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皇帝看起來要比明朝皇帝強很多呢,其原因是什麼
曆史上明朝第一次皇位傳承朱元璋傳位朱允炆采取立愛原則。朱元璋的愚蠢導緻靖難之役,北方百姓生靈塗炭,無數忠臣無含冤而死。之後一直是立嫡立長。隻要是嫡長子,無論是一個月精幹人亡的光宗,還是木匠熹宗。清朝祖上生存不易,要麼殺人搶東西,要麼被殺被搶。是以,必需要讓最優秀的人成為領袖。努爾哈赤的子侄各個都是人傑,比是以其它子侄都強的皇太極成為皇帝。

為什麼天啟這麼弱大明沒事,崇祯上位就一年不如一年?對文官寬容的明朝皇帝評價很高,相對來說權術、能力低下,對文官采取高壓,前期的太、成祖,政治天賦高,馬上皇帝,政治結構文臣,武勳互相制衡,文官就隻能當墊腳石用,土木堡之變武勳覆滅,文官掌握兵權,行政,輿論,皇權重用宦官來制衡文官的幾朝,憲、武、熹宗被掌握輿論、修實錄的文官和修明史的東林餘孽及滿清官方黑的較慘,實際上這幾位皇帝從政治權術和結合當時的環境的施政結果比大部厘清朝皇帝都要高明。
而清朝的政治結構穩定,宗室、滿、漢互相制約,滿清能從一個落後和人口數量極少的民族統一和穩定全國,打壓分化蒙古,徹底解除了幾百年蒙古對中原的威脅,将新疆,西藏納入有效管理,奠定現今的版圖,這是明朝不能比拟的。皇太極,康熙,乾隆算是比較有作為的皇帝,雍正的話可以算是雄才偉略,跟明憲宗一樣,給各自王朝延續一百年壽命。
在傳統的話語體系裡面,明朝的皇帝是不占優的,原因也可以從以上幾個次元看出來:整個國家的戶口和納稅人口、稅收總量從永樂開始不增反減;整個國家的疆域從永樂開始也在逐漸被蠶食,永樂以後對外擴張完全沒有,就算明武宗也是基本純防禦的;(其實這很大程度上是制度的鍋,但傳統話語體系下很多時候會被歸結為皇帝個人明暗的角度)個人品德上,怠政在古代話語體系下面是很不好的評價,但明朝怠政皇帝偏生不少,朱翊鈞、朱厚照、朱由校;另外,自毀長城(殺忠良功臣)這樣的事兒在古代也會降低評價(朱祁鎮),而且用太監任事這事兒的評價也很負面(朱祁鎮、朱厚照、朱由校),再加上明代皇帝教育體系不系統(比如不識字朱由校)。
而清朝的滅亡就是在于腐政,這個腐字,說的不是這個國家的政局有多麼的混亂,官員有多麼的貪腐,而是說他這個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社會制度,一切方方面面都是落後的,腐朽的,将君主直接神話掉,整個清朝朝堂的所有人,已經不是這個國家的官員,而是愛新覺羅氏的奴仆。而明朝卻不是這樣,即使明朝的皇帝有多麼的奇葩,但總是會有那麼幾個首輔大臣起來把那個國家機器再重新開機,就列如張居正,楊廷和,而清朝除了一開始的那幾位,如鳌拜,中後期哪有什麼真正的柱國之臣,而清朝中後期大多的錯誤,究其根本,竟然是雍正設立一個軍機處。
為什麼看起來清朝皇帝要比明朝皇帝強很多呢,從這幾個次元來看,清朝的皇帝大多沒有特别大的問題,教育嚴格,培養的時候個人品德上的要求(或者說苛求)是很嚴格的,疆土還大,而且後期守成做的還不錯。是以在那種評價體系下,反而是實行了制度大變革的雍正得到了較低的評價(比如對兄弟下死手,這樣的事兒在古代是很影響個人評價的,但雍正個人能力實在是強,是以沒人敢評價他是昏君)也是很正常的。
綜上,我覺得,清代後期皇帝水準也不太行,導緻有德無才(嘉慶、道光、鹹豐、光緒等等,此處的德指的是在傳統儒家體系下對于一個士大夫的高标準要求),但清廷面臨的核心問題并非曆朝曆代都有,很多時候國家的沖突原因會被歸結到外部因素(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反而不會像明代那樣,容易被認為是因為皇帝昏暗導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