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曾國藩的身上,虛名與實利都得到了集中的展現,你能看到多少?

曾國藩近些年一直高熱不退,走進書店,各種關于曾國藩的書琳琅滿目,俨然就是成功學的代名詞,那麼,今人為什麼對曾國藩表現出如此之大的熱情呢?從前幾年的《曾國藩家書》熱,到現在的《曾國藩》小說熱,一直“熱情”不衰,難道人們忘記了他是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元兇了嗎?

曾國藩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位學者兼“賢相”的典型,是最後一個能夠展現這種理想人生模式的人。也許,曾國藩從未想過自己在去世百餘年之後會引起人們的巨大熱情。因為他既不像二程、朱熹那樣給後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也不像諸葛亮那樣是人們所敬仰的保國愛民的賢相典型,但是,他卻留給了人們深深的思考: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末期,何以會出現這樣一位人物,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在曾國藩的身上,虛名與實利都得到了集中的展現,你能看到多少?

從政治角度看問題往往是短淺的,從文化角度看問題往往是深遠的。要了解人們對曾國藩的熱情,還得從傳統中國人的做人理想說起。

一般說來,傳統中國人的理想有兩條:一是做官,二是成名。做官實惠,成名可以不朽,如果能把二者集于一身,那就妙之極矣!

做官是中國人夢寐以求的理想,“榮華富貴”四字可謂形容盡了做官的好處,對于極為實在的中國人來說,如能得享高官厚祿,可謂不枉此生了。是以,中國人曆來就對官有着敬畏和崇拜之情。

隻做了官還不夠高雅,如果能成為賢人甚至聖人,那就更加完美了。

中國人曆來對于先賢聖哲有一種神秘的敬畏感,認為他們不僅是天道的代言人,還是神明的象征,一般人尊重聖賢,讀書人尤其如此,他們最大的願望大概不是當皇帝,而是成為“帝王師”。

在曾國藩的身上,虛名與實利都得到了集中的展現,你能看到多少?

其實呢,名、利往往是黏結在一起的,是以,在圖得官位、名譽的同時,往往就有了實利,像孔聖人那樣一生窮困潦倒、惶惶然如喪家之犬的情形畢竟是個别的,而中了狀元、做了大官、發了大财的情形才是普遍的,是以,中國人往往把名、利看作一回事。

但二者畢竟還是有差別的。

商人賺錢,還是為傳統觀念所鄙視,土地主有錢,也為城裡的人看不起,是以,像曾國藩那樣,既是晚清統治集團中最大的實力派,是名震中外的“聖相”,還是學術界的領袖,把官、權、名、利結合得十分完美,就成了傳統的中國人的理想形象。

的确,在曾國藩的身上,虛名與實利都得到了集中的展現,他這一輩子實在沒有白過,吃喝玩樂占了,叱咤風雲占了,行權用勢占了,建功立業占了,舞文弄墨占了,壽終正寝占了,總而言之,功名利祿四字全占去了,可謂占盡了在中國人看來令人羨慕追求的一切好處。

在曾國藩的身上,虛名與實利都得到了集中的展現,你能看到多少?

是以,曾國藩在沉默了一百多年以後,能夠重新喚起人們的熱情,隻是,一般人能夠學其一面已屬難得,更無機會能夠全面模仿效法。

曆史上的曾國藩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他是一個争議很大而且極其複雜的人物,在他身上,可以說集中了中國傳統官僚的所有特點,也摻雜了一些文人的品格。

前人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譽之則為聖相,谳之則為元兇”,其意是說如果稱贊他的話,可以把他看作是一位“聖相”,如果審判他的話,又可以把他看作是“元兇”。其實,曾國藩遠比此定論要複雜得多,說他是“元兇”則可,說他是“聖相”則還不太夠格。

在曾國藩的身上,虛名與實利都得到了集中的展現,你能看到多少?

