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安事變,張、楊兩人讓步,換來蔣介石極具“領袖”風格的回應

西安事變,其實根源不在于蔣介石的逼迫過甚,或是張學良

“抗日愛國之情”

的突然迸發;西安事變是基于長征開始的,影響它出現的一切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都源自長征之後的紅軍。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共中央不得不重新審視接下來的生存問題。1934年10月,中共中央被迫離開江西蘇區,開始戰略轉移,

兩萬五千裡長征開始

西安事變,張、楊兩人讓步,換來蔣介石極具“領袖”風格的回應

紀念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

從東南到西北,既是解決生存問題,也是尋求靠近蘇聯影響力更大的地區。這種做法,獲得了蘇聯為首的共産國際對統戰政策改變的訓示,使得中共紅軍與對蔣介石心存不滿的張學良部——東北軍發生碰撞。

機緣巧合,才緻使石破天驚的

“西安事變”

爆發,最終迫使看上去已勝券在握的蔣介石放棄

“攘外必先安内”

的極端錯誤政策。

紅軍隊伍在陝北站穩腳跟,接連痛擊東北軍。張學良被逼着重新考慮中共紅軍的戰鬥力,東北軍還能不能損失下去了;另外,九一八事變後,本是地方軍閥出身的東北軍失去作為根據地的東北,武器裝備、藥品物資、兵員等都得不到補充。

而蘇聯與東北軍在東北有着共同的利益:

驅逐日軍離開東北亞大陸。

中共紅軍是唯一能與蘇聯搭上線的中國勢力。最後,張學良和東北軍大部分将士都希望通過抗日回到故土東北,但此時蔣介石堅持執行

的政策嚴重不符合他們的利益。

西安事變,張、楊兩人讓步,換來蔣介石極具“領袖”風格的回應

東北軍士兵照

張學良剛想瞌睡就有人

“送”

枕頭過來。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産黨發表《八一宣言》,再次明确:

隻要國民黨軍不再進攻蘇區,對日實行作戰,紅軍願立刻與之攜手,并肩作戰。

張學良接收到訊号,遂于1935年10月22日進行初步接觸。

1936年1月28日,雙方達成四方面協定:

一,為一緻抗日,紅軍與67軍确立互不侵犯各守原防之原則;

二、恢複67軍在延安、甘泉、富縣公路上的交通運輸及經濟通商;

三、延安、甘泉兩城67軍所需糧柴等物可向當地蘇區群衆購買;

四,恢複紅白兩區通商,雙方均有保護對方采購人員之責。

而備受南京國民政府排擠的十七路軍總指揮楊虎城,也在積極尋求與中國共産黨的聯系,通過中共中央北方局特科傳達意思:

贊同你共同抗日之主張,願前往東北軍做張學良的工作,可以與中共紅軍簽訂互不侵犯的條約,還能與中共建立電台聯系。

1936年的秋天,

紅軍、東北軍和十七路軍

“三位一體”的西北局面形成,“兵谏”準備正緊鑼密鼓地進行。當時三方為接下來的抗日需要,紛紛開辦軍官訓練團,給訓練軍官大力宣揚中共之抗日主張,解釋共同抗日的必要性道理。

西安事變,張、楊兩人讓步,換來蔣介石極具“領袖”風格的回應

十七路軍

西北風起雲湧的抗日救亡運動,引起國民黨情報部門的注意,蔣介石收到了消息,但當時國民黨正忙于“兩廣事變”,騰不出手。1936年9月,蔣介石順利解決了“兩廣事變”,注意力再次轉到西北地區。

此時日本持續向華北方面增兵,意圖吞下整個華北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但冥頑不化的蔣介石還在盯着中央紅軍,不顧大規模全面侵華戰争的爆發,一意孤行要徹底剿滅中央紅軍,為此他還增派大量軍隊到陝西和甘肅,力求一舉拿下中國共産黨。

1936年10月22日,蔣介石乘坐專機抵達西安,在下榻華清池又宣布了自己新的“剿共”計劃,并督促着張學良的東北軍和楊虎城的十七路軍按照計劃行事。此時的張學良有些猶豫,對“兵谏”的主意搖擺不定,遂向蔣介石再一次提出了

“停止内戰,一緻抗日”

的舊主張。

張學良為了讓自己這份主張顯得更有信服力,特别聲明這是東北軍全體官兵的共同訴求;楊虎城在一旁委婉表示,十七路軍願為抗日赴湯蹈火。蔣介石聽完,沒任何表示,隻是再次強調“剿共”計劃不容有失。

