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60年,開國女少将回鄉探親路遇暴打自己的前夫,後來怎麼樣了?

1960年冬的某天,新中國建國以來首位授銜的女将軍李貞,和自己的丈夫上将甘泗淇,一起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湖南浏陽。

家鄉的鄉親們在得知李貞返鄉探親後,心裡十分高興,紛紛來到村口迎接這位将軍老鄉,

但是在衆多的迎接人群中,有一個中年男子卻悄悄離開了人群,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在他回到家之後,就一直坐立不安,男子的父親也是眉頭緊皺,可是沒過兩天,父子二人忽然收到一封信件,打開一看原來是李貞親筆所寫。

那麼李貞少将為什麼要給這父子二人寫一封親筆信呢?信上的内容又是什麼?而這父子二人又到底是誰呢?

下面就讓我們來深入了解這段故事,了解李貞将軍的過往。

1960年,開國女少将回鄉探親路遇暴打自己的前夫,後來怎麼樣了?

合照

1907年,在湖南省浏陽縣(今浏陽市)的一個貧農家中,一個女孩出生了,父親看見是一個女孩,心中很是不喜,

是以就沒有給她取名,隻是根據她在農曆正月出生,是以便叫她“旦娃子”。

而這個被父親叫做“旦娃子”的女孩,就是後來新中國的開國少将,也是新中國首位女将軍——李貞。

李貞的家庭十分的貧苦,家裡僅有幾畝田地賴以為生,除卻李貞之外,家中還有五個姐妹!一家人的生活全都依賴于父親。

可是父親受封建思想的影響,認為一定要有個兒子才能傳宗接代,是以在一連生了六個女兒之後,在李貞妹妹出世的第三天,就心律交加病逝了。

等到父親逝世以後,一家人的生活就全都落到母親一人的肩上,眼看着一家七口人就要餓死,母親心中萬分不忍。

是以在李貞六歲的那年,母親強忍着心中的悲痛對李貞說道,“有個姓古的人家,

家裡沒有女孩,希望找一個養女,媽打算讓你去,你願意嗎?”

而年幼的李貞已經知道家中早就揭不開鍋了,是以為了能夠減輕家裡的一點負擔,便表示道自己願意去。

于是母親眼含着淚水把李貞送走了,可是當李貞來到古家後,忽然發現了事情的不對勁,因為她發現這家裡已經有了三個女兒了!

1960年,開國女少将回鄉探親路遇暴打自己的前夫,後來怎麼樣了?

好像是看出了李貞的疑惑,是以古家的大女兒便笑嘻嘻地對李貞說道,

“嘻嘻!你還不知道哩,你是來給我弟弟做婆娘的。”

聽完這句話,李貞才恍然明白了,為什麼母親在送自己走的時候,會那麼傷心,原來自己是被送來做童養媳的!

在明白了這點後,李貞當即就傷心地大哭起來,事實上,在中國很長的一段曆史時間中,童養媳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

有些富裕人家為了給自己家傳宗接代,是以便早早地從一些窮苦人家中,買來女兒從小養育,長大後就成為自己的兒媳。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童養媳的社會地位極低,

動辄就會遭到買家的打罵,甚至于有的童養媳還會是以而死去。

是以當李貞來到古家之後,古家人并沒有把李貞當做一個人來看待,時常對其打罵,就連古家的兒女都看不起李貞。

李貞此時雖然年幼,但是卻早已經飽嘗這人世間的冷暖,古家人每天都會要求李貞做極為繁重的勞作。

上山砍柴沒完成,那就是一頓打;挑水沒挑滿,換來的又是一陣毒打;洗衣做飯不及時,更是一頓打罵。

李貞就是在這種環境下一直長到了十六歲,雖然長年遭受古家人的毒打,但這卻養成了李貞堅韌頑強的性格,從來沒有向所謂的命運屈服過。

1960年,開國女少将回鄉探親路遇暴打自己的前夫,後來怎麼樣了?

李貞

在李貞十六歲這年,李貞的性格也越來越強硬起來,是以一次李貞便私下裡聯絡了幾個要好的童養媳,準備一起逃離這裡,去大城市做女工。

可是還沒等到李貞等人開始行動,就被古家人察覺了,

古家人連忙聯絡了其他幾個童養媳的主家,一同攔下了李貞等人。

在行動被破壞之後,李貞換來的則是一頓更為暴戾的毒打,直打的李貞接連好幾天都沒辦法起床。

而古家人則在此時想着,李貞已經十六歲了,年紀也不小了,為了防止李貞逃亡,是以古家人就決定讓兒子古天順和李貞早日結婚。

于是在李貞傷好不久,古家人便為李貞和古天順舉行了一場舊式婚禮,這也是李貞少将的第一次婚姻。

可是這場婚姻并不幸福,因為李貞是童養媳,是以一直以來都被古天順打罵,

古天順也一直都把李貞看做是自家的仆人,對其呼之即來喝之既去,稍有不順心就會拳打腳踢。

二人之間的婚姻根本毫無感情可言,是以二人的婚後生活也一直都是磕磕絆絆的,李貞也極其痛恨這場舊式婚姻。

一次李貞上山砍柴,可是忽然之間天降大雨,把李貞淋濕了一身,為了躲雨李貞匆匆地把砍好的柴捆好,帶回家中。

1960年,開國女少将回鄉探親路遇暴打自己的前夫,後來怎麼樣了?

