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過五十,不折騰,才能好命

01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一個人越折騰,越有好命。是不是你常常看到這樣的“心靈雞湯”。

人生就像一潭水,如果總是一動不動,那麼就會變成死水,唯有動起來,才能是源頭活水。

其實,一個人是否需要折騰,折騰哪些東西,需要認真思考,不能一概而論。

有道是,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人過五十,下半場就開始了,和人生的終點慢慢靠近。如果你不懂得認清年齡,沒有學會回歸安靜,那麼你的生活,隻會越來越糟糕。

餘生不長,好的生活,是鬧中取靜,以不變應萬變。

人過五十,不折騰,才能好命

02

瞎折騰,就是一場災難。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如果方向錯了,停下來,就是進步。

可惜,很多人在錯誤的方向,越走越遠,還以為那些阻止他的人,是沒安好心。

人在年輕的時候,弄錯方向了,可以及時調整,然後再一次出發,還來得及。對于五十多歲的人來說,想要糾正方向,無疑是一件難事。

不管你曾經立下多大的功勞,得到了多少錢财,如果不讓自己安靜下來,每一次折騰,都會讓自己弄丢一些東西。

清朝末年,袁世凱多次參加考試,未能如願,後來投奔淮軍統領吳長慶。

他說:“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内攘外,豈能龌龊久困筆硯間”。

投筆從戎,讓袁世凱在戰場上大放光彩。他讓北韓和清朝重修舊好,并且維護了一方平安。

他又轉投北洋大臣李鴻章,事業一步一步走向頂峰。

在他五十多歲的時候,成為了臨時大總統。

俗話說:“人心不足蛇吞象。”為了一己私利,袁世凱要成為皇帝,卻是以毀掉了一生的功名。

如果要毀掉一個人,就讓他拼命折騰,并且錯了也不要回頭。

但凡看過遊泳的人就知道,會遊泳的人,總是慢慢來,姿勢很優雅;不會遊水的人,胡亂拍打水花,并且驚慌失措,動作非常快,要不了多久,他就會下沉。

連高高在上的君王,都不能随便折騰,又何況是普通的人呢?

人過五十,不折騰,才能好命

03

人過五十,不折騰,才能好命。

餘秋雨在文章中寫道:“人生幾何?好不容易碰到一個比較正經的年代,趕快省下精神來做點自己想做的事,哪裡還有時間陪着陌生人胡亂折騰?”

想一想,窗外的風,天邊的雲,來了又去了,使勁抓住,你就輸了。

這一生,看似漫長,不過是幾十年而已。五十歲之後,該擁有的,都已經有了,不能擁有的,也是注定不能擁有了。

好的生活,就是慢慢過日子,把現有的一切,好好地用起來,滋養自己的福氣。

不折騰金錢,過勤儉節約的生活。

握緊自己的錢,别亂投資,别輕信那些“發大财”的機遇。這一生,錢多錢少,夠用就好。即便你還在為生計奔波,也要穩打穩紮,一邊賺錢一邊存錢,而不是貪求富貴。

每天省一省,手裡的錢,就不會迅速流失。并且,等你六十歲了,有終身俸,生活會變得更好。

不折騰感情,珍惜生命裡的緣分。

不管你曾經愛過誰,身邊的人是否背叛過你,都要積極去面對、調整。人非草木,誰能無情?能夠陪在身邊的人,才是最好的人。

親戚朋友的感情,要懂得尊重,而不是強行去挽留。弄丢的情,就算了,以後沒有必要交往的人,就各自安好,還能常常照個面,禮尚往來的人,那就一直交往。一切随緣,你的情感世界,簡單而美好。

不折騰兒女,讓他們越活越自由。

五十歲的人,看着成年的兒女,心裡一定很着急。他們在社會上混,不那麼容易,也沒有斬頭露角。

其實,你隻是兒女的導師,并不能越俎代庖。你如果把兒女當成孩子,拼命去管教,反而适得其反,會讓他們失去方向。

不折騰身體,越活越健康。

總有一些人,到了五六十歲的時候,就很害怕自己靠近死亡。拼命去買保健品,常常去聽一些講座,還拼命跑起來。

保養身體,這是一門技術,而不能隻靠折騰。你過分保養身體,或者運動過度,反而會傷害到自己,不可取。

不折騰精神,學會放松自己。

美國著名醫生馬克斯威爾·馬爾茲說過:“成功的法則應該是放松而不是緊張。放棄你的責任感,放松你的緊張感,把你的命運傳遞于更高的力量,真正對命運的結果處之泰然。”

人生的下半場,最怕的不是病痛,也不是窮困,而是精神垮了,對一切都不感興趣。

真正折磨自己的,其實是“癡心妄想”,或者是“精神恍惚”。人啊,唯一要想的,就是——凡事都往好處想。

上半場已經折騰夠了,下半場就應該享受成果了,即便要折騰什麼,也是在可控制的範圍之内。

人過五十,不折騰,才能好命

04

《史記》中有這樣幾句話:“夫龍之為蟲也,可擾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人有嬰之,則必殺人。”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人中龍鳳,可是很多人卻不懂得如何去駕馭自己的“願望”。

龍是蟲子,隻要你順着來,就可馴養它;如果你要逆着來,那麼就觸動了龍的逆鱗,反而會被它傷害。

俗話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折騰,可以讓一個人走向頂峰,也可以讓一個人毀掉一切。

真正幸福的人,都活得很安靜,把生活過成了詩情畫意。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