西安事變,張、楊兩人讓步,換來蔣介石極具“領袖”風格的回應

蔣介石處理公務

1936年10月31日,蔣介石趕往洛陽,不停調兵遣将,湖南、湖北兩地原先鎮壓“兩廣事變”的30個嫡系師北調。1936年11月初,

綏遠抗戰爆發

,張學良原以為蔣介石計劃變了,是以再次請纓抗戰,老蔣再次拒絕。

東北軍和十七路軍

消極“剿共”、一心抗日

,蔣介石算是看出來了。1936年12月4日,蔣介石再次乘專機飛往西安督戰。這一次,蔣介石面對面向東北軍和十七路軍的旅長及以上的軍官進行訓話,表示需嚴格執行“剿共”指令。

12月7日當晚,張學良欲再勸蔣介石,被楊虎城攔下,他說

蔣介石是個死腦筋,再怎麼勸都沒用,我們再找他說這件事,很可能露出馬腳

。張學良不聽,他覺得蔣介石這人十分驕傲,認為自己等人隻會服從,根本不會采取實際行動反對。

不得不說,張學良不愧是做過蔣介石兄弟的人,對他的脾性是摸透徹了。當晚,張學良再次對蔣介石進行建議,而且是痛哭流涕地說,仍未改變其“剿共”心意。事後,張學良對楊虎城說:“

我們為了國家,對蔣已經仁至義盡,現在隻有幹的一條路。”

“幹”就是指“扣蔣”。

西安事變,張、楊兩人讓步,換來蔣介石極具“領袖”風格的回應

張學良與蔣介石的合影

1936年12月12日淩晨2點,東北軍上層将領白鳳翔、孫銘九等九人一同先至華清池;5點,捉拿蔣介石的行動正式開始。東北軍封鎖華清池,白鳳翔、孫銘九等九人直奔蔣介石的卧室。蔣介石被活捉,陳誠、蔣鼎文等大批國民黨軍政要員也被十七路軍扣押。

1936年12月12日上午,楊虎城和張學良向南京國民政府和全國發出通電,說明此次行動的目的,并明确提出八大救國主張。

西安事變爆發後,國民黨内部對此次事變有兩種不同看法,故分成兩大派。一派是以何應欽為首的主戰派,主張進攻西安,起兵讨伐張學良部,同時将張學良等人撤職查辦;這一派的支援者大部分是黃埔系軍人。要是他們真這麼幹了,蔣介石絕對兇多吉少,活不下來。

另一派是以宋美齡、宋子文為首,支援者主要是蔣的姻親嫡系,他們是主和派,主張先和平解決眼前的事,了解張學良等人的實際需求,再救出蔣介石,不要貿然武力讨伐。

兩派的人誰也說服不了誰,也沒個德高望重的領頭人拍闆,最後主戰派和主和派各幹各的。主戰派調兵遣将,意圖東西兩翼夾擊西安,以最快的速度鎮壓此次事變。

當天,駐守洛陽的第46軍就迅速開進至潼關,精銳中的精銳中央軍校教導總隊也從南京出發占領渭南。與此同時,何應欽派出大量飛機至西安進行空戰偵察,并對三原等地進行大肆轟炸。這是生怕張學良不殺蔣介石啊。

西安事變,張、楊兩人讓步,換來蔣介石極具“領袖”風格的回應

何應欽

而主和派由宋子文和宋美齡找來重要人物去西安了解情況,之後兩人也去西安談判了。

幸好張學良和楊虎城等人不偏激,不是真想弄死蔣介石,不然就懸了。

“逼蔣抗日”

是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的初衷(要蔣介石抗日還得這樣逼着,也真是夠了)。蔣介石被成功捉拿後,認為自己無論怎樣都是必死無疑,遂采取拒不合作的強硬态度。這種反應,脫離了張、楊兩人的預料。

十日後的12月22日,宋子文和宋美齡抵達西安,告知蔣介石國内、國外的形勢,這才讓他放松警惕,不再懷抱着死志面對楊虎城和張學良的要求,表示同意與西安方面談判。

不曾想,蔣介石似乎是空手套白狼,提出前提條件:

談定的所有條件均不作書面簽署,所有條件均以其領袖的人格擔保,回到南京後執行。如果張、楊二人還接受自己的上司,那就必須接受不進行書面簽署作為談判前提條件;如果不答應,那就沒必要談了。

這讓楊虎城和張學良犯了難,但也了解蔣介石的做法:

西安事變的扣押和監禁,讓蔣介石顔面掃地,其領袖的聲望和品格遭到“極大的損害”;若在這種條件下對談判協定做出書面簽署,相當于肯定和放縱了張學良和楊虎城的以下犯上的作亂行為,而且這将是他本人對過去的認罪書。

西安事變,張、楊兩人讓步,換來蔣介石極具“領袖”風格的回應

宋子文和宋美齡

唯有不簽署書面協定,才能勉強保留蔣介石的顔面,友善其回到南京對外解釋。而且蔣介石認為,若是張學良和楊虎城真是

以國家大局為重,勢必同意自己的條件,否則就是蓄意侮辱自己

關于這一問題,東北軍和十七路軍的進階将領堅決表示:

沒有蔣介石簽字,絕不釋放!