曾國藩生于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卒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湖南湘鄉人。曾國藩曾多次以“耕讀傳家”為驕傲,可見,曾國藩的家庭既非土地主,也非書香門第,而是中國傳統的理想家庭模式:多有田畝,衣食豐足,又能讀書著文、詠詩作賦。

先不說這種家庭理想展現了中國文化中什麼樣的精神,但它把種地之實與讀書之虛這兩件事結合得很好,則是确實無疑的,這種虛、實結合的家庭結構,對于曾國藩虛、實結合的人生品格,恐怕發生了重大的影響。

曾國藩六歲入塾讀書;八歲學“五經”,讀八股;十四歲赴長沙應童子試,成績一等;二十二歲中秀才,兩年後就學于中國著名的學府嶽麓書院,同年曾入京會試未中,後刻苦攻讀經史;至二十八歲再次入京會試,中進士,從此官運亨通。

曾國藩兢兢業業,獲得了清廷的賞識,連連升官,至三十七歲升為二品官。他曾十分自負地說過:“湖南三十七歲至二品者,本朝尚無一人。”可見,曾國藩還是把做官當作人生第一要義的。在這期間,他曆任工、刑、吏部的侍郎,可謂春風得意。

1851年,中國曆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了。在洪秀全的上司下,太平天國起義軍從廣西桂平山區沖破重圍,像一股滾滾的洪流,以不可阻擋之勢向北推進,僅用了兩年時間,就攻克了南方重鎮江甯(今南京),并改名天京,定為國都。

鹹豐皇帝于1853年下令長江南北的在籍官紳組建團練,曾國藩因家在湖南的湘鄉,就積極響應鹹豐,于這一年回到家鄉,協同湖南巡撫張亮基辦理團練。從此,曾國藩開始了他的“元兇”生涯。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的故事流傳太廣了,就不多表述了。

在曾國藩的身上,虛名與實利都得到了集中的展現,你能看到多少?

曾國藩還是洋務運動的重要人物之一,他贊成購買洋船洋炮,又派李鴻章等人“師夷人之長”,學習洋人的技術,網羅科技人才,建立槍械工業,對開礦等也有所提倡。他還注意選拔人才出國學習,在國内也主張設立學館,培養人才。

他還特别推崇先秦時期的“内聖外王”的理論,即在思想品德上要提高修養,向聖人靠攏,在實際能力上要有王者風範,能匡時濟世。曾國藩确實身體力行了這一理論,算得上言行一緻。

他在訓诂學等方面也很有成就。學術上的造詣和他的權威結合起來,在當時産生了很大的影響,再加上他親手培養了許多學生,提拔了很多士子,因而在學術界産生了相當的影響,當時有許多人把他吹捧成所謂的“聖相”。

他的生活起居極有規律:早起、靜坐、養氣、保身、讀書、寫字等,每日堅持記日記。這套做法連他的老師都很推崇,當朝皇帝也多有嘉評。

曾國藩在晚年時,即便在軍旅之中,也未忘記修身,強調立志、求知、敬恕、忠信、檢討、慎獨、謹言、有恒、勤儉、謙虛等。其目的,如他的“内聖外王”理論一樣,還是“始于修身,終于濟世”。

在曾國藩的身上,虛名與實利都得到了集中的展現,你能看到多少?

他既不可被當作聖賢來敬,也不可被當作神佛來供,他是一個人,一個世俗中的人,一個集世俗的名、利于一身的人,一個可供效尤的集世俗的名、利于一身的真實的人!

感謝您的閱讀、點贊、關注!經曆了現代曆史的風風雨雨和當代曆史的轟轟烈烈,人們也許疲憊了,并沒有找到當初為自己設計的人格理想,并且已經感到了理智的枯竭與情感的焦慮,于是就回過頭來,想在被他們所抛棄的東西中再尋找精神支柱。于是#曾國藩#就出現了!

參考資料:《曾國藩傳》、《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