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金國滅亡,汪世顯率5萬兵馬降宋,南宋為何不接受

1234年,蒙古、南宋聯手,攻克蔡州,金哀宗自缢而死。金國滅亡,但留在各地的金軍依然頑強抗擊蒙古,不願意拱手讓出城池,他們一度想歸順南宋,可惜朝廷不願意接納,汪世顯就是例子。

金國滅亡,汪世顯率5萬兵馬降宋,南宋為何不接受

汪世顯,蒙古汪古部人,金國名将,骁勇善戰。1224年,金哀宗繼位,強化關河防線,以潼關、黃河為要塞,阻擋遊牧騎兵。汪世顯鎮守鞏昌,是陝甘抗擊蒙古的重要力量,屢立戰功。

1232年,拖雷、速不台武力借道,打穿南宋漢中,進入唐州、鄧州。完顔仲德急忙回京勤王,汪世顯全權負責鞏昌軍務。金哀宗擔心蔡州守不住,打算遷都陝甘,然後奪取四川,建立新的基地。

汪世顯能打,但金哀宗并不人心他,對金國而言汪古部就不靠譜。如此,金哀宗派粘葛完展“空降”到陝甘,負責鞏昌、秦州、慶州等地防務,試圖剝奪汪世顯的兵權。

金國危機重重,金哀宗居然還這麼操作,汪世顯不能容忍。蔡州陷落後,汪世顯刺死粘葛完展,控制秦州、鞏昌及其轄區二十多座城池,是陝甘地區一股強大的力量。

金國滅亡,哀宗也死了,汪世顯何去何從呢?成吉思汗時代,蒙古就打算借道南宋攻滅金國,拖雷又多次出兵,故而南宋名将曹友聞曾聯合汪世顯,在川蜀陝甘抗擊蒙古,彼此感情不錯。

汪世顯還贈送曹友聞良馬,佩服他是一條漢子。金國滅亡,汪世顯走投無路,也想南下歸順朝廷,将5萬兵馬及其20多座城池作為“見面禮”,并多次書信四川制置使趙彥呐。

金國滅亡,汪世顯率5萬兵馬降宋,南宋為何不接受

無論是私人感情,還是基于自身利益考慮,汪世顯把希望寄托在南宋,都是人之常情。南宋、蒙古已經因為“端平入洛”徹底翻臉,窩闊台也準備兵分三路大舉南侵,此時汪世顯來投奔,送來一位悍将,豈不美哉。

汪世顯有這個想法,南宋是如何對待呢?趙彥呐把情況告訴丞相鄭清之,讓他考慮接納汪世顯,遭到拒絕。趙彥呐連續4次請求,讓鄭清之答應接受這些金國降将,都被潑了一盆冷水。

史載:“秦、鞏之豪汪世顯久求内附。至是彥呐為力請數四,清之亦汔不從。”

汪世顯能打仗,麾下兵馬衆多,且金國已經滅亡,為何南宋就是接受呢?得到汪世顯,宋軍就能在川蜀外線作戰,打造抗擊蒙古的前進基地,保護内地安全,這是天賜良機。

南宋不接受汪世顯,是南宋的悲劇,是南宋官場傾軋的表現。蒙古大軍已經殺到家門口,南宋官員還在争權奪利,公報私仇,着實可悲。

1234年,蔡州之戰後,丞相鄭清之決定出兵北伐,收複開封、洛陽、商丘,構築完整的江淮防線。為此,鄭清之邀請川蜀戰區、荊襄戰區出兵、出糧,協助兩淮戰區,一起進入河南。