這個意思還聯合傳達給了宋子文。綜合各方考慮,楊虎城和張學良最終不顧軍中高層的反對,選擇同意了蔣介石的談判前置要求。

釋放蔣介石的問題上,由于東北軍和十七路軍部分将士的不滿,宋子文和宋慶齡要求早日釋放。張學良和楊虎城對于盡早放蔣一事表示贊同。蔣介石好歹是國民黨的領袖,無論是國際形勢,還是國民黨内部黨派、地方實力軍閥,以及東北軍和十七路軍内部,關于長期扣留蔣介石在西安,是弊處遠遠大于利處的。

最終,張學良、楊虎城在與宋子文等人達成10項口頭協定後,張、楊都放棄了原先有條件釋放蔣介石的主張,并由張學良獨自送蔣介石回南京。

張學良和楊虎城的種種重大讓步,促成了西安事變早早和平解決。

西安事變,張、楊兩人讓步,換來蔣介石極具“領袖”風格的回應

楊虎城照

張學良和楊虎城的讓步,主要是他們個人的為國公心,其次就是國内外各方勢力的反應和抉擇。但是,這種讓步換來蔣介石的怎樣報答呢?

12月25日下午4點,張學良毅然決然與蔣介石登上飛往南京的飛機。可這,卻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返。

張學良抵達南京後,蔣介石迅速派人将其控制起來,将他進行軟禁和監視。就這樣,張學良與外界徹底失去了聯絡,這一失就是52年,直到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逝世,才有所放松。李登輝執政後,也就是1990年起,張學良全面恢複人身自由,這時抗日戰争結束、解放戰争結束,新中國正在蓬勃發展,他看着外界的一切,感到無比的陌生。

說回張學良剛被扣押之後的事。蔣介石一落地南京,蔣介石就上司着國民黨内部的黃埔系着手陰謀報複的事。1937年3月,蔣介石以整編為名,将東北軍徹底肢解,不僅壓縮編制,還分散駐防。

而楊虎城呢,在1937年1月,被南京國民黨政府撤職留任,6月被逼出國“考察”,遊曆美、英、法、德等國,宣傳華僑抗日主張。

西安事變,張、楊兩人讓步,換來蔣介石極具“領袖”風格的回應

楊虎城與子拯中、女拯坤

但是,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爆發後,楊虎城因愛國的拳拳之心,遂向蔣介石多次發電,要求回國抗日,均遭拒絕。

1937年11月,楊虎城決定回國,為抗日貢獻一份力量,不能領兵就不能吧,他從法國回到香港,剛準備參加抗日工作,就被國民黨特務誘至南昌囚禁,被囚禁的還有他的秘書、家人,衆人先後被關押在湘、黔、川等地。

1949年,轉向親共的國民黨代總統李宗仁曾下令釋放楊虎城,可下面全是蔣介石的心腹舊部,是以指令未能實施。1949年9月6日,國民黨棄守重慶的前夕,蔣介石下令處理楊虎城等人。

楊虎城,其幼子楊拯中、幼女楊拯貴,秘書宋绮雲和夫人徐林俠,他們的幼子宋振中等一共8人,在重慶戴公祠被軍統特務用匕首捅死。8人遺體,還被軍統特務用硝镪水毀滅了。而十七路軍,其上級軍官早在1937年楊虎城出國“考察”時,被蔣介石分化、收買,徹底融入到國民黨軍中。

張學良和楊虎城的下場,十分符合蔣介石此人的性格和作風;他很沖突也很糾結,做很多事情都很搖擺不定,對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為人也很驕傲,是以對楊虎城和張學良的處理皆是關押囚禁再做處理(張學良未被處死,很大部分是蔣的妻子宋美齡的功勞);說恨吧,他隻囚禁,最後才殺;不恨吧,他又是把人囚禁了十餘年、數十年,給予精神上的折磨。

西安事變,張、楊兩人讓步,換來蔣介石極具“領袖”風格的回應

張學良晚年

是以說,蔣介石心眼小,做事很不幹脆利落。若是張學良和楊虎城早知道自己在西安事變中做出這種讓步後,還落得這麼個下場,即使不殺了他,也會選擇不再讓步這麼大,弄得自己一點人身安全保障沒有。

西安事變,張、楊兩人讓步,換來蔣介石極具“領袖”風格的回應

自我檢讨的蔣介石

1957年,毛澤東和劉少奇共同建議出版《蔣介石文集》。兩人的出發點不同,但又殊途同歸。劉少奇是想多一點曆史客觀性,毛澤東主席則不一樣,他在一次講話中提及:

“許多人都恨蔣介石,但大多數人不知道他是怎樣一個王八蛋,是以我們必須出版他的著作集。”

不得不說,這是毛主席無疑了,真性情。

世間之事,各人觀點,皆在評論處見分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