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抗日名将”傅作義,為啥會被人稱為“七路半”?原因主要有3個

說起傅作義,想必大家對他都不陌生了,尤其是在最近的熱播劇《大決戰》中,更是反複提到了此人。

傅作義将軍既是一代“抗日名将”,同時也是一個識大體、顧大局的英明之士。

此外,傅作義将軍還有一個外号,叫作“七路半”。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稱呼呢?

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簡單介紹一下傅作義将軍!

“抗日名将”傅作義,為啥會被人稱為“七路半”?原因主要有3個

圖 | 傅作義将軍

一代抗日名将

傅作義,字宜生,1895年6月出生于山西臨猗,國民革命軍中的傑出将領。

1911年,傅作義參加辛亥革命,正式步入了他的革命生涯。之後,由于其作戰勇猛,在晉軍中先後擔任團長、師長等職;

中原大戰失敗後,傅作義率軍進駐綏遠,先後出任晉綏軍第三十五軍軍長、綏遠省政府主席等職。

1937年,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後,傅作義又帶領部隊,轉戰于各個抗日戰場。

“抗日名将”傅作義,為啥會被人稱為“七路半”?原因主要有3個

1937年11月初,在娘子關告急之際,閻錫山緊急召開進階軍事将領會議,提出“保衛太原,倚城野戰”的計劃。

當然了,閻錫山此舉不過是想要儲存自己的實力而已,并非全心全意地抗日,因為在這之前,他早已将晉軍主力調往了臨汾等地。

以至于在會議上,很多将領都是緘默不語,不願給閻錫山當炮灰。

就在大家低頭不語的時候,傅作義秉着以國家利益為重的信念,毅然決然挺身而出,向閻錫山請命,擔任保衛太原的重任。

要知道,當時傅作義的手下隻有區區兩個旅的兵力,其部隊中還有很多剛補充進來的新兵,戰鬥力可想而知。

當月6日,日軍的第五師團開始向太原城郊發動進攻,在日軍強大的炮火打擊下,駐守城外的軍隊開始紛紛潰退,閻錫山之前提出的“倚城野戰”計劃全盤落空。

“抗日名将”傅作義,為啥會被人稱為“七路半”?原因主要有3個

在此危急時刻,傅作義下定必死之決心,激勵部下奮勇殺敵,誓死保衛太原。

傅作義在給老家的書信中寫道:“隻要一息尚存,誓與日寇血戰到底,為國捐軀,義無反顧。”

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将熊熊一窩”,現在這句話應該改一改,叫做“兵雄雄一個,将雄雄一窩”。

在傅作義視死如歸精神的鼓舞下,全軍将士皆抱定必死之決心,奮勇殺敵。

然而,日軍的攻勢還是太猛了!兩天後,日軍突入城内,敵我雙方展開了激烈的巷戰。

8日黃昏,蔣介石下令撤退後,傅作義才率部突圍。

太原一戰,由于傅作義和其部下的英勇奮戰,成功掩護了衛立煌、孫連仲等部的安全轉移。日軍雖然占據了太原,但也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再無力繼續南犯。

“抗日名将”傅作義,為啥會被人稱為“七路半”?原因主要有3個

解放戰争爆發後,傅作義被老蔣任命為華北“剿總”司令。

期間雖然幫助老蔣做了一些事情,但随着戰争的天平逐漸向我方傾斜,傅作義也開始有意向我方靠攏。

1949年初,傅作義将軍促成北平和平解放,進而使得有着數百年曆史的文化古都得以完好儲存。

傅作義不僅是一代抗日名将,還是一個識大體、顧大局的英明之士。

“抗日名将”傅作義,為啥會被人稱為“七路半”?原因主要有3個

“七路半”外号的由來

關于“七路半”這個外号的由來,可謂是衆說紛纭,大緻歸結下來的話,主要有以下三種!

