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上世紀的中國,近代的曆史上寫滿了不屈和抗争。1840年的戰争,列強打開了大清緊閉的大門,從此開始了中國人民為了保衛國家、保衛民族而頑強抗争的艱難的一百年。
如今,我們之是以能夠生活在如此繁榮昌盛,和平安定的社會,享受國家為我們帶來的幸福生活,離不開先輩們在艱苦卓絕的年代裡為尋求複興之路而做出的犧牲。

尤其是在漫長的抗戰時期,更是湧現出無數英勇的戰士,用他們的血肉之軀,換來了中國革命的勝利,此後也為新中國的發展鞠躬盡瘁。其中一位大将因他為新中國做出的卓越貢獻,在逝世獲得無限哀榮,他就是賴傳珠上将。
一、少年立大志
1910年4月3日,一聲嘹亮的嬰兒啼哭聲打破了鄉村的寂靜。江西贛縣大埠鄉賴村的一戶人家裡,迎來了一個新生命,父親賴家芳希望兒子成為英才,鵬程萬裡,是以為他取名賴鵬英,也就是之後的賴傳珠。
賴家世代生活在這裡,祖輩的積累再加上辛勤的努力,也算是村裡的富戶人家。因為父親重視子女教育再加上殷實的家境,賴傳珠從小就開始讀書。
少年時期,賴傳珠接觸到馬克思主義,閱讀了大量關于共産主義的書籍,從此樸素的愛國主義思想在少年的心中萌芽生長。接受革命教育之後,賴傳珠積極參加學生組織各項愛國運動,還利用假期回家鄉向鄉親們宣傳革命思想,動員更多的人加入到救國複興的行動中來。
1926年,陳贊賢來到贛州組建工農幹部教育訓練班。深受馬克思列甯思想感染的賴傳珠得知這個消息後第一時間加入,成為教育訓練班的第一批學生。在這裡,陳贊賢的言傳身教深深地影響了賴傳珠,他的革命思想也更加堅定。
但好景不長,1927年,反革命運動爆發,大批共産黨的仁人志士犧牲在敵人的迫害之下,這其中就包括陳贊賢。一時間,白色恐怖彌漫在神州大地。就在這人人自危的時候,賴傳珠的革命意志并沒有被打倒,甚至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于同年4月毅然加入中國共産黨。
二、投身戰場
賴傳珠入黨後不久,就受到通緝。為儲存革命火種,他緊急轉移到萬安縣,在中共旅萬支部的上司之下,積極開展革命活動。之後,賴傳珠重新回到贛縣,在家鄉開展新的革命工作,号召更多窮苦的人民站起來反抗壓迫。
回鄉之後,賴傳珠一邊向家鄉人民宣傳革命思想,一邊借助父母的資助暗暗籌備武裝暴動。賴傳珠親自訓練了近八十位暴動骨幹,動用父親的關系購置了武器,除此之外還自制了三十多門松樹炮。
準備妥當後,1928年2月18日,賴傳珠等中共贛縣負責人帶領大埠鄉兩千多名窮苦村民,以下坑和崆峒國小為據點,發動了大埠武裝暴動。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戰鬥,順利攻占了土豪劣紳勢力集聚的賴村和彭屋,大埠暴動取得了初步的勝利。
此後,暴動隊連續兩次擊退敵人的進攻,整個贛州都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然而,同年3月,國民黨派出一個連對暴動隊進行屠殺,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堅持了一個多月的大埠暴動宣告失敗。
武裝暴動失敗之後,賴傳珠等人在組織安排下離開大埠,但留在家鄉的親人卻遭到了敵人無情的屠殺。其中,賴傳珠的家人更是受到非人的虐待,最終全家十幾口人無一幸免,都被敵人殘忍殺害。
放下失去親人的悲痛,賴傳珠輾轉來到了井岡山。向毛委員講述了大埠暴動的情況後,委員深深地被賴傳珠無私無畏的精神打動,于是将他留在井岡山,負責自己的安全保衛工作。
賴傳珠在井岡山的那段時間裡,更深入地學習了馬克思列甯主義,進一步提高了自身的革命素養,迅速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将領。多次指揮隊伍負責掩護中央紅軍撤退、突圍和搶渡的任務。
遵義會議之後,在部隊向西進發的過程中,賴傳珠臨危受命掩護中央部隊撤退。他身先士卒,始終戰鬥在第一線,甚至被打中胸膛都堅守陣地,也絕不撤退。最終,紅五團在賴傳珠英勇無畏的精神的感染之下,不辱使命,成功掩護大部隊撤離。
三、高風亮節
長征之後的數十年抗戰中,賴傳中以身作則,英勇奮戰,發展武裝、收複邊區、華中反攻,立下了赫赫戰功,被中央上司稱贊為我軍不可多得的進階将領。
1955年,我國正式開始軍銜評定授予工作,賴傳珠被任命承擔這一工作。新中國剛成立,臨時決定再加上無前例借鑒,軍銜評定的工作難度很大。
為了讓軍銜評定盡善盡美,不讓浴血奮戰的将士們寒心,賴傳珠多方打聽,虛心學習,常常徹夜不眠研究評定标準。為了能夠公平公正的按期完成軍銜評定工作,賴傳珠隻将自己評定為“中将”。而稽核評定結果時,在中央上司的堅持下,重新将賴傳珠評定為“上将”軍銜。
1959年11月,賴傳珠調任沈陽軍區政委,得知雷鋒的光榮事迹後,将雷鋒樹立為全軍先進典型,當即決定向全軍宣傳。雷鋒犧牲之後,賴傳珠還為他争取到題字—“向雷鋒同志學習”。
總結
常年的争戰讓賴傳珠積勞成疾。1965年賴傳珠在一次會議時暈倒,同年12月24日在醫院病逝,年僅五十五歲。賴傳珠的追悼會之後,組織派出四架飛機将他的骨灰接回北京,安葬在八寶山。
當天,飛機準備降落在北京時,葉劍英、徐向前兩位元帥帶領新中國數十位将領在機場等候。賴傳珠從少年時期投身革命,曆經大大小小無數場戰役,心懷救國家與民族于危亡的大義,為新中國付出畢生心血,真正地踐行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