但是與此同時,古天順和母親也在田地裡幹活,因為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雨,也被淋濕了一身,急忙趕回家中。

而等到雙方都回到家後,古天順的母親因為全身衣服都濕透了,一時間又沒有幹淨的衣服可以替換。

是以就指責李貞沒有洗衣服,讓自己渾身濕透都沒有衣服可換,要是凍病了,把李貞賣了都不足事。

古天順母親的無端指責當即就激怒了這個性格日益強硬的童養媳,是以李貞當即就駁斥道,

“我一大早就上山砍柴去了,哪來的時間給你洗衣服!”

古天順的母親被李貞的話說得極為惱怒,連連指着李貞說不出話來,而此時古天順看見李貞竟然敢頂撞自己的母親,當即就給了李貞一巴掌!

随後還出口大罵李貞,一邊罵一邊又開始對李貞拳腳相加,這讓李貞心中更加惱怒了,她止住了哭泣,然後一頭紮進滂沱的大雨中。

一路小跑來到河邊準備投河自盡,不過好在此時一位也是童養媳出生的老阿婆看見了李貞,當即跑過來拉住了李貞,

不斷地勸說李貞,再怎麼樣也不要尋短見啊。

在這位老阿婆的耐心勸導下,李貞也漸漸放下了投河自盡的念頭,後來等到雨停了,古家人便一路找了過來,又把李貞帶了回去。

1960年,開國女少将回鄉探親路遇暴打自己的前夫,後來怎麼樣了?

不過此時的李貞已經不對古家人抱有任何的好感了,是以當共産主義播散到李貞的家鄉時,李貞毫不猶豫地就參加了革命。

1926年10月,北伐軍正式步入浏陽,革命的力量得到了飛速的擴張,浏陽縣的革命活動也立刻從地下轉入明面,開始不斷宣傳革命思想。

李貞也在革命思想的影響下,主動投身于革命事業,于是她便積極主動地參加了由我黨組建的婦女協會。

當負責婦女協會的從業人員,中共浏陽區委書記張啟龍,

詢問眼前這個雖然瘦弱,但是卻透露着一股精氣神的女子姓名時,李貞仔細的思索了一番。

然後就說道,“我沒有名字,我生下來後爹就叫我旦娃子,我自己給自己取了個名字,叫李貞。”

張啟龍十分好奇地說道,“為什麼要取這個名字呢?”

李貞則回答道,自己投身革命事業,就要對革命忠貞到底!

這番話讓張啟龍對李貞好感大增,在之後的日子裡,張啟龍便十分關注李貞的一舉一動,漸漸地張啟龍就對李貞心生好感。

一次李貞的母親病重,可是因為家中貧困,沒有錢财去請醫生,張啟龍在得知了這個消息後

,直接把自己的生活補貼拿出來,由婦聯的同志轉送給了李家。

1960年,開國女少将回鄉探親路遇暴打自己的前夫,後來怎麼樣了?

而李貞的母親也是以得以及時獲救,李貞在得知後,心裡對張啟龍萬分的感激,也越來越敬佩張啟龍。

再到後來蔣介石叛變革命,發動四一二政變,肆意地屠殺共産黨員,張啟龍的父親,叔父以及堂弟慘遭殺害。

而此時的李貞正響應着毛澤東同志上司的秋收起義,在起義之後就正式加入中國共産黨。

而古家人在知道李貞不僅參加革命,還參加了中國共産黨之後,害怕被李貞牽連,是以便急急忙忙地送來一封休書,宣稱從此和李貞毫無瓜葛。

這也讓李貞終于可以擺脫古家的束縛,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事業之中,在一次戰鬥中,李貞所在的遊擊隊被敵人包圍在獅子崖。

敵軍的攻勢極為猛烈,遊擊隊在經過一番苦戰後僅剩六七個人,為了不被敵軍俘虜,李貞和所剩戰士舍身跳崖。

不過在下降期間,李貞被樹枝擋住幸免遇難,突出敵人包圍,但已有身孕的李貞是以流産,這是李貞與古天順的孩子。

孩子流産後李貞的心情很是低迷,尤其是在後來當李貞得知,張啟龍的妻女也慘遭反動派殺害後。

1960年,開國女少将回鄉探親路遇暴打自己的前夫,後來怎麼樣了?

