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乾隆八年出現了“史上最熱夏天”,到底有多熱?現代人想象不出來

這是一個被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館的“粉彩荷花吸杯”,生産于清代光緒年間。它的外形十分美麗,花梗中空,與花瓣相通,作用等同于吸管。這麼美的文物,作用是什麼呢?答案:古代文人雅士在盛暑天氣喝冷飲用。

乾隆八年出現了“史上最熱夏天”,到底有多熱?現代人想象不出來

古代沒有空調,但古人也有很多消暑的辦法,喝冷飲便是其中之一。宋代《夢粱錄》就記載道:“正當三伏炎暑之時......命翰林司供給冰雪......以解暑氣。”在宋朝的大街小巷,冷飲真随處可見,什麼冰雪冷圓子、荔枝膏水、香薷飲之類的,絕對不含人工色素。

但不要覺得有冷飲,古人就能對抗熱氣。曆史上,宋朝和清朝都發生過“熱災”,人活活熱死的情況一度成為皇帝最憂慮的事。這其中,号稱“史上最熱”的夏天便出現在乾隆八年也就是1743年,到底有多熱?

乾隆八年出現了“史上最熱夏天”,到底有多熱?現代人想象不出來

現代人很難想象,那一年,京師熱災泛濫,從7月14日至25日,短短12天内,京畿之地竟然有11400人因為高溫而死(據史料和地方志統計)!不單單北方,南方也出現了高溫災難。

那一年史書上對熱災的記錄多達48處,範圍除了京城,還包括河北、山西、山東、湖北等地,半個中國進入“燒烤模式”,各地官吏關于炎熱的奏報源源不斷送到乾隆皇帝案頭,乾隆皇帝卻完全無計可施,最後隻能想了些無用的辦法。

乾隆八年出現了“史上最熱夏天”,到底有多熱?現代人想象不出來

從乾隆八年的一些史料縣志裡,我們能了解到這場熱災究竟多嚴重。首先,熱災驚到了來中國傳教的外國人,有個叫宋君榮的法國傳教士當時在北京遊曆,他親眼目睹了人們因為炎熱而生病、死亡的情況,并且将其寫到了寄回巴黎的報告中:

“北京老人說,從未見過如這一年7月般的高溫......從13日起,炎熱便難以忍受,許多人熱死的情況,造成了大面積驚慌。”按照宋君榮的說法,京城附近熱死的人多半很窮,其中尤其以不耐酷熱的胖子為甚,這倒也符合常理。

乾隆八年出現了“史上最熱夏天”,到底有多熱?現代人想象不出來

其次,地方縣志紛紛用文字記錄了熱況,每段文字咋一讀似乎很誇張,然而,這些地方完全沒必要串起來說謊。如《天津縣志》記載:“土石皆焦,桅頂流金,人多熱死......”《高邑縣志》記載:“牆壁重陰亦炎如火灼,日中鉛錫銷化,人多渴死。”

連金屬都不耐高溫,直接融化了,可見這炎熱達到了什麼可怕的程度。現代氣象專家曾經換算過,乾隆八年7月25日,京城炎熱達到了頂峰,溫度值44.4℃,相當極端,而且在此之前的五天内,京城附近溫度值都超過了40℃。

乾隆八年出現了“史上最熱夏天”,到底有多熱?現代人想象不出來

京畿之地熱死的人,隻是那一年因高溫緻死的部分。如果再算上其他地方資料,當年的熱災嚴重程度會大大增加。乾隆皇帝特意命人在京師發放藥物,減少中暑傷亡,但這也是杯水車薪,完全無法阻止熱災泛濫。

乾隆皇帝還專門寫了一首詩,記錄自己面對熱災的心境:“冰盤與雪簟,潋滟翻寒光,輾轉苦煩熱,心在黔黎旁。”意思是說,雖然我在宮中有冰盤可以吃,有涼席可以睡,清涼又舒适,但隻要想到那些還在因為炎熱受苦的人,我就心焦煩熱。

乾隆八年出現了“史上最熱夏天”,到底有多熱?現代人想象不出來

這樣的災難,在古代通常會被認為與君王有關,因為皇帝是“天子”,承天之命,是以上天降下懲罰,皇帝就下“罪己诏”,表示深刻檢討,希望上天能夠垂憐蒼生。乾隆皇帝也想到這點,下了這樣一道旨意:

“谕、京師自五月杪以來,天氣亢旱且溽暑炎蒸,甚于往歲。明系上天垂象以示儆,朕夙夜憂惕莫釋于懷,皆因朕躬之阙失......”當然這道聖旨并沒有什麼實際作用,熱浪依然滾滾而來,隻是乾隆皇帝為安人心才采取的辦法。

乾隆八年出現了“史上最熱夏天”,到底有多熱?現代人想象不出來

據統計,從公元10世紀到20世紀初,中國曆史上出現了19次極端“炎夏”。宋朝發生熱災時,很多人連一杯水都買不起,泉水都枯竭了,樹木被烤死了,熱災碰上大旱,餓殍遍野的景象是坐在空調房裡的我們難以設想的。

熱浪綿延千裡,仿佛永遠都沒有盡頭。古人的風雅解暑手段,也不是人人都消受得起的,在古典名著《水浒傳》裡,白日鼠白勝就唱過:“農夫心内如湯煮,王子公孫把扇搖”,說明古代貴族消暑的樂趣,對平民而言完全是一種奢望。

乾隆八年出現了“史上最熱夏天”,到底有多熱?現代人想象不出來

清朝《晴雨錄》記載,當年7月26日,京城下起了小雨,酷暑稍稍緩解,但緊接而來的旱災,卻再次讓乾隆皇帝焦頭爛額。直到乾隆九年六月,華北大雨,旱災才有效緩和。與古人比較起來,生活在現代社會、有空調有wifi有西瓜冰箱的我們,可要幸福多了。

繼續閱讀