荊襄戰區負責人是史嵩之、孟珙,都是當年丞相史彌遠的人,他們對鄭清之排擠史黨的做法不滿意,又不認可北伐,故而拒絕出兵,還把趙彥呐帶上。

金國滅亡,汪世顯率5萬兵馬降宋,南宋為何不接受

史嵩之、孟珙不出兵,除了戰略分歧,更多是内鬥。如果不滿意鄭清之,不出兵很難可以了解,問題是宋軍潰敗後,也不去接應,導緻全軍覆沒,就說不過去了。

趙彥呐跟鄭清之關系還可以,但趙彥呐對作戰沒信心,況且史嵩之、孟珙又派人來拉攏,故而也跟着荊襄戰區一起抗議出兵。如此以來,南宋三大戰區,隻要兩淮戰區出兵,趙氏兄弟、全子才率6萬人進入河南。

史載:“端平元年,遂升正使,丞相鄭清之趣其出兵,以應入洛之役,不從。”

南宋人口八千多萬,北伐中原隻有6萬人馬,可知朝廷内鬥之激烈。由于史嵩之、孟珙此前出兵攻打蔡州,給蒙古送了30萬擔糧食,故而這支北伐軍嚴重缺乏糧食,隻能分兵行動,每一批軍隊隻攜帶5天糧食,結果可想而知。

要兵沒兵,要糧食沒糧食,這仗如何打?端平入洛,宋軍慘不忍睹,駐守河南的蒙古偏師,以漢軍為主的蒙古軍,幾乎全殲6萬宋軍,并飲馬長江。

端平入洛,讓鄭清之灰頭土臉,宋理宗下罪己诏。如此,鄭清之對趙彥呐、史嵩之、孟珙等将領恨之入骨,如果他們願意配合,端平北伐也不是這個樣子。

金國滅亡,汪世顯率5萬兵馬降宋,南宋為何不接受

端平北伐,趙彥呐不幫忙,如今汪世顯想投奔,鄭清之也不接受。因為,汪世顯投奔南宋,就會增強趙彥呐的力量,提高他的威望,對自己不利。

鄭清之反對接納汪世顯,是南宋内鬥的表現,禍害極大。

1236年,闊端率大軍南征,進入鞏昌、秦州地區。汪世顯無法抵抗,南宋又不願意幫忙,幹脆投降闊端,并充當蒙古大軍前鋒,成為南宋的勁敵。

汪世顯前後5次進入四川,不但攻克成都,還斬殺四川制置使陳隆之、大将曹友聞。尤其是曹友聞陣亡,如果不是汪世顯從背後發起進攻,曹友聞腹背受敵,也許宋軍就守住了陽平關,将蒙古大軍擋在四川之外。

汪世顯投降蒙古,川蜀門戶洞開,宋朝的五州三關暴露在蒙古鐵騎之下,失去了一道戰略屏障,讓闊端得以順利入川。汪世顯充目前鋒,蒙古又進展順利,一度打到重慶,準備與闊出的東路軍彙合。

川蜀大地,遍地狼煙,百姓流離失所,鄭清之應該負責任。如果南宋團結,内部不互相傾軋,一緻對外,接納汪世顯,情況就不一樣了。

金國滅亡,汪世顯率5萬兵馬降宋,南宋為何不接受

汪世顯能打仗,麾下兵馬衆多,窩闊台大汗也想拉攏他。如此,汪世顯雖說歸順了蒙古,但依然控制秦州、鞏昌數十座城池,俨然一方諸侯。忽必烈時代,蒙元開始削弱漢軍世侯,史家、張家、董家、解家、邸家、劉家都被奪權,但汪氏安然無讓。

1243年,汪世顯病逝,他的7個兒子接管家業,繼續為蒙古征戰。汪良臣支援忽必烈對抗阿裡不哥,在耀碑谷之戰擊敗渾都海、阿蘭答兒率領的蒙古主力,忽必烈控制了陝甘,得以從容在東線布局,與阿裡不哥在漠南決戰。

元朝建立後,汪家依然擁戴忽必烈,與西北的諸侯作戰,故而深受重用。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派徐達西征,在定西之戰殲滅王保保主力,然後進入甘肅。汪氏首領汪庸奉表稱臣,沒能保住王爵,朱元璋給他世襲指揮同知。明朝末年,陝甘起義頻繁,汪氏衰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