李貞心中對張啟龍充滿了憐憫,于是便常常悄悄地給張啟龍送去熱飯熱菜,還幫張啟龍洗衣服,編制了一雙布鞋放在張啟龍枕頭下。

漸漸地張啟龍和李貞,便越走越近,二人的情感也不斷地加深,終于二人在1932年經組織準許,

結成一對夫妻,這也是李貞的第二段婚姻。

可是不久之後,蘇區内展開政治運動,張啟龍受到嚴重波及,被錯誤地打成“改組派”分子,遭到監禁。

張啟龍為了不連累李貞,是以便在監禁時期,簽署了“離婚申請書”,宣布正式與李貞結束夫妻關系。

而李貞在收到這份離婚申請書後,内心極為的悲痛,不住地大哭一場,随後就主動找到保衛局人員,聲稱要繼續保持自己與張啟龍的夫妻關系!

但是這個請求遭到保衛局人員的堅決拒絕,就這樣李貞與張啟龍在痛哭之中,被迫結束了這段婚姻關系。

雖然李貞再度陷入了無限悲傷之中,但是李貞卻并沒有是以而沉寂下去,反而擦幹了淚水,繼續奮戰在革命的第一線。

一次為了攻克一個敵軍據點,李貞假扮成新娘,

隊伍化裝成迎親隊伍,一舉攻下了這個據點。

可是在戰鬥中,後來的開國中将楊梅生,丢失了一支槍,按照當時的紀律,無故丢失配槍是要被槍斃的!

1960年,開國女少将回鄉探親路遇暴打自己的前夫,後來怎麼樣了?

但是李貞作為當時的士兵委員會委員長,力主讓楊梅生戴罪立功,楊梅生也是以逃過一劫,後來楊梅生主動尋找機會襲擊敵軍,一舉搶回了三支槍。這也讓李貞心裡很是高興。

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黨中央決定暫時放棄蘇區,進行戰略大轉移,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裡長征就此開始。

不過在長征開始的前一天,紅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将時任紅二方面軍六軍團組織部長的李貞找來。

之後賀龍對她說:“中央紅軍長征已走了很久了,我們也要開始長征了。長征很遠很苦,我給你介紹個伴吧。

他叫甘泗淇,是紅十八師的政委,是留蘇的學生,文化高,人也很正直。

對此李貞愣住了,于是便回答說,“長征路上這麼多人,還要找什麼伴嘛?他文化那麼高,可我卻大字識不了幾個。

再說,現在是行軍打仗,子彈又不認得人,要是我死了,他就得擔心,他死了,我也要擔心。

我看還是長征以後再說吧!”

聽完李貞的話,賀龍哈哈一笑,李貞同志,你真的要等長征結束嗎?那我就給甘泗淇另外介紹一個喽。

這時李貞聽完賀龍的話,臉都紅了,于是就羞澀地點了點頭,然後一路小跑,離開了賀龍的指揮所。

1960年,開國女少将回鄉探親路遇暴打自己的前夫,後來怎麼樣了?

後來賀龍又找到了甘泗淇,說:“紅六軍團有個女戰士李貞,她作戰勇敢,又會做飯,紅二方面軍女同志不多,不能錯過了這個機會呀!”

這是李貞與張啟龍被迫離婚一年之後的事,當時張啟龍還沒有平反。從那時起,李貞才知道了紅二方面軍裡有個男秀才叫甘泗淇。

而甘泗淇卻在早先的時候就對李貞有了良好印象。1931年,甘泗淇從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回國,參加革命。

甘泗淇1903年12月21日出生于湖南省甯鄉縣楠竹山村的一個農民家庭。

他從小飽嘗疾苦,十歲時才入村小就讀,後升入甯鄉縣雲山高小。

在此受到謝覺哉等人革命思想的熏陶,1919年夏,他以優異成績考入長沙長郡中學,1923年轉入湖南政法專科學校,1925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26年轉為中國共産黨員。

1927年,黨組織派他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從那時起,他将“姜鳳威”更名為甘泗淇。 4年後,甘泗淇學成回國,受黨中央派遣來到湘贛蘇區,任中國工農紅軍獨立一師黨代表。

不久,甘泗淇又從獨立一師黨代表調任湘贛省委宣傳部長。到任後他才知道,組織上原拟調中共吉安縣委軍事部長李貞擔任此職。

因李貞考慮到自己文化不高,怕親口向他提及了婚姻大事,他就不得不對她作進一步了解了。

1960年,開國女少将回鄉探親路遇暴打自己的前夫,後來怎麼樣了?

