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夷陵之戰的時候,如果劉備能帶上諸葛亮,還會不會失敗呢?

自古名将用兵,打勝仗之後,趁勝追擊不是難事。而千難如難的,就是在交戰不利之際如何指揮全軍有序撤退,能做得到敗而不潰者,才是真正戰略大師級統帥。

而在這一點上,劉備是遠不及諸葛亮的!是以,如果劉備伐吳時帶上諸葛亮。

那麼伐吳能不能成,仍不好說。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以諸葛亮的謹慎,至少會保證大軍全師而退,不會遭遇被火燒連營式的慘敗。

那麼諸葛亮有這本事嗎?

完全有!因為諸葛亮在北伐時,用多次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具備有這種在出師不利,卻能排程軍隊安全撤退的高超指揮能力。

諸葛亮指揮軍隊行軍打仗,基本上不會出現指揮部署上的大漏洞。

而劉備慘敗于夷陵的原因是什麼?

就是與吳軍長達七八個月的對峙中,以為吳軍不敢主動進攻,進而戒備松懈,讓吳軍抓住了防禦部署上的漏洞。

而陸遜忍着東吳宿将們對他的“畏戰”指責與譏笑,強令東吳諸軍隻準築壘固守、皆不許擅自出戰。

夷陵之戰的時候,如果劉備能帶上諸葛亮,還會不會失敗呢?

為的就是要用堅守不出的對峙,令蜀軍生出“吳軍隻守不攻”的誤判;然後磨掉蜀漢軍的警惕心,在營壘防禦上露出漏洞。與劉備的蜀漢大軍對峙了大半年後,終于讓陸遜抓住了時機,用火攻之法,一舉破了劉備四十餘座連營,使劉備大軍發生了全盤崩潰。

《三國志.陸遜傳》: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

史書非兵書,是以描述陸遜在夷陵火燒連營之戰,隻是寥寥數語。

然而從這寥寥數語間,可以推敲出很多細節。并作出以下結論:

就是劉備在遭遇火攻時,由于猝不及防,指揮失措了。使得蜀軍諸營得不到明确指令,一片驚慌,失去了秩序。

軍營失去秩序會怎樣?

就是将領茫然無措,士卒驚恐亂走,隊伍失去了建制;然後才給了東吳可趁之機,竟連續擊破了蜀軍四十餘營。

歸根結底,劉備伐吳大敗的原因:

是劉備自以為必勝,沒有做好萬一失敗或交戰不利時的撤軍預案,這也是犯了兵法大忌的。使得大軍在遭遇火攻時發生了混亂,然後總潰敗。

夷陵之戰的時候,如果劉備能帶上諸葛亮,還會不會失敗呢?

兵法雲:未謀勝、先謀敗。

大軍出征,必須要想定各種最壞可能,才能在萬一遇險時,能有條不紊。

“連營山野、最怕遇火。”古人對漫山遍野的山火并不陌生。

如果諸葛亮随軍征吳,那麼諸葛亮在對峙期間的八個月裡,必定會整頓諸營防務,做好警戒預防。首先就會做好這種預案,以避免萬分之一的不測。

以諸葛亮事必躬親的作風,蜀軍營防将會滴水不漏,陸遜絕難找得到乘隙而入、放火擊的機會!

夷陵之戰的時候,如果劉備能帶上諸葛亮,還會不會失敗呢?

有人或質疑:諸葛亮會這樣幹嗎?

肯定會!因為這也是符合諸葛亮的治軍思想,并在後來寫入諸葛亮所著兵法中的。

諸葛亮最擅長的,就是營壘防務與行軍戰陣;而對于軍營制度與秩序建設的重視,更是超越時代的。

諸葛亮曰:有制之兵,庸将率領也不會大敗!

意思就是訓練有素,節制分明,處處皆可依條令預案行動的軍隊,就算将領能一般,也不會大敗。就算敗了,按預案有條不紊交替掩護撤退就是,決不會全軍崩潰。

事例:

(1)諸葛亮逝世後,蜀漢北伐大軍雖喪主帥,仍不慌不忙互相掩護,交替撤走;竟吓得司馬懿疑心諸葛亮詐死,而錯失了追擊時機。

蜀軍能做到這一點,全是平時軍營制度秩序的積累之功。

(2)司馬懿逐個察看蜀軍遺棄營地部署之後,不得不發感歎曰:“亮乃天下奇才也!”

以上二事,演義裡有,但決不是戲說而是史實。

由此可佐證一事,就是以諸葛亮的能力,如果随劉備伐吳,難說成功,但決不會遭遇全軍崩潰之慘敗!

夷陵之戰的時候,如果劉備能帶上諸葛亮,還會不會失敗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