第一、來源于日僞;

之是以會有人這樣認為,主要是因為在抗日戰争中,傅作義對日作戰比較積極,而在一些具體的戰術作風上面,又與我“八路軍”非常相似。

正因如此,日僞軍經常傻傻分不清楚傅作義的部隊究竟是國軍,還是八路軍,給日軍的情報系統造成了相當程度上的混亂。

是以便有了“七路半”的稱呼,意思就是與“八路”極為相似。

“抗日名将”傅作義,為啥會被人稱為“七路半”?原因主要有3個

第二、傅作義在抗戰期間比較“親共”;

關于這一點,熟悉抗日戰争曆史的讀者應該都知道!

1937年底,傅作義被任命為第二戰區北路軍司令,所部三十五軍擴編為二師一旅,駐紮在晉西北的柳林鎮。

當時,傅作義部和陝北區八路軍120師賀龍部之間隻有一河之隔,雙方信使來往不斷,交換情報、建立聯防,互通有無。

後來,傅作義建立北路軍政治工作委員會,大量接受我黨人員進入其部隊工作,學習借鑒我八路軍優秀的政治工作和作戰方法。

當時傅作義手下隻有兩個師,但這兩個師的政治部主任閻又文、康保安都是共産黨員。

此外,“北路軍政治工作委員會”中的許多負責人,基本都是由延安派去的幹部擔任。

“抗日名将”傅作義,為啥會被人稱為“七路半”?原因主要有3個

值得一提的是,傅作義當時還制定了《北路軍政治部工作守則》和《十項紀律》,其中的很多規定都與我八路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非常相似。

比如在《十項紀律》中,傅作義就部隊的行軍、宿營、作戰等方面做了嚴格的規定,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切實保證人民群衆的利益。

傅作義将軍的這些做法,極大加深了軍民之間的關系,受到了老百姓們的稱贊,同時彰顯出了國共合作、團結抗戰的良好氣氛。

然而,閻錫山卻對此很是忌恨,他惡意攻擊傅作義将自己的部隊給帶“赤化”了,稱傅作義的第三十五軍已經成為“七路半”了,甚至還曾一度密電蔣介石,要求撤換傅作義。

解放戰争爆發後,傅作義雖然配合蔣介石打了兩年多的内戰,且一度被我方恨得咬牙切齒,但雙方香火情依舊未斷,綏遠和平起義的時候,閻又文、康保安還都作為傅作義方面的代表。

“抗日名将”傅作義,為啥會被人稱為“七路半”?原因主要有3個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解放軍攻克天津,切斷了傅作義海上逃跑的路線後,傅作義曾為自己規劃了三條道路:一是南逃會蔣;二是西逃投靠馬家軍;三是固守北平,負隅頑抗。但究竟該走哪一條,傅作義始終是舉棋難定。

于是,閻又文便力勸傅作義:我部非嫡系,南逃會蔣非明智之舉,如今丢了華北,老蔣怎麼可能放過你。投靠馬家軍,如今整個北平城被解放軍圍得水洩不通,哪裡還出得去;至于固守北平,負隅頑抗,那更是愚蠢的做法,如果兩軍交戰,這百年古城必定毀于一旦,那麼你将成為千古罪人。

最後,閻又文給傅作義指出了“第四條路”——率部向共産黨投誠!

最後,傅作義與我黨展開談判!

1949年1月22日,傅作義按照和平協定,開始率部撤出北平,接受我黨的改編。北平城自此得以和平解放。

“抗日名将”傅作義,為啥會被人稱為“七路半”?原因主要有3個

第三、傅作義的軍隊從上到下,作風都很簡樸;

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國軍将領一個個都是“富得流油”的主,不貪不腐的人,反而成了另類。連上級長官都是如此,下級官兵們則更不用說了。

但是,同為國軍将領的傅作義,其本人卻是布衣粗食,這在當時的國民黨軍政人員中,可以說算是比較罕見的。以至于在那些所謂的正統的國民黨官員們看來,傅作義似乎就是一個“土八路”。

這樣一來,傅作義被叫作“七路半”,也就是不奇怪了!

對此,你們怎麼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讨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