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面對猖獗的藩鎮割據現象,大唐為何不用最強陽謀推恩令?

面對猖獗的藩鎮割據現象,大唐為何不用最強陽謀推恩令?

安史之亂後,昔繁盛一時、威風凜凜的大唐,陡然間,像被人打斷了脊梁,匍匐在藩鎮割據的漩渦之中,并且越陷越深,令諸多唐粉看得極為心碎。而形成于大唐的藩鎮割據,自黃巢之亂後,大唐的藩鎮割據,猶如晚期之癌細胞擴散至全身,引發一段堪比“五胡亂華”的又一段黑暗曆史,更在一定程度上,導緻宋帝國建立後,先天性不足。

藩鎮割據,對于已将大統一深深刻入骨髓之中的中華民族,一直深惡痛絕,各路人馬,紛紛出演獻策,大唐該如何終結藩鎮割據,重制昔日榮耀。其中有一個建議,時常被人們提及,那就是同樣是内部割據分裂,大唐為何不效仿漢武帝,采用最強陽謀推恩令。

看看當年漢武帝,剛繼位時,國内也是暗潮洶湧,各諸侯國,連城數十,地方千裡,并且諸侯王驕奢淫逸,時常違抗中央政令,嚴重威脅着中央集權的鞏固。這不與安史之亂後的大唐,形式上有些類似嗎?可人家漢武帝就是聰明啊,推恩令一出,談笑間,那些犯上作亂的諸侯國,一個接着一個土崩瓦解,大漢帝國不費吹灰之力,就赢得削藩之戰的終極勝利,真是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啊。曆史早就雄辯地證明,推恩令,利用人性的弱點,堪稱史上最強陽謀,作業是現成的,大唐為何連抄一抄都不會?

面對猖獗的藩鎮割據現象,大唐為何不用最強陽謀推恩令?

齊人主父偃天才般的構想—推恩令,被後世譽為史上最強陽謀,号稱是此令一出,天下無解。這個政令把原來各諸侯國權利隻能由嫡長子繼承的規定,改為分别由嫡長子及次子和多人繼承,表面上看皇帝降恩于各諸侯國,實際上,這種分割,随着時間的推移,諸侯國将越分越小,力量越分散,而中央更可以不斷以各種借口,削弱和收回原來各諸侯國的權利。 諸侯國能反抗嗎?兒子們正當的權利争奪,人性的弱點,他們想禁也禁不住啊。隻能眼睜睜地看着,王國不斷被削弱。

可是,推恩令的施行,卻是有前提的,曆時多年的一系列組合拳,并非一時之間的心血來潮。我們可以想想,既然推恩令這麼厲害,這麼文帝不用,景帝不用,而非要等到漢武帝時候才用?難道真是因為武帝雄才大略,想得到這麼高明的方法?不是的,早在文帝時候,大儒賈誼就在《治安策》中提到過類似的政策“衆建諸侯而弱其力”,文帝景帝也算得上是雄才大略之輩,是因為他們沒想到而漢武帝想得到嗎?

面對猖獗的藩鎮割據現象,大唐為何不用最強陽謀推恩令?

答案是否定的!推恩令的施行,效果異常驚豔,這點确定無疑的,可你得施行得了是不?你一推恩,諸侯國就乖乖接受?你的内外條件都成熟吧,以文帝為例,在呂後死後,個諸侯國聯合起來以反呂迎劉,撥亂反正為旗号聚集,聯合以陳平為首的諸大臣,最後經過一番妥協,才将文帝推上前台,文帝以劉邦褶庶子身份承大統,實力單薄,長安之地都不能有效龍之,削藩他或許想過,但鞏固自身統治,才是當務之急。為此,他也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列侯一概就國,友善他控制長安局勢,第二就是諸侯國出現重大糾紛,他才見縫插針,進行一些分割,第三是修養身息,不斷訓練軍隊,增強自身實力。第四是讓自己弟弟就藩梁國,形成護衛中央的屏障。這個時候,能去行推恩令,削弱諸侯嗎?可以說,即使有心也是無力,能確定自身安全,為經濟社會提供一個休養生息的好時光,已經算不錯了。

他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可他要為他的後代,後後代,解決這個問題,創造條件。我們看到,景帝時代,大漢中央政府的力量已經有了長足的增長,于此同時,衆多諸侯國的勃逆之舉動也越演越烈,于是乎,景帝三年,漢景帝采取景帝三年(前154),漢景帝采用晁錯的《削藩策》,先後下诏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那麼諸侯國接受嗎?他們立刻就以“清君側”為名義聯合反叛了。可現在的大漢,早就不是曾經的大漢了,他雄起了,在周亞夫等傑出的将領輔佐之下,不到一年時間,一度聲勢浩大的吳楚七國叛亂就迅速被壓制來了。

面對猖獗的藩鎮割據現象,大唐為何不用最強陽謀推恩令?

