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後人推崇為國父,當他去世時,舉國悲怆,卻為何不是國葬呢?

那一年,清政府早已淪為洋人的奴隸,對内鎮壓人民武裝起義,對外割地賠款,舉國上下無一人不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這個時候,有那麼一個人站出來了,他提出了著名的三民主義,帶領無數心懷國家的志士仁人去同那不公的世道做鬥争。

他們也曾曆經黃花崗的失敗,也曾經曆彷徨,可經過努力,他們終于推翻了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即使後來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他依舊奔赴在一線,去維護那來之不易的新生活。

被後人推崇為國父,當他去世時,舉國悲怆,卻為何不是國葬呢?

他的一生是奔波的一生,是操勞的一生,是為中華民族奮鬥的一生。可他的結局卻令人不解,甚至,他的死因也存在争議。那麼,被後人推崇為國父的孫中山為何會有這樣的結局呢?

立志革命,推翻清王朝統治

孫中山剛出生時家裡條件并不好,沒過幾年,在他的兄長孫眉開始創業後,他們家的家境就開始有所好轉了。孫中山也就是以得以入村塾讀書,在那裡,他知道了太平軍反清的故事,也從心裡敬佩那些反清人士。

1879年,孫中山跟随母親去到了檀香山。在他的長兄的資助下,孫中山在多地接受了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被後人推崇為國父,當他去世時,舉國悲怆,卻為何不是國葬呢?

回國後,他看到積貧積弱的祖國,看着滿目瘡痍的山河,決心破除封建,鼓勵鄉鎮興辦新式教育。可由于他破壞了神像,被村民指責,被迫奔赴香港。

1892年,孫中山畢業後,在澳門,廣州行醫期間,他就已經開始秘密計劃建立革命團體。可由于受到改良思想的影響,他對腐朽的封建專制統治還抱有一絲希望。

可他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改革主張卻未被當局者所采納,徹底失望的他奔赴檀香山,組織興中會,以驅除鞑虜,恢複中國為誓詞。但是,還未有所行動計劃就慘遭洩露,被迫流亡海外。

被後人推崇為國父,當他去世時,舉國悲怆,卻為何不是國葬呢?

1904年11月,孫中山又一次抵達檀香山。在這裡,他和20多名華僑成立了興中會。同時,他們在其他地方也建立了分會并在孫中山的上司下,組織會員進行軍事訓練為反清武裝起義作準備。

同盟會成立後,孫中山又派人到國内外各地發展組織、宣傳革命,鼓舞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革命。雖然前幾次起義,都因缺乏群衆基礎,組織不夠嚴密而失敗。

可他們的勇氣給予了人們很大的地鼓舞,許多承觀望态度的人也逐漸加入到了革命當中。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受到鼓舞的各省都表示支援,孫中山順利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被後人推崇為國父,當他去世時,舉國悲怆,卻為何不是國葬呢?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職,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終于,在他們的努力下,宣統帝宣布退位,中國延續了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就此被推翻。

勝利果實被竊,多次護法

可是,雖然他們推翻了封建統治,可國内還殘留着許多封建勢力。最後,在帝國主義和國内封建主義的壓迫下,孫中山被迫辭去臨時大總統職位,讓位與袁世凱。

可熟悉中國曆史的人都知道,袁世凱根本不是什麼正人君子,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投機分子。

被後人推崇為國父,當他去世時,舉國悲怆,卻為何不是國葬呢?

本來,卸任後的孫中山已經計劃好了自己的生活,興辦實業,修築鐵路幹線。可1913年3月,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就被武士英暗殺了。

孫中山覺得這必為袁世凱所為,極力主張武力讨袁。7月,他就發動了二次革命,可由于袁世凱大權在握,這次革命很快就失敗了,他也被迫流亡日本。

後來,袁世凱複辟帝制引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被迫下台。孫中山也終于能回到國内,繼續為捍衛共和制度而鬥争。

回國後孫中山聯合西南軍閥,在廣州建立軍政府,被推舉為大元帥,進行護法戰争。可又因為受到排擠,被迫辭去大元帥職務。

第一次護法戰争也宣告失敗,這讓孫中山徹底放棄依靠南北軍閥。開始總結以往的革命經驗,提出了改造和建設中國的宏偉計劃。

可一生奔波的他也并未實作自己的理想,他雖然推翻了封建主義,可革命果實又被竊取,多次護法,多次革命,卻還是接連失敗。

被後人推崇為國父,當他去世時,舉國悲怆,卻為何不是國葬呢?

他早期曾努力争取日、英、法、美等國援助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但均無所獲。

後來,在蘇俄和共産黨的幫助下,他認識到,要争取中國的獨立與自主,必須堅定地反對帝國主義。可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他也并未有機會實施自己的主張。

因病逝世,被推為國父

1924年10月,馮玉祥、段祺瑞、張作霖先後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心懷國家的孫中山接受邀請,就國情提出了許多獨具特色的實用方法。11月,他離開廣州北上,先抵上海,再繞道日本赴天津,而此時,他早已患病多日。

被後人推崇為國父,當他去世時,舉國悲怆,卻為何不是國葬呢?

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當天下午,國民黨就孫中山的喪事安排進行了讨論。可對于孫中山葬禮的操辦卻存在不小的争論。

北京的非常國會認為:前大總統功勳卓越,應當進行國葬。可南方的國民政府卻要把孫中山葬禮的操辦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堅持對他進行黨藏。後來,政府決定回避國葬,拒絕承認北方政權。

其實,自袁世凱逝世以後,中國一直處于軍閥混戰,南北分裂之中。可孫中山的逝世,不僅國民黨人悲痛萬分就連北方各派系也十分悲怆。

被後人推崇為國父,當他去世時,舉國悲怆,卻為何不是國葬呢?

段祺瑞更是第一時間釋出指令,為孫中山先生舉行國葬。可對于絕大多數國民黨人來說,要是承認了段瑞琪的做法,就相當于承認了其政權的合理性。

為了牢牢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他們決定對孫中山先生實行黨葬,以此來表明國民黨才是孫中山先生的繼承人,是中國事業的接班人。

于是,他們決定回避國葬,并瞞着段祺瑞為孫中山先生舉行黨葬,還借着段祺瑞提供的人力,擺足了場面。

被後人推崇為國父,當他去世時,舉國悲怆,卻為何不是國葬呢?

他們解釋:當時國民黨偏居廣東,内部也存在沖突,能給予的最高機遇就是國葬,可能這理由也真假參半吧。畢竟,後來國民黨内部确實被分化,而汪精衛也打敗了孫中山先生欽定的繼承人順利上位。

或許,孫中山先生因為當時的派系原因并未被黨葬,可他依舊是我國曆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他擔得起國父這個稱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