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血淚之路——巴丹死亡行軍,15000美菲戰俘命喪黃泉

血淚之路——巴丹死亡行軍,15000美菲戰俘命喪黃泉

圖為描繪巴丹死亡行軍的畫作

巴丹死亡行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制造的戰争罪行與虐待俘虜事件,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日本陸軍開始侵略菲律賓,與美菲聯軍激戰了4個月,最後美菲聯軍在1942年4月9日向日軍投降,投降人數約有78000人,這些投降的戰俘,被強行押解到120公裡外的戰俘營,一路無食無水,又遭日軍刺死、槍殺,導緻約有15000人死亡。

太平洋戰争爆發之初,美軍在各條戰線上全面潰敗,隻有威克島和菲律賓戰場上的表現還算搶眼,駐菲美軍司令麥克阿瑟将主力轉移至巴丹半島,放棄了易攻難守的馬尼拉,堅持山地戰,遊擊戰和陣地戰,大大拖延了日軍的進攻腳步,但是由于缺乏補給,武器裝備性能較差,最終還是沒能阻止日軍繼續進攻的腳步,麥克阿瑟隻身撤離菲律賓,留下了“我脫險了,但我将回來”的誓言,而留下堅持抵抗的美菲聯軍部隊,卻在彈盡糧絕投降之後,遭遇了滅頂之災。

血淚之路——巴丹死亡行軍,15000美菲戰俘命喪黃泉

圖為遭到虐待的戰俘

由于受到了武士道精神的毒害,日軍士兵将當俘虜認為是一件非常可恥的事情,隻要一息尚存,就要繼續作戰下去,哪怕是無法作戰,也不能被敵人活捉,而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價值觀當中,如果在戰場上打到彈盡糧絕,山窮水盡,已經盡到了自己的職責,那麼就可以選擇投降,儲存自己的生命,在戰俘營中等待戰争結束,而這種思想,最終害了巴丹半島上的美菲聯軍。

按照日内瓦公約,巴丹半島上投降的美菲聯軍士兵應該受到體面的戰俘待遇,但是就連日本軍隊自己都沒有想到,居然能夠抓獲這麼多的敵軍戰俘,一時間沒有做好準備,本來按照日軍的計劃,是打算用卡車将戰俘送往120公裡外的奧唐奈戰俘集中營,但是由于沒有足夠的卡車,在刺刀和槍口的威逼下,美菲聯軍的戰虜被迫在悶熱的熱帶叢林中行軍120公裡,史稱“巴丹死亡行軍”。

血淚之路——巴丹死亡行軍,15000美菲戰俘命喪黃泉

對于一名身強體壯的軍人而言,120公裡的行軍并不算困難,但是美菲聯軍的士兵經過數月的苦戰,早已經彈盡糧絕,忍饑挨餓,身體狀況大不如前,整整六天的行軍途中,日軍沒有為戰俘們提供任何的飲用水,唯一的食物隻不過是一個高爾夫球大小的飯團,在熱帶雨林濕熱的氣候下,這個飯團很快就變質變酸了,在日軍看來,這些美菲聯軍選擇投降,是放棄了自己作為軍人的尊嚴,自己完全沒必要把他們當人看待,凡是企圖尋找水和食物的戰俘,都被日軍擊斃。

隻要體力不支掉隊,戰俘就會立刻被押送的日軍殺害,而在熱帶雨林的氣候之下,體弱死亡的戰俘也不在少數,而哪怕是被投入戰俘營關押之後,日軍的虐待也從來沒有停止,78000名美菲聯軍戰俘有多達15000人死于巴丹死亡行軍,在抵達營地的兩個月内又死去了約26000人,巴丹死亡行軍成為了日軍制造的最駭人聽聞的虐俘事件之一,單單在美國就有近百本專門回顧或者研究這項戰争罪行的書籍。

血淚之路——巴丹死亡行軍,15000美菲戰俘命喪黃泉

圖為被解救的美軍戰俘

戰争末期,麥克阿瑟成功打回了菲律賓,救出了被日軍關押虐待了數年之久的戰俘,兌現了“我将回來”的豪言壯語,而被認為授意進行巴丹死亡行軍的本間雅晴,戰争結束之後被列入了戰犯的名單,在馬尼拉接受了審判,1946年4月,本間雅晴被執行槍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