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中國未申治罪之權,而該犯窮兇極惡,緻伏冥誅,足見天道之不爽。——李鴻章
清朝晚期,由于清政府閉關鎖國,緻使清朝在不知不覺當中發展滞後,落後于其他國家一大截,
與此同時,西方國家通過工業革命步入了發展的新階段,無論是科技還是經濟都與清朝拉開了距離。
當戰争打響,清政府終于知道慌了,匆忙尋找解決的方案。
可惜,多年以來的積貧積弱哪裡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最終清朝還是被戰争和掠奪磋磨得不成樣子。
在那段屈辱的時間裡,不隻是政府承受着西方國家的欺壓,百姓們也飽受着外國人的欺辱。
由于條約問題,清政府沒有辦法随意處置外國人,是以這些人往往有恃無恐地在清朝作亂,就比如說白齊文。

白齊文可以說是最狂妄的美國人,因為他曾叫嚣着全中國沒有人敢動他這樣的話。
一、美國人白齊文
白齊文,美國人,他出生在一個軍人家庭當中,父親是一位軍官,是以在從小的耳濡目染之下,有了充足的作戰經驗,
而這也讓他成為了一個真正的軍人。
在這之後,白齊文沒有選擇留在美國,而是四處遊曆,增長見識。
由于白齊文早就聽說過清朝,并且對其十分好奇,是以他特意将中國作為了目的地,打算探索一番。
可惜,他來的不是時候,彼時中國正處于清朝晚期,國家局勢一片動蕩,外有西方列強虎視眈眈,内有起義軍紛争不斷。
與此同時,朝廷為了鎮壓起義軍,特意雇用了一批作戰的好手,并将其命名為“常勝軍”。
常勝軍的性質與雇傭兵相似,隻要給他們足夠的錢,這些人就能夠在戰争中不要命一樣地沖鋒陷陣。
對白齊文來說,打仗不是什麼難事,他加入常勝軍之後沒多久就成為了得力的副手,不僅在鎮壓起義軍的時候屢建奇功,還為最終成功擊退起義軍出了很大的力量。
清政府自己養的兵不堪一擊,花錢雇來的卻如此好使,實在讓人無奈,可是朝廷卻對此沒有絲毫感覺,
不僅如此,他們還更加依賴常勝軍,将其視作了一把利器,隻要遇到棘手的戰争就全都交給他們解決。
這樣做确實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安全,但是随之而來的也是巨大的隐患,那就是常勝軍不完全隸屬于朝廷。
由于朝廷對他們的管控非常薄弱,在白齊文成為新的老大之後,他更是目中無人,仗着自己打仗厲害就不把清政府放在眼裡。
二、叫嚣全中國無人敢動他
由于清政府與常勝軍之間是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是以在白齊文的眼裡,清政府充其量隻是個雇主,自己根本不用把這些人放在眼裡。
此後,他無論是在語言上還是在行為上,都對那些諸如李鴻章、曾國藩等朝廷重臣十分不尊重,甚至直接出言不遜,故意和他們産生激烈的沖突。
這樣的做法讓李鴻章等人很是不滿,他知道白齊文之是以敢這樣做,就是因為他知道自己是美國人,
即便在中國犯了再大的罪,中國也隻能根據與美國之間簽訂的條約做事,不能直接對他作出任何的處置行為。
李鴻章本來也不願意因為白齊文一個人影響整個局勢,但是沒想到白齊文竟然越來越有恃無恐,所做出的事情越來越過分。
有一次,一個地方又有起義軍叛亂,曾國藩及時聯系白齊文,讓他帶兵前去鎮壓,可是白齊文不願意,他說自己必須先收到錢才能幹活。
為此,他一邊拖着不打仗,一邊多次騷擾當地政府索要軍饷,後來見要錢無望,他竟然直接劫了庫房,并且取走了裡面的四萬兩白銀。
這件事情讓李鴻章大為震怒,當即免了他的職,并且下了死指令,一定要把他捉拿歸案。
白齊文眼看着自己從一個将軍一下子成為了朝廷的通緝犯,也是怒不可遏,一氣之下幹脆轉投了敵人麾下,成為了起義軍裡的一員。
可惜,白齊文把起義軍想得太簡單了,在他加入之前,起義軍早就形成了獨立完整的規模,是以他在這裡既沒有将軍的威風,也得不到任何實權,久而久之,心中滋生了許多不滿。
後來,白齊文聯系了很多之前常勝軍的舊部,想要重新組建一個新的常勝軍,然而還沒等他完成,他的行蹤就被清政府發現了。
對此,李鴻章很是激動,也已經想好了辦法對付。
三、李鴻章微微一笑:淹死他
在抓到白齊文後,李鴻章擔心他逃跑,特意派人将他送到蘇州去關押,押送的過程中需要走水路。
非常巧合地是,在他們的船在海上航行的時候,偶然之間遇到了風暴,包括白齊文在内的很多人都“覆舟溺斃”了。
其實對于白齊文的死亡,很多人都能感受到其中的蹊跷,這裡面到底有沒有李鴻章的手筆,沒有人能夠說得清。
畢竟,白齊文就是仗着中國無權審判他而在中國興風作浪,而現如今他“意外身亡”,既讓美國找不到什麼錯處,又讓朝廷出了一口惡氣。
對于這件事,李鴻章的态度也非常明确,那就是毫不掩飾地開心,他在将此事上報給朝廷的時候,微微一笑,說出了:
“雖然我們無權處置他,隻能将他還給美國,但是連老天爺都看不過他的罪行,是以對他進行了懲罰,淹死他,可以說是罪有應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