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中日爆發甲午海戰,清政府大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此時日本在當時的東亞已經具備絕對優勢,日本面對清帝國這塊肥肉已經張開了血盆大口,盡管周圍的國家全部對清朝虎視眈眈,但在當時,東亞的其他國家已經無力同日本對抗,隻有一個國家除外,這個國家便是—俄國。

俄國對清帝國的東北疆域窺探已久,但此時突然出現的日本卻突然跳出來同俄國進行争奪,俄國自然不願意。在《馬關條約》簽署之前,俄國就曾警告過日本不要侵染清帝國的東北疆域,但日本對此卻嗤之以鼻,赫然列出了将遼東半島割讓予日本的條款。俄國對此勃然大怒,侵占其他地方我不管,但是這個地方我看上了你不能要,随後俄國拉攏德法兩國進行助陣呐喊,但肉已入狼口,日本又怎願放棄,雖竭力想保住此條款,但奈于俄德法三國同盟的巨大壓力,日本最終還是歸還了遼東半島,但仍提出三千兩白銀作為補償。
歸還遼東半島後,日本認為自己受到了奇恥大辱,明明是搶奪别人的領土未果,卻好像自己失去領土一般。此次事件之後日本對俄國充滿了仇視與警惕,并将俄國作為自己的頭号假想敵,一場戰争已經避無可避,但日本也知道此時日本同俄國的差距太大,此時不是開戰的時候,戰争的種子已經埋下,剩下就是通過時間,讓它發育并最終綻放。
此後的10年間得益于日本在中國掠奪的大量真金白銀,日本的教育,軍事,科技迅速發展,至1904年,日本明白時機已經成熟,針對這個頭号假想敵可以采取行動了,2月5日日本同俄國斷交,同時以東鄉平八郎為艦隊司令的聯合艦隊開啟了對俄作戰的航程。
此後兩國海軍和陸軍進行了全面的作戰對抗,互有勝負,而真正決定日俄戰争成敗的則是對馬海戰,此戰日本僅僅以損失3艘魚雷艇的微小代價幾乎全殲俄國艦隊,俄國艦隊從此一蹶不振而日本則奠定了自己海軍強國地位,同時為3個月後的《樸茨茅斯和約》的訂立鋪平了道路。
日本憑什麼能以如此微小的代價就幾乎全殲當時世界上位于世界前列的俄國艦隊,盡管在這場戰争中,日本似乎得到幸運女神的眷顧,幾次事故都向有利于日本的方向發展,但當我們排除客觀的運氣成分,再去曆史的檔案中尋找答案的時候,會發現答案的結果是如此的一緻,答案的結果其實在俄軍艦上的一場嘩變我們就給了我們暗示,俄國必然會失敗。
俄國第一艦隊被日本聯合艦隊打殘,遠在波羅的海由俄國海軍中将羅傑斯特文斯基帶領的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由于戰艦的噸位較大,是以無法通過蘇伊士運河抄近路,沒有辦法隻能通過繞非洲的好望角橫跨印度洋,最後再經太平洋進入對馬海峽同日本聯合艦隊進行作戰,全程近3萬海裡,更為要命的是日本通過外交手段使當時的老牌殖民地國家英法等國保持中立,再加上當時的俄國并沒有海外港口,這就造成了一個可怕的現實,俄國的第二太平洋艦隊面臨着沿途沒有補給的尴尬境遇,而當時艦船的隻要燃料仍然是體積巨大,燃燒效果較低的煤炭,最終迫于無奈羅傑斯特文斯基隻能在艦隊的所有的船上都堆滿煤炭,以保證不會半路因燃料耗盡而停泊于大海之上,甲闆上,艙室中,甚至是船長的辦公室能放東西的地方全部堆滿了煤炭,不但如此,艦隊甚至上帶了很多的活牛,以便于在長途的航行中能夠提供新鮮的食品,種種措施造成了船員的生活環境極度惡劣,惡劣的生存環境,在加上長期壓抑緊張的精神氛圍,促使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狀況頻發。平均每三天就發生一次船員投海自殺的事件,雖然消息被嚴密封鎖了起來,但是這早已是衆人皆知的秘密,用來專門關押犯人“馬來亞”号巡洋艦,早已經人滿為患,但仍每天将大量違反紀律的士兵關押至此,所有人都明白此時無論是士兵還是軍官或者說整個艦隊都處于崩潰的邊緣,爆發隻是事件問題。
4月26日終于俄國艦隊的士兵終于爆發了,這一次群體事件幾乎演變為士兵的嘩變,而原因僅僅是因為在複活節這一天,“鷹”号戰列艦的廚師宰殺了一頭病牛給水兵們作為複活節的吃的牛肉,士兵們壓抑的情緒因為這樣一件小的事件而被徹底引爆,“鷹”号戰列艦的艦長無法平息俄國水兵的怒火,不得已重新宰殺了一頭健壯的牛,但俄國士兵們仍不肯善罷甘休,不得已,艦長隻能将此事件彙報給艦隊司令羅傑斯特文斯基。為盡快平息此次事件的影響,羅傑斯特文斯基親自來到“鷹”号戰列艦處理鬧事的水軍,在他的威嚴和強有力的措施之下,才将這場幾乎演變為士兵嘩變的事件平息。
在士兵精神狀況如此低下的情況下,俄國艦隊的官兵幾乎毫無士氣可言,再加上長期的旅途奔波,缺乏訓練,士兵遭受到生理和心理的雙重打擊,俄國艦隊的戰鬥力幾乎降落到最低水準。而他們面對的則是士氣高漲,訓練有素能将戰力發揮到極緻的日本聯合艦隊,戰争的結果可想而知。
日俄戰争和甲午中日戰争的勝利給了日本前所未有的信心,同時這兩場戰争給日本帶來了巨大的利益,憑借着在戰争中的獲得的巨額财富,日本的軍事迅速發展,而正是這種自信促使日本偷襲了珍珠港,日本的行為瞬間引爆了美日之間的太平洋戰争,如果說日俄戰争中日本憑借着是運氣獲勝,甲午海戰日本是憑借着實力獲勝,那這一次無論是運氣還是實力似乎都不在站在日本的一邊。
盡管二戰前期日本憑接着幾十年快速發展,使得日本在軍事領域尤其是海軍和空軍擁有了相當深厚的底蘊和實力,在二戰的前期甚至在太平洋戰争中占據上風,然而日本畢竟是一個資源匮乏,國土面積狹小而人口衆多的國家,這就注定了日本必須依靠外來資源的輸入才能發展或者生存。随着美國戰争潛力的覺醒,巨大的工業生産機器全部發動起來,美國同日本逐漸拉開差距,到了二戰後期日本已經無力同美國對抗,而美國李梅将軍的火攻再加上盟軍在海上強有力的封鎖,使得日本當時國内群眾的生存極為艱難,但日本當時仍拒不投降,并開始訓練民兵試圖帶領全體國民實行“一億玉碎”的瘋狂政策,同盟軍的登陸部隊抵抗到底,假若真正實作日本必然會達到亡國滅種的地步,然而美國在廣島長崎扔下的兩個原子彈,将日本徹底驚醒,日本明白美國已經研發出如此大規模的殺傷性武器,抵抗隻是以卵擊石,毫無意義,這才宣布無條件投降,避免了亡國滅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