不久甘泗淇調到了紅六軍團,任政治部主任兼代政委,與組織部長李貞在一起工作,互相接觸的機會多了,了解也透徹了。

有幾次,甘泗淇還直接找到李貞長談,從談工作、談理想起,一直談到了愛情,他還幫助李貞寫了一篇總結工作情況的報道。

李貞見這位知識淵博的首長這麼平易近人,這麼關心她們的工作,極為感動。她特意做了一雙布鞋送給他,用旁人的話說,也算是定情禮物吧。

共同的工作,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語言,使兩顆心靠得越來越近了,終于接受了賀老總的安排。

在長征即将開始的時候,由賀龍親自主婚,

在一個老百姓家借了一間房子,結成了一對情深意笃的革命伴侶。

這也是李貞少将的第三次婚姻,這場婚姻也是一個有始有終的婚姻,李貞少将和甘泗淇上将一直互相扶持,走過了那段最為艱苦的歲月,一直到新中國成立。

1955年9月27日,新中國在北京中南海舉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授銜儀式。

李貞作為唯一的女性,在那些叱咤風雲的将帥之中尤為惹眼。待李貞行了一個标準的軍禮後,周總理親手把少将軍銜授予她,握住她的手說:

“祝賀你,李貞同志,你是新中國第一位女将軍!”

1960年,開國女少将回鄉探親路遇暴打自己的前夫,後來怎麼樣了?

在被授予了少将軍銜後,在1960年冬,李貞忽然想念起家鄉的親人了,想着自己這麼些年也沒能回家看望一趟,心裡很是懷念,于是便向丈夫主動提及了此事。

甘泗淇在聽說後,也同意了李貞的建議,于是夫妻二人一起向中央打了一份探親報告,申請回鄉探望一趟,中央準許了二人的申請。

周總理還親自對二人囑托道,如果有困難可以向中央提,中央能解決的一定盡力解決,對此夫妻二人連連回到,現在的生活已經很好了,請黨中央放心。

在周總理走後,二人便啟程傳回了家鄉,于是便發生了開篇的一幕,那個偷偷離開的中年男子

,就是李貞的第一任丈夫古天順。

古天順在看到李貞後,心裡十分害怕,于是便回家和父親說起了此事,父子二人十分擔憂李貞會采取報複手段。

可是一連好幾天古家父子都沒看見李貞有什麼動作,直至李貞探親假結束,古家父子忽然收到了一封信件。

打開一看原來是李貞親筆所寫,上面說道,自己已經原諒了古家人當初的行為,讓古家人安心生活下去,這封信也讓古家人徹底安心下來。

1960年,開國女少将回鄉探親路遇暴打自己的前夫,後來怎麼樣了?

1983年春節前,總政老幹部福利局張處長一行代表總政上司到李貞家拜年,張處長拿出200元錢對李貞說

:“這是組織上補助的生活福利費。”

李貞連連搖頭說:“這錢不能收。我們這些幸存的老同志,和那些犧牲的戰友相比,已經很幸福了,請組織上不要再給特殊照顧了。”

李貞的工資并不高,可她的生活開支卻不小,

20多個義女義子要生活,張口伸手都離不開錢。

時常有些老同志來京住在她家裡,錢用光了,她還掏錢給他們買車票,送給他們路費。

從1975年開始,李貞住在香山腳下一個很普通的破舊四合院裡。住房年久失修,裝置很差,衛生間裡經常漏水。

幾戶人家合用一個鍋爐燒水取暖,冬天室内溫度也比較低。總政上司多次勸她搬到城裡去住,可她總是說:“房子還能住。我有辦法禦寒。”

李貞的“辦法”很原始,

她把那雙又笨又重的帆布羊毛大頭鞋穿在腳上,身上再穿件棉大衣,膝蓋上放着熱水袋。

1984年春天,組織上又派人勸她搬家。好說歹說,她才同意搬進紫竹院附近一幢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的一套軍職幹部房。

1960年,開國女少将回鄉探親路遇暴打自己的前夫,後來怎麼樣了?

1990年3月11日,李貞走完了她光輝的一生;養子為她清理遺物時發現,這位參加革命64載的女将軍,除了記錄她赫赫戰功的4枚勳章外,其他的遺物簡單到稱得上“一貧如洗”。

四把用了15年仍舍不得扔掉的舊藤椅;一個用了整整40年不肯更換的行軍箱;一台用了14年的“雪花”牌單門電冰箱;11000元人民币,2500元國庫券;戰争年代留下的兩根小金條。

李貞在遺囑中這樣安排她的遺物:

一根金條捐給自己的家鄉浏陽縣,一條捐給甘泗淇的家鄉甯鄉縣,用于發展教育事業;

存款一分為二,一部分捐送北京市少年宮,一部分作為自己的黨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