一種,這時候大家都會好奇,第一個爬上雲梯攻城的士兵,危險系數十分之高,往往都是九死一生,那麼為何還有人敢去爬呢?其中原因聽編者為您解答。

古代的大型城池除了有高聳的城牆作為防護,往往還都會修建護城河,是以攻城一方必須要先将護城河填平,才能去架設雲梯攻城,當然填平護城河的任務也十分危險,為此古人還發明出"轒辒車、壕車"這類古代"裝甲車",作為掩護填平護城河,此後才能給架設雲梯提供必要的地基條件;而且古代的雲梯十分複雜,孫武曾說制造準備攻城雲梯,至少要三個月的時間。
攻城雲梯尺寸與重量都十分巨大,但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攻城雲梯,底部就裝有木輪,可以随意移動,并且仰角亦可調節;頂端更是裝有鈎子,可以牢牢勾住城牆邊沿,不用擔心被守城士兵推下;到了宋代的雲梯進一步"進化",《武經會要》記載宋代雲梯以大木為床,下面安裝大輪,其上有兩個雲梯,各長二丈有餘,中間還有轉軸可靈活驅動。
等到城牆下護城河被填平,投石機與箭矢"火力壓制",守城方不敢輕易露頭,便是架設雲梯攻城之時;而被選中首先爬上雲梯的士兵,心中并不恐懼,相反大多都是十分興奮地持刀猛上;他們之是以不害怕,就是因為第一個攻上城牆,"先登"的賞賜誘惑太大了;《史記》記載攻城先登者重賞。
依靠先登之功的普通士兵,完全可以就此改變命運;例如漢朝開國功臣、宰相周勃,原來隻是個在紅白喜事上,吹樂器領賞錢混飯吃的人,後來跟随劉邦打天下起初也隻是個"中涓",就是軍中端茶保潔的低等侍從;但是他在攻打下邑的時候,因為第一個爬上雲梯先登城牆的大功勞,被劉邦賜予五大夫爵位;再有三國時期的丁俸,原來也隻是個"大頭兵",後來同樣靠着先登有功,官拜左将軍。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大多士兵爬上雲梯攻城,都是帶有"搏一搏,單車變摩托"的心态,一旦先登就能就此"翻身逆襲",以後作戰也不需要沖在第一線,而是坐鎮後方指揮大軍作戰;而且除了封官之外,先登士兵還會得到豐厚的金錢賞賜,例如明朝萬曆年間倭寇入侵高麗,明将李如松帶兵支援,在他攻打被日軍占領的平壤城時,就曾下令先登者賞銀五千兩;按照當時物價,五千兩銀子能買900多噸的大米,這是一筆普通士兵難以想象的巨款。
此外被将軍選中作為攻城士兵,如果敢害怕拒絕,那就是違抗軍令,會受到重罰;在大多數情況下,在一鼓作氣攻上城牆的時候,有人膽敢違抗軍令,将軍們為了激勵士氣都會就地殺掉膽怯的士兵;先登有功可就此翻身,而膽怯退縮則會被軍法處置,既然橫豎都是一死,還不如硬着頭皮賭一把,還有一定的希望留下性命,同時先登的誘惑也是實實在在的;是以在古代攻城戰中,首先爬上雲梯的士兵,心中想的就是加官進爵,與退縮被殺這兩種情況,聰明的人則都知道該如何做選擇。
【參考資料:《孫子兵法》,《史記》,《李如松禦倭平壤戰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