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在曾国藩的身上,虚名与实利都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你能看到多少?

曾国藩近些年一直高热不退,走进书店,各种关于曾国藩的书琳琅满目,俨然就是成功学的代名词,那么,今人为什么对曾国藩表现出如此之大的热情呢?从前几年的《曾国藩家书》热,到现在的《曾国藩》小说热,一直“热情”不衰,难道人们忘记了他是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元凶了吗?

曾国藩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学者兼“贤相”的典型,是最后一个能够体现这种理想人生模式的人。也许,曾国藩从未想过自己在去世百余年之后会引起人们的巨大热情。因为他既不像二程、朱熹那样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也不像诸葛亮那样是人们所敬仰的保国爱民的贤相典型,但是,他却留给了人们深深的思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何以会出现这样一位人物,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曾国藩的身上,虚名与实利都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你能看到多少?

从政治角度看问题往往是短浅的,从文化角度看问题往往是深远的。要了解人们对曾国藩的热情,还得从传统中国人的做人理想说起。

一般说来,传统中国人的理想有两条:一是做官,二是成名。做官实惠,成名可以不朽,如果能把二者集于一身,那就妙之极矣!

做官是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荣华富贵”四字可谓形容尽了做官的好处,对于极为实在的中国人来说,如能得享高官厚禄,可谓不枉此生了。因此,中国人历来就对官有着敬畏和崇拜之情。

只做了官还不够高雅,如果能成为贤人甚至圣人,那就更加完美了。

中国人历来对于先贤圣哲有一种神秘的敬畏感,认为他们不仅是天道的代言人,还是神明的象征,一般人尊重圣贤,读书人尤其如此,他们最大的愿望大概不是当皇帝,而是成为“帝王师”。

在曾国藩的身上,虚名与实利都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你能看到多少?

其实呢,名、利往往是黏结在一起的,所以,在图得官位、名誉的同时,往往就有了实利,像孔圣人那样一生穷困潦倒、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的情形毕竟是个别的,而中了状元、做了大官、发了大财的情形才是普遍的,所以,中国人往往把名、利看作一回事。

但二者毕竟还是有区别的。

商人赚钱,还是为传统观念所鄙视,土地主有钱,也为城里的人看不起,因此,像曾国藩那样,既是晚清统治集团中最大的实力派,是名震中外的“圣相”,还是学术界的领袖,把官、权、名、利结合得十分完美,就成了传统的中国人的理想形象。

的确,在曾国藩的身上,虚名与实利都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他这一辈子实在没有白过,吃喝玩乐占了,叱咤风云占了,行权用势占了,建功立业占了,舞文弄墨占了,寿终正寝占了,总而言之,功名利禄四字全占去了,可谓占尽了在中国人看来令人羡慕追求的一切好处。

在曾国藩的身上,虚名与实利都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你能看到多少?

因此,曾国藩在沉默了一百多年以后,能够重新唤起人们的热情,只是,一般人能够学其一面已属难得,更无机会能够全面模仿效法。

历史上的曾国藩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他是一个争议很大而且极其复杂的人物,在他身上,可以说集中了中国传统官僚的所有特点,也掺杂了一些文人的品格。

前人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其意是说如果称赞他的话,可以把他看作是一位“圣相”,如果审判他的话,又可以把他看作是“元凶”。其实,曾国藩远比此定论要复杂得多,说他是“元凶”则可,说他是“圣相”则还不太够格。

在曾国藩的身上,虚名与实利都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你能看到多少?

曾国藩生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卒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湖南湘乡人。曾国藩曾多次以“耕读传家”为骄傲,可见,曾国藩的家庭既非土地主,也非书香门第,而是中国传统的理想家庭模式:多有田亩,衣食丰足,又能读书著文、咏诗作赋。

先不说这种家庭理想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什么样的精神,但它把种地之实与读书之虚这两件事结合得很好,则是确实无疑的,这种虚、实结合的家庭结构,对于曾国藩虚、实结合的人生品格,恐怕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曾国藩六岁入塾读书;八岁学“五经”,读八股;十四岁赴长沙应童子试,成绩一等;二十二岁中秀才,两年后就学于中国著名的学府岳麓书院,同年曾入京会试未中,后刻苦攻读经史;至二十八岁再次入京会试,中进士,从此官运亨通。

曾国藩兢兢业业,获得了清廷的赏识,连连升官,至三十七岁升为二品官。他曾十分自负地说过:“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可见,曾国藩还是把做官当作人生第一要义的。在这期间,他历任工、刑、吏部的侍郎,可谓春风得意。

1851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在洪秀全的领导下,太平天国起义军从广西桂平山区冲破重围,像一股滚滚的洪流,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北推进,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攻克了南方重镇江宁(今南京),并改名天京,定为国都。

咸丰皇帝于1853年下令长江南北的在籍官绅组建团练,曾国藩因家在湖南的湘乡,就积极响应咸丰,于这一年回到家乡,协同湖南巡抚张亮基办理团练。从此,曾国藩开始了他的“元凶”生涯。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的故事流传太广了,就不多表述了。

在曾国藩的身上,虚名与实利都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你能看到多少?

曾国藩还是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赞成购买洋船洋炮,又派李鸿章等人“师夷人之长”,学习洋人的技术,网罗科技人才,建立枪械工业,对开矿等也有所提倡。他还注意选拔人才出国学习,在国内也主张设立学馆,培养人才。

他还特别推崇先秦时期的“内圣外王”的理论,即在思想品德上要提高修养,向圣人靠拢,在实际能力上要有王者风范,能匡时济世。曾国藩确实身体力行了这一理论,算得上言行一致。

他在训诂学等方面也很有成就。学术上的造诣和他的权威结合起来,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再加上他亲手培养了许多学生,提拔了很多士子,因而在学术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当时有许多人把他吹捧成所谓的“圣相”。

他的生活起居极有规律:早起、静坐、养气、保身、读书、写字等,每日坚持记日记。这套做法连他的老师都很推崇,当朝皇帝也多有嘉评。

曾国藩在晚年时,即便在军旅之中,也未忘记修身,强调立志、求知、敬恕、忠信、反省、慎独、谨言、有恒、勤俭、谦虚等。其目的,如他的“内圣外王”理论一样,还是“始于修身,终于济世”。

在曾国藩的身上,虚名与实利都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你能看到多少?

他既不可被当作圣贤来敬,也不可被当作神佛来供,他是一个人,一个世俗中的人,一个集世俗的名、利于一身的人,一个可供效尤的集世俗的名、利于一身的真实的人!

感谢您的阅读、点赞、关注!经历了现代历史的风风雨雨和当代历史的轰轰烈烈,人们也许疲惫了,并没有找到当初为自己设计的人格理想,并且已经感到了理智的枯竭与情感的焦虑,于是就回过头来,想在被他们所抛弃的东西中再寻找精神支柱。于是#曾国藩#就出现了!

参考资料:《曾国藩传》、《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