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推恩令不是想搞,想搞就能搞,想讓诏令發揮作用,你必須擁有強大的實力,用你強大的實力,迎頭重擊打将對方打出心理陰影,不聽诏令後果很嚴重,你的推恩之令,才能有效發揮作用,沒有文帝、景帝兩代人的積澱,沒有周亞夫的一頓胖揍将諸多諸侯國打出心理陰影,你認為漢武帝的推恩令,能推得下去?而推恩令,隻是在實力之上,還強化了道義上的優勢,畢竟諸侯國父死子繼的體系很穩定,如此這般才能殺人又誅心。

反觀被安史之亂打斷脊梁的大唐,中央政府不論是實力,還是威望都遭到了極大的削弱。更為嚴重的是,中央政府内部一直動辄相傾,亂糟糟你方登場我方唱,最高權力不但一直搖搖欲墜,更可怕的是,就連平穩交接都做不到。

要說大唐割據藩鎮,莫過于安祿山的老巢—河朔三鎮。這些個桀骜不順的地方,除了兩稅法之外,大唐也曾嘗試過推恩令,然而呢?你要推恩,将帝國的“恩情”推送給别人,也要呼啦啦的一票人敢接納不是?唐德宗就曾抓住成德鎮的李寶臣病逝的機會,下诏終止其子李維嶽接班成德,然而呢?一點意外都沒有,人家立馬就造反了,德宗立刻派兵鎮壓,可惜,這一賬打起來,就沒有如當年景帝的周亞夫平亂那麼容易。初期非常之順利,可後期,幽州鎮反水,形勢直轉而下,甚至直接引發比當年安史之亂還要兇險的“四王二帝王”事件,禮堂王朝差一點就直接壽終正寝了。

面對猖獗的藩鎮割據現象,大唐為何不用最強陽謀推恩令?

可李唐也并不是沒收獲,還是硬生生在河朔三鎮,特别是成德鎮身上,推了兩個小藩鎮出來了—橫海鎮和義武鎮。很簡單的一個問題,因為曾在名将馬燧和李晟的聯合打擊之下,成德鎮差點被滅了,而且成德鎮的李寶臣,臨死前,怕兒子鎮不住那群驕兵悍将,一口氣誅殺了二十多位大将,唐廷趁機而入,雖然最終隻是平手,可這也夠了,這才能推出兩個藩鎮出來,可正由于沒有打赢,其他地區藩鎮割據又越演越烈。

後來到了唐憲宗時期,在成德和魏博之間,李唐又想行推恩令,推一個小藩鎮出來,名字都想好了,賜名“保信軍”,打算任用王承宗的女婿,但私下卻卻傾向朝廷的薛朝昌來擔任節度使,不料,這消息才一走路,王承宗立刻派遣300騎兵,連夜就将胳膊往外拽的薛朝昌抓到了他的老巢—恒州去了。小恩沒推出,一下子就胎死腹中,為啥?要知道,你想殺人誅心,想就行嗎?不可能的,沒有強大的勢力作後盾,你敢退出去,也沒人敢接啊。哪怕曾經在德宗時代,就推出來的兩個小藩鎮—義武和橫海,其對朝廷對忠誠度,也一直與大唐的勢力成正比。

推恩又不是推土機,你想推就能推,何況推土機還要工錢要燒油。大唐推恩令執行最成功的一次,應該說還是名震一時的“雪夜入蔡州”直接将抗拒朝命的淮西節度使吳元濟押至長安舉行獻俘大典後斬首示衆,為天下藩鎮公開做一次普法教育。随後,天下最大藩鎮—淄青鎮李師道依然陽奉陰違,憲宗一聲令下,名将李溯一路高歌猛進,十二戰皆勝,這才将行推恩之令,将淄青一分為三。可饒是如此,還是發生了憲宗疑李師道親兵尚在,采取誘騙的形勢,直接屠殺1500多牙兵的形勢,以至于被司馬光無盡指責。

面對猖獗的藩鎮割據現象,大唐為何不用最強陽謀推恩令?

嘗到了甜頭,後面李唐也曾如法炮制,采用一分為三的形勢,拆分魏博和幽州,可最終卻引發三鎮兵變,導緻元和削藩的成就,一下子毀于一旦,三鎮又重新歸于驕兵悍将之手。這些推恩之法,為何沒有卻是偷雞不成反蝕把米?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殺人誅心,你得自恃自身用于強大的勢力,有你的勢力作後盾,有你的合法性背書,大家才敢去接納,可惜,憲宗去世之後,大唐王朝最高權力又陷入了紛争不斷的漩渦,又開始搖搖欲墜,兵熊熊一窩,将熊熊一個,穆宗、敬宗、文宗一個比一個無能,而太監們一個比一個能折騰,形勢急轉而下。

推恩令是一個強大的政策性法寶,可這法寶,卻稱不上是撒手锏,他弱要是施行,必須建立在強大的實力威懾之下,自身沒實力,沒在戰場上真刀真槍的将那些桀骜不馴的藩鎮諸侯打出心理陰影,你想去殺人誅心,又可能嗎?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蕭玉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