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西:“非遺+”助力黃河文化在新時代發揚光大

山西:“非遺+”助力黃河文化在新時代發揚光大

▲ 在高平市舉辦的第六屆海峽兩岸神農炎帝民間拜祖大典 晉城市新聞中心供圖

“每年正月十五前後,縣裡不少村子都會舉辦将傳統陣法與民間花會結合的九曲黃河陣燈會,人們遊繞其間以求一年通順、四季平安。”山西省忻州市保德縣文化和旅遊局局長張秉惠介紹,九曲黃河陣燈會是流傳于黃河流域的古老民俗,取黃河九曲十八彎之意,以燈代兵,布陣遊戲,如今已經成為山西部分地區的春節旅遊必備項目。

在保德縣王家墕村,待到晚8點吉時,方圓十幾裡的人都會扶老攜幼赴會來轉燈,沾點喜氣。人們三三兩兩相伴,從入口進,順利地通過連環陣,再從出口傳回,就意味着一年順順當當、平平安安。

九曲黃河陣燈會因為占地廣、布展繁瑣,過去并未年年舉辦。如今随着文化旅遊業興起,燈陣也逐漸發展成較為簡易的循環燈陣,在讓遊客體驗濃濃山西年味的同時,也讓這項傳統習俗更好地傳承下去。

山西位于黃河中遊,是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重要承載區,全省黃河流域非遺資源分布廣泛、品類多樣,以曆史起源早、傳承鍊條完整著稱,涉及中華人文始祖文化、根祖文化、農耕文化、民族交融文化、晉商文化等重要文化形态。

山西:“非遺+”助力黃河文化在新時代發揚光大

▲ 翼城花鼓在翼城縣中國小傳承 胡波 畢東華 攝

千百年來,山西鑼鼓以粗犷、剽悍、雄奇、自然的地域特色,表現了黃河兒女純樸、率直、激昂、豪邁的情懷。各具特色的山西鼓樂達18種之多,有着廣泛深厚的群衆基礎。

“近年來,我們在對傳統鼓樂藝術進行繼承和弘揚的同時,大膽創新,融入時代元素,創作出更多、更符合現代人藝術審美的鼓樂作品。”山西绛州鼓樂藝術團負責人表示,《牛鬥虎》《滾核桃》《老鼠娶親》《秦王點兵》等绛州鼓樂作品榮獲全國群星獎,藝術團多次走出國門、走上世界舞台,并深入學校、景區進行演出。眼下,年關将近,又要忙起來了。

老曲調新曲目、老傳統新民俗,如今,結合當代人的消費習慣和審美取向,山西越來越多的黃河流域非遺資源應用于當代生活場景之中。

山西:“非遺+”助力黃河文化在新時代發揚光大

▲ 遊客觀看呂梁臨縣碛口古鎮實景旅遊演藝項目《如夢碛口》 朱萌 攝

因黃河第二大碛——大同碛得名的呂梁市臨縣碛口古鎮,将臨縣傘頭秧歌、碛口說唱、道情戲、唢呐等地方元素和山西民歌、舞蹈融入實景旅遊演藝項目《如夢碛口》,讓遊客在黃河畔回顧晉商的繁榮、八路軍東渡黃河的雄壯、黃河兒女的奮鬥生活和愛情,乃至取得脫貧攻堅勝利等曆史、文化、民風民俗的經典瞬間,重新領略黃河文化。

“古代交通不便,在黃河邊跑水上運輸的人翻船溺水的事時有發生。為了祈求出行平安,處于晉、陝、内蒙古三省區交界地區的河曲縣逐漸形成了祭拜大禹、放河燈的習俗。”忻州市河曲縣河燈制作者趙銀棟表示,發展至今,每年農曆七月十五,黃河兩岸三省區的老百姓都會趕到河曲縣會合,共同參加河燈會活動。

河曲縣依托河曲河燈會這一國家級非遺項目,連續20餘年舉辦形式多樣、内容豐富的河燈節。夜幕降臨,黃河之上,點點河燈映照河面,順着黃河主航道向前漂移,承載着人們對未來的美好期望。“河燈節已成為縣裡的響亮品牌,是本地交流文化、發展經濟的重要載體,我們家制作河燈的手藝也在河燈節的發展中得以傳承。”趙銀棟說。

多年來,炎帝傳說、堯的傳說、舜的傳說、大槐樹祭祖習俗等中華人文始祖文化與根祖文化成為晉城市、運城市、臨汾市等地舉辦文化旅遊盛會的文化底蘊;雁門民居營造技藝等過去山西因地緣與少數民族交流融合中産生的寶貴技藝,應用在了修複應縣木塔、代州文廟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等項目中,年創産值上億元。

與黃河船筏、渡口、碼頭、棧道這些河運文化符号分不開的晉商故事,成了山西各大藝術院團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三雕技藝、平遙推光漆等非遺項目也被運用于文創産品,深受遊客歡迎。

目前,山西還存在着非遺資源與周邊省區存在同質性,識别度不明顯,非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協調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前不久,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出台《山西省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弘揚專項規劃(2021—2035年)》(簡稱《規劃》),明确未來一段時間對相關資源的保護、傳承和弘揚措施,并提出将打造山西黃河流域非遺IP。

《規劃》實施範圍分為主體區和輻射區,涵蓋山西11地市。建立山西黃河流域非遺資料庫、梳理黃河流域非遺文化代表性辨別、對黃河流域非遺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實施全面記錄、推進黃河流域非遺檔案和資料資源的高效利用等舉措,都在規劃之列。到2025年,山西黃河流域非遺保護、傳承、弘揚體系将初步建立。

2022年1月20日《中國文化報》

第8版刊發特别報道

《山西:

“非遺+”助力黃河文化在新時代發揚光大》

山西:“非遺+”助力黃河文化在新時代發揚光大

責編:陳曉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