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時候的鼓有很多種,有戰鼓、樂鼓,還有祭祀的鼓、報時的鼓。周人是很重視鼓的,曾經專門設定“鼓人”,負責制鼓、擊鼓等事。西周之時,天子禮樂中有所謂“八音”,而鼓則是群音的首領,就是所有奏樂之前都要有鼓鳴。至于祭祀活動,鼓更是被視作通天之器,是絕不可缺的,祭祀之用鼓有雷鼓、靈鼓等。
在周人的生活中,從天子到庶民,鼓都相當重要,尤其是在夜深人靜之時,人們聞聽鐘鼓之聲,總會思緒萬千。周宣王四十三年時,正當大祭之時,“夜漏二鼓,人聲寂然。忽見一美貌女子,自西方冉冉而來……将七廟神主,做一束兒捆著,望東而去。”天子之噩夢,也是從鼓聲而起。“召樂公嗚鐘擊鼓,品竹彈絲,宮人歌舞進臨,褒妃全無悅色”,周幽王甚至用到了絲竹鼓樂,就是要讓褒姒開心。結果這個褒姒不是愛好音樂之人,聽了鼓樂居然無動于衷。
有天子之處,即有鼓樂。周天子登基即位或是大會群臣之時,就會擊鼓鳴示。有所謂“乃鳴鼓以聚群臣,胡亂将軍中一二人坐罪行誅,以掩衆目”“ 衛侯朔鳴鐘擊鼓,重登侯位”“ 聞鐘鼓之聲,人報舊王已入城坐朝矣”。齊桓公會盟諸侯時,也是“築壇三層,高起三丈,左懸鐘,右設鼓”,就是天子不到場,還要在場地上設“天子虛位于上”。正式會盟時,更是必須要擊三通鼓後,才能玉盂盛血,跪而請歃。
至于戰場之上,對陣雙方也都會同時擊鼓。宋襄公與楚國對陣之時,就有“襄公使軍中發鼓,楚軍中亦發鼓”,才是展開血腥大戰。諸侯将臣都想的是“一鼓作氣”“一鼓而勝”,軍中之敲鼓者,至少也是力大者。楚文王攻打黃國時,還有“王親鼓,士卒死戰,敗黃師于踖陵”之事,可見擊鼓擊得好,對戰場之勝負也是至關重要。有“鼓聲如雷”“ 金鼓大鳴”“ 金鼓喧天”此類說法,便是往往有大軍出征或是來襲之時。而“城上偃旗息鼓,全無動靜”,則就可能是打了敗仗,要丢盔卸甲全面撤退了。
戰場防禦體系中,戰鼓亦為重視。周幽王的虢石父曾經說“于俪山之下,置煙墩二十餘所,又置大鼓數十架,但有賊寇,放起狼煙,直沖霄漢,附近諸侯,發兵相救,又嗚起大鼓,催趱前來。”可見戰鼓跟今天的電報電話很是相似,即是當國家遭受侵擾之時,就以戰鼓召喚諸侯前往救援。
這個時代裡的通報時辰,過一個時辰似乎就要敲一回鼓。所謂“是早五鼓,壇之上下,皆設庭燎,照耀如同白日” “主公數日前,于五鼓微服出宮”“至五鼓,托言感寒疾腹病”,似乎說的就是淩晨或是清晨時分,也可見那時代即便諸侯重臣們也不能安眠,也是日夜艱辛。
貴族子弟或是民間百姓,吟唱歌曲之時,也不會少了鼓之樂。有所謂“杜氏援琴而鼓,其聲凄怨,樂工俱傾耳靜聽,自謂不及”,可見民間擅鼓樂者,朝堂之樂工也遜色之。鼓樂有的時候也成為喜慶之事的标配,比如晉文公迎娶秦穆公女兒的時候,就是在河邊搞了迎娶儀式,是“百官扈從,旌旗蔽日,鼓樂喧天